


摘 要
在存量時代背景下,面對日益復雜、多元的城市更新需求,我國城市設計的研究重點和實踐對象已發生了顯著變化。重慶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城市設計教學在課程結構與授課方式等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居住建筑設計、場地設計、高層建筑設計等與城市形態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與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城市設計等課程深度整合,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涵蓋中微觀層面的城市設計研究性課程群,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理念。
關鍵詞:存量時代;城市設計;城市更新;研究性課程;城市設計導則
1 重慶大學城市設計學科與專業教育發展概述
我國現代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以及城市設計專業教學,始于20 世紀70 年代至80年代對西方經典建筑與城市設計理論著作的引介,以及80 年代中期的一系列對外交流活動[1]。1984 年,新上任的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系主任李再琛教授,最早開啟了在國內建筑院校的專業教學改革,他根據自己在北美訪學時對50 多個院校考察的成果,從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組織構建兩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設想;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他提出按照“城市—群體—個體”的框架構建建筑學科的知識體系,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環境總體觀念,需要構建從“外部環境—內部環境”的設計過程,為此在三年級的第二學期首次開設了“城市設計”課程[2];在教學組織構建方面,李再琛主任打破了原有按建筑類型教學構建的教研室,將全系140 余名教師組建為15 個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課題組[3],其中包括城市設計課題組;由此,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成為國內較早開設城市設計課程的院校之一。
1990 年,重慶大學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改為五年制,城市設計課程根據學制變化改為四年級第二學期的核心專業課程,同時對應開設了城市設計理論課程;1999 年,學院內部進行基層教學組織調整,撤銷城市設計課題組,其教師分別轉入新成立的建筑設計教研室和城市規劃教研室;2007 年,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成立建筑系,隨后以建筑系教師為主體構建了建筑學專業的城市設計課程教學團隊;2010年,重慶大學建筑學專業教育初步構建了以學生階段能力培養為核心的“2+2+1”課程體系[4],城市設計成為培養學生城市空間認知能力的主干課程。
2012 年,隨著建筑學一級學科拓展為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3 個一級學科,城市設計成為建筑學一級學科下新設立的二級學科,3 個學科方向對城市設計教學的內涵和關注點開始出現差異,在此背景下,城市設計作為建筑學科拓展學科范疇、開闊專業視野的主要途徑,成為建筑學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并開始以“城市性與公共性”為主題,與三年級住區規劃及住宅設計、四年級高層建筑設計等課程形成連貫的、以城市空間形態設計訓練為核心的課程體系[5];2015 年,面對城市和建筑快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重慶大學建筑學專業教學借鑒國內外高校的課程建設經驗,按照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對原有的課程結構與授課方式進行了重大改革,將居住建筑設計、場地設計、高層建筑設計等與城市形態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與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城市設計等課程深度整合,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涵蓋中微觀層面的城市設計研究性課程群,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建設理念,深受學生歡迎。
經過10 年的持續建設,重慶大學城市設計課程群的教學團隊日趨完善,相繼開展了多層次、多要素的教學研究探索與教材、特色課程建設,不斷尋求突破與創新;先后主持省部級以上教改項目6 項、校級教改項目4 項, 并在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和市級規劃教材建設等方面取得較突出的成果。團隊教師中先后十余人次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獎,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重慶市創新爭先獎等榮譽稱號。同時,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本教學團隊積極探索產學研相融合的教學新模式,將教學與教師的研究特長緊密結合;團隊成員主持城市設計方向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項、青年項目2 項,主持城市設計項目獲得省部級及以上設計獎項10 余項;團隊教師的科研與實踐項目為課程內容與方法的不斷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 當前存量背景下城市設計成果應用面臨的問題
