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麗君 苑思楠 王志剛 張龍 趙建波



摘 要
對于城市研究與設計而言,作為底層邏輯的類型學方法與新興的數據支持工具結合,將轉變傳統純形態學的方法范式,推進更加理性的城市科學決策。本文歸納了歷史環境保護的歷程和目前國際上廣泛認同的歷史環境再生觀念,結合天津大學建筑系3個城市設計課題的教學案例,探討了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延續型再生、活力型再生、記憶型再生3種策略激活歷史環境的模式與意義。
關鍵詞:歷史環境;再生;類型學;數據支持
1 研究背景
歷史環境在廣義上可定義為:“人們在現今世界可以看到、理解和感受到的過去的人類活動留下的所有印記”[1]。它是與一定范圍的土地密切相關的文化遺產所構成的整體物質環境狀態,其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是屬于整個人類的寶貴遺產 , 它不僅是傳承地區文化、延續歷史文脈、保持文化多樣性的結構性文化資源,還是人類建造活動的記載。歷史環境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過程,但這一過程不是一種簡單的以新代舊過程,而是新舊元素協調共生的過程。歷史環境中無論新建筑、新格局的產生,還是傳統建筑、群落的更新,都應被視為是有生命的客觀存在。可以說,城市的發展必然涉及新舊元素關系處理問題,也就是保護和發展之間矛盾的問題。
2 歷史環境再生
隨著我國“城市更新”戰略的推進,對歷史環境進行更新是可能及必要的,這也是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再生(regeneration)作為一種預防城市無序發展的社會行為和設計理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再生”原為生物學名詞,是指生物體的整體或器官因創傷而發生部分丟失,在剩余部分的基礎上又生長出與丟失部分在形態和功能上相同的結構,這一修復過程稱為再生。本文中所談的歷史環境再生,不是簡單的建筑改造或功能的再利用,而是“通過城市設計恢復歷史環境在國家或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牽引作用, 同時尋求該地區經濟、物質、社會和環境條件的持續改善而制定的,綜合而整體的構想及舉措。是平衡保護和發展之間矛盾的一種方法”[2]。
根據現狀條件不同,采用不同的再生模式和適宜的技術手段,對歷史環境中的特色資源進行再生保護并使之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以實現同一時代多樣性和同一性的平衡,推進了城市可持續演進。而再生視角下的城市設計,不僅要將體現地方特色的空間肌理、歷史建筑、歷史文脈、傳統商業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進行再生,還要將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的特色納入營造體系中,使之與傳統地域特色有機交融,形成符合城市發展、體現時代精神的空間特色。
3 歷史環境再生中類型學設計與數據支持方法
當前對歷史環境的保護與再生是為了激起人們對本地歷史的生動記憶以及認同感、歸屬感。在教學中,往往會引入城市研究作為設計教學的前置環節,從理性與科學層面對設計產生支撐。首先在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的過程中,需要一種歸類分組的方法體系,富有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建筑類型學設計方法。在進行城市建筑調研與城市設計教學時,通過使用類型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建筑環境和城市歷史發展,發現建筑與城市形態的內在邏輯。特別是把具有相似結構特征的形式歸結分類,恢復和再呈現特定的文化和傳統形象,從而在設計中繼承和延續這種內在的規則,保持城市歷史連續感。
近年來,大數據、空間分析、數據分析等技術方法開始在城市科學領域快速普及,推動城市研究與設計逐漸走入定量化與科學化方向。對于城市設計而言,如何將對于城市數據化層面的抽象性研究,最終有效地應用于具體的形象化設計之中,解決“數據—設計”兩端有效的尺度關聯也成為教學中重要的問題。此外還需要明確的是,數據研究并不能直接推導空間與形態,即研究并不替代設計。數據研究的目的是在于為設計提供更準確的控制框架,從而讓設計的想象力能夠在理性的基礎上自由發生。而在城市設計的過程中,數據的理性孕育設計感性的過程恰恰是在尺度從宏觀向微觀的深入過程中形成的。
4 教學改革創新案例探索
在天津大學建筑系相關城市設計的教學課程中,我們結合核心理論課建筑類型學的教學,以類型學設計方法和城市數據支持為基礎,根據歷史環境再生所依據的載體“有形”和“無形”之分,結合現存“有形”物質空間的多與少,將其歸納為3 種模式:延續型再生、活力型再生和記憶型再生。教學目標為從再生的角度研究歷史環境活化利用的具體過程和方法, 近年來代表性的課程題目與教學成果如下。
1)延續型再生。
延續型再生,是指歷史地段或地區保存有較完整空間格局和歷史建筑,通過對其進行保護、修復,延續其空間肌理和使用功能,對于不符合當今時代發展要求的建筑可以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以煥發其新的生命。
例如2021 本科四年級城市設計專題:“曲”徑通悠,劃在方圜:文商互適實踐下的舊城曲藝社區。本專題設計將歷史環境的三大特性,即“物質”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與類型學的理論和數據分析相關聯,建立多層次、網絡化的整體保護控制、引導體系,最終形成了延續性保護與再生策略。