自1999 年重慶開展首個山地城市設計國際競賽以來,以重慶主城區為核心的城市設計實踐得到了快速發展,涵蓋總體城市設計、城市中心與重點片區城市設計、濱江地區城市設計、街景城市設計等多個層面[6]。始于2003 年的渝中半島城市設計經多次調整延續至今,成為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研究和檢驗平臺; 2009 年以來,以兩江四岸總體城市設計為代表的城市中心區重要節點城市設計,基本上涵蓋了主城區各核心組圖以及各區縣城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在山地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的引導與控制作用日益凸顯[7]。但是,目前的城市設計作為優化總體城市規劃,深化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一種技術手段,缺乏從城市中觀與微觀層面對公共空間設計的深入思考,也缺少將整體城市形態控制愿景轉譯為具體地塊建筑設計指引的有效方法。
這種自上而下、缺少多部門協調、以二維土地利用為主導的城市設計,其實際的實施效果比較有限[8],也顯示了以規劃管理為目標、以靜態的控規為依托的城市設計工作模式在面對復雜山地城市發展狀態時的局限性[9],造成實質上的“控規先行、城市設計被動跟進”的被動局面,導致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設計3個環節相互脫節;且大部分這一類型城市設計工作主要面向新區開發,偏重于城市整體形象的視覺效果或標志性,對于在高差變化復雜、不規則用地上如何構建與整體城市自然環境格局相匹配的街區構架、建筑組群模式及其適應機制,仍缺乏必要的研究。許多城市設計成果仍然基于交通優先、土地利用優先的控規思維,導致場地的自然山體被道路切割,大量的原始沖溝和地形起伏被填平,場地的自然特征和空間特色幾乎全部喪失(圖1);而大尺度的單一居住功能地塊設置,以及房地產企業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采用的兵營式的規劃布局,從不同側面顯示了以控規為主導的城市設計成果遠遠脫離實際,無法改變當前千城一面的尷尬局面。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發展進入存量時代,受建成環境的制約,在城市中心區已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的改造或再開發建設,以城市存量資源的再開發利用為主要目標,以街區為主要尺度的局部性、漸進式更新模式將成為未來發展常態。但是,目前基于舊城更新的城市設計成果,由于缺少強約束條件下中觀、微觀層面的城市設計方法和應用的探索,目前仍主要關注城市宏觀尺度的功能與用地結構調整,對長期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混亂、空間質量衰退等問題缺少有效的應對策略和干預手段,導致很多城市設計成果普遍存在城市特色彰顯不足、可實施性差、可控性差等問題。
3 存量背景下的城市設計課程群構成及教學目標
面對當前城市設計研究和實踐工作面臨的新的挑戰,重慶大學建筑學專業的城市設計教學團隊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城市建成環境的約束作用,以城市再生為目標,以日常生活空間重塑為核心,以步行體系構建為主要策略,以城市設計導則作為鏈接城市設計成果與建筑設計的橋梁,開展系列研究性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探索,突出課程之間的關聯性與互補性(表1)。
3.1 城市居住建筑設計與住區規劃設計
按照長期以來形成的城市住區規劃設計教學流程,該課程一般由現場調研、場地分析、總圖路網布局、標準住宅單元選型等設計訓練過程構成,但這種基于《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的二維的設計教學模式,只是解決了基本的功能布局和建筑退讓間距等問題,容易形成行列式的呆板布局,標準住宅單元也很難適應山地城市復雜的地形條件。新的山地住區規劃設計教學(6 學分,96 學時,12 周),強調以住區整體公共空間塑造為核心、建筑與公共空間一體化設計等中微觀設計思維方式的培養,構建了基于公共空間塑造的住區規劃設計流程,即在深入現場調研、場地分析的基礎上,圍繞特定使用人群策劃特色社區活動,并針對特色社區活動構建與之呼應的社區公共空間體系和步行體系。同時,為了提升社區公共空間的可識別性和歸屬感,通過特殊住宅單元設計來強化住區公共空間界面,在此基礎上,再利用地形高差,逐步完善步行優先的總圖路網布局。例如,結合場地的地形高差條件,通過多層次的公共空間設計,形成多個基面的步行出入口和從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的過渡,以此活躍不同層次的社區交往活動(圖2)。
3.2 城市設計理論與方法
本課程(2 學分,32 學時,8 周)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通過學習大綱和學習指引,引導學生在短期內建立學習城市設計的知識框架,初步了解不同類型城市設計的工作流程與設計重點,理解不同城市發展階段城市設計的作用和實施要點,為后續的城市設計專業課程提供初步的設計方法論指導。為此,在教學過程突出了城市設計的研究性與開放性特征,通過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環節,著重培養學生發現知識、分析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其中,研究案例的選擇既是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也是體現教師教學、研究、實踐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本課程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性、自主性學習模式,通過學生匯報、小組研討等課程環節設置,鼓勵學生從不同方向對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案例分析對城市設計的體系、策略、方法進行全面的經驗總結,使學生成為課程的建設者,為后續的城市設計專業設計課程提供借鑒(圖3)。
3.3 城市設計專業課程
城市建成環境中大量存在的、仍在使用的老舊建筑,以及地下車庫、高架橋下的消極空間等,均是支撐未來城市再生的主要存量資源;而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區域性的公共空間體系優化整合等,又成為推動城市再生發展的主要外在動力。因此,借助外在城市要素變化所帶來的發展新契機,對特定城市區域的存量資源進行整合再利用,是存量時代城市設計的主要工作內容,也是當前城市設計教學的專業訓練重點。其中,最關鍵的設計突破口,就是按照城市與建筑空間一體化設計的原則,打破其彼此封閉的狀態,通過構建有特色、可達性強、功能復合的城市步行體系來激活原有的存量空間。為此,本課程(4 學分,64 學時,8 周)教學團隊嘗試與地方設計機構和管理機構合作,以真實的存量環境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的方式,以問題為導向,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城市設計的研究和設計方法體系(圖4)。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存量資源分類與再利用分析。
通過實地調研和大數據挖掘,對場地內存量資源進行分類,包括既有建筑內外空間、功能布局、交通體系等,在新的功能定位和服務人群定位的基礎上,明確存量資源再利用的主要途徑和主要制約因素。
2)存量資源整合策略研究。
以構建高可達性、連續的步行體系為目標,結合上位規劃與當地的發展訴求,從地面、地下、空中3 個層次,提出對場地內各類存量資源的整合策略,提出將場地內的消極空間轉化為積極空間的建筑室內外空間改造策略和交通策略,將公共空間資源的高集約化利用與新的業態相結合,形成新的場地特色。
3)以存量資源整合為核心的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
按照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一體化設計的原則,通過提高連接性的設計手段,將孤立、封閉的建筑內部空間通過連續的步行體系串聯起來,在地面層將大尺度的建筑空間分解為小街區尺度的開放空間體系,通過外立面局部加建形成開放的沿街灰空間,在地下層通過車庫空間的相互連接減少地面出入口數量,在空中屋頂層通過植入面向特定消費群體的新的服務業態,提升其景觀價值和場地特色。
4)城市設計導則編制的主要內容。
一是對不同層面的慢行體系的接口位置、新建地下空間與地下車庫、軌道站點連接的步行通道位置及尺寸等進行明確要求;二是結合商業空間的中庭改造,構建不同層次的立體步行體系,通過增設垂直交通設施實現無縫連接;三是對建筑外立面加建部分的輪廓、材質、底層架空等提出具體的引導建議。
3.4 高層建筑、城市綜合體設計專業課程
本課程(4 學分,64 學時,8 周)的教學目標,就是構建與城市設計導則高度關聯的城市街區尺度的復雜建筑設計過程。為了體現城市設計導則在城市規劃和建筑單體設計之間的橋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互換設計身份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對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和實際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形成深刻印象。具體流程就是將學生分為A、B 兩組,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別完成城市設計及相關地塊的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在建筑綜合體設計階段, A、B兩組學生互換身份,分別在對方城市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按照對方的城市設計導則進行建筑設計,以檢驗城市設計導則編制的合理性和可實施性(圖5—圖7)。通過這個教學過程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更加體系化的、超越場地用地紅線約束的整體設計思維習慣,從而將單個地塊的建筑設計融入到整體的城市空間體系塑造的過程中。
4 結 語
城市設計作為一個引導城市整體形態和公共空間協調發展的設計與管理工具,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地域特征和研究特征,其內涵、外延以及具體的設計方法,將隨著城市發展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多元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時代,專業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和海量的知識增長,迫使我們的專業教學必須改變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靜態教學模式,從“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轉變[10],并通過城市設計等研究性專業課程訓練,幫助學生形成發現知識、分析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的終身學習能力[11]。在存量時代背景下,引導學生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城市設計研究、分析和設計方法,是城市設計研究性課程群的主要教學目標。
(1)存量背景下的城市設計,需要拓展城市資源的內涵與外延。面對高密度城市中心區大量的存量建筑資源和有限的城市空間資源,建筑與城市一體化設計是當前城市設計在中微觀層面的主要工作模式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因此,基于三維城市基面的、類似諾利地圖的圖底關系研究與設計方法,既是直觀顯示城市空間系統化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效分析手段,也是融合建筑內外空間、拓展城市公共空間潛力的有效整合手段,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價值,應成為建筑學背景下城市設計課程的訓練重點。
(2)構建以人為本、高效、多層次的城市慢行交通體系,是存量背景下城市設計研究與探索的重點,也是整合存量資源、提升存量資源再生利用的關鍵,只有將慢行系統與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公共空間體系進行無縫連接,才能真正發揮慢行系統在整合各類城市資源、優化資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過城市設計課程的訓練,幫助學生建立以步行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間整體設計理念和相應的方法體系。
(3)城市設計落實的關鍵是城市設計導則的編制與應用。為了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城市設計導則的作用機制,需要圍繞城市設計課程構建從住區單元到城市核心區功能復合體設計的系列課程,并通過強化課程過程中的城市設計導則研究,幫助學生從城市整體形態的角度去推進建筑設計,從而改變局限在用地紅線內、過于關注建筑造型表現的狹隘設計思維,拓展學生的設計視野。
(4)存量背景下,建筑學專業的長處在于三維空間思維、對建筑基本空間特征、使用需求和技術體系的了解,但面對日益復雜的既存城市環境,社會調查、前期策劃、交通規劃等方面知識的缺失或不足,將極大地影響建筑學背景下城市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在后續的城市設計課程體系優化過程中予以特別重視。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金廣君. 對城市設計專業教育的思考[J]. 城市設計,2018(3): 36-45.
[2] 李再琛. 總體觀念及建筑構思能力的培養[J]. 新建筑, 1986(2): 16-18.
[3] 李再琛. 建筑人才的知識結構[J]. 建筑學報,1986(6): 62-65.
[4] 盧峰,蔡靜. 基于“2+2+1”模式的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思考[J]. 室內設計, 2010(3): 46-49.
[5] 盧峰,黃海靜,龍灝. 以學生為中心的建筑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 當代建筑,2020(4): 114-117.
[6] 扈萬泰, 姜彤. 加強城市設計工作 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重慶直轄十年城市設計工作回顧與展望[J]. 城市規劃, 2008(2): 55-58.
[7]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重慶市城市設計管理辦法[EB/OL].[2023-01-25].http://ghzrzyj.cq.gov.cn/ztlm_186/ ghgb/kzxxgh/202201/t20220128_10357306_wap. html.
[8] 羅江帆. 從設計空間到設計機制: 由城市設計實施評價看城市設計運行機制改革[J]. 城市規劃,2009(11): 79-82.
[9] 康彤曦, 馬希旻, 蔣笛. 重慶區縣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實施評估總結及改進策略[J]. 規劃師, 2019(6):27-31.
[10] 盧峰, 黃海靜, 龍灝. 開放式教學: 建筑學教育模式與方法的轉變[J]. 新建筑, 2017(3): 44-49.
[11] 盧峰,新工科背景下研究性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初探: 以重慶大學建筑學專業課程建設為例[J]. 中國建筑教育, 2021(2): 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