案例選取2010 年前后開始營業,且現在營業狀況良好的天津津灣廣場地區曲藝場所作為中心點,以中心點與其周邊步行范圍的社區為研究對象。由于商業活動的互動與步行距離的高度聯系,本研究依靠GIS 交通網絡體系,通過相關數據支撐對其周邊商業進行曲藝場所入駐前后的對比分析,以期更清晰地了解曲藝空間與周邊商業業態的互動關系。以普通人10 分鐘步行800m,20 分鐘步行1500m 為步行路程,以選定的3 個曲藝中心點為設施點設置步行范圍,以800m、1500m 服務區劃分本次研究范圍(圖1)。
宏觀設計策略分析: ①文商互適:商業與曲藝空間具有強相關,曲藝是商業發生后的平民文化選擇,是商業轉移后剩余產業的強心劑,二者此起彼伏共同發展。在空間維度上,二者相伴相守,相互依存;②聚集特征:文化類建筑和表演空間在天津呈現出聚集態勢,整體模型為聚集而非競爭,表現出“一聚多散”的特征(圖2)。
微觀設計策略分析: ①曲藝場所面對人群主要為游客和本地熱愛曲藝的居民;②曲藝依托于不同形態的商業發展出了不同的曲藝場所性格;③近幾年沿街餐飲低端數量均有所減少,而逐漸集中于新興的大型商業購物綜合體中,曲藝場所也依托于大型商業成為體驗式商業的一部分。
設計定位是以中心街塊帶動周邊,提供公共活動場地以及密集的文商功能點,活力輻射四周。在具體設計手法,強調隱于原市,充分尊重歷史街區原有建筑高度、尺度,同時在區塊四角補齊完型,從而保證視覺的完整性(圖3)。
在本次專題設計中,強調重點保護地區內質量較好的近代歷史建筑,修繕整治質量一般的傳統建筑,延續該地區的居住功能,提升環境品質的同時還考慮引入旅游產業,打造特色風貌旅游區。通過保護、整治和有機更新,一方面延續原有的建筑風貌,另一方面也保護區域內生活形態,從而實現其整體“延續性再生”(圖4)。
2)活力型再生。
活力型再生,是指在歷史地段或地區的空間格局和歷史建筑已經破敗不堪,不能夠滿足現代生活方式,通過對傳統空間肌理、建筑類型、特色符號等要素進行提取并與時代特色相結合,凝練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類型來進行更新、改造,滿足使用要求,提升街區活力。
例如2022 研究生建筑理論專題設計Studio:“建筑類型學的中國敘事:鄉村原型的活化與營建”。
“鄉村振興戰略”的國家助力使得以“鄉村建設”為陣地的建筑理論探索與實踐活動亦隨之如火如荼。本次Studio 的目的是將建筑類型學的理論與設計方法研究與河北唐山市樂亭縣農漁小鎮鄉村活化設計項目聯系起來。
一方面,從“批判的地域主義”等相關論述中尋找注解;另一方面,借助鄉村現代性(ruralmodernity)等標簽尋求對地方特征的新表達。
通過植根于特定鄉村社區(community)的建造系統,從中發掘可資借鑒的類型、技術、工藝等營造經驗,以此保存具有識別性的特征,直至找到可持續的當代鄉村原型活化實踐方式,使設計適應于所處在的自然條件、社會狀況與文化環境。培養學生發掘在地經驗(localexperience)處于非都市條件下的復雜適應性,以此超越對既有鄉村空間原型的簡單復刻。因此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視作一次“既向鄉村輸出,又向鄉村學習”的觀念重構(圖5,圖6)。
學生的課程設計作品經常經不起推敲,這與他們缺乏對人生活方式的思考有關。在本次鄉村原型活化的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對鄉村生活細致入微的體察,通過類型學設計方法將歷史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融入現代的生活轉譯中,是將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視為人類聚居活動自然變遷過程中的“一體兩面”。既保護地方歷史文脈,體現傳統民俗文化,同時又將舊的部分融入新的功能,使其在新的環境結構和新的社會需求中發揮新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將延續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尊重既存建成環境,發掘文化的深刻內涵,保持歷史環境的生命活力,為未來成為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師奠定基礎(圖7)。
3)記憶型再生。
記憶型再生,是指某些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地區,由于各種原因使得該地區的空間格局和歷史建筑嚴重損毀或消失殆盡,為了傳承歷史文脈,引起人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文獻記載、歷史圖片以及人們的記憶,并采用適宜的技術手段來重新營造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間,從而使城市特色得以再現,歷史文化得以延續。
例如2021“遺產保護與傳統建筑演繹”專題:“金中都城遺跡的保護與展示設計”。金中都城遺址公園(圖4)是北京建都起始地的保護與紀念重大工程和麗澤金融商務區城市更新項目的重要組成,教師和研究生組成設計團隊以類型學為理論工具,以“千年對話。古今交融”為主題,對北京城市歷史及文物遺存進行梳理,用下沉廣場創造出連續、壯觀的城墻展示面。人們在此觸摸歷史,感受時代變遷。作品在國際競標中勝出,預計2024 年竣工,將成為北京的重要的文化地標。實現了科研、教學、實踐的融通。
金中都城位于北京西南部,本次設計場地位于金中都城西南角的L 形地塊。場地內遺存的城墻作為歷史性遺跡,其防御功能的喪失使他失去了原始的身份而被淹沒在現代生活中。
但由于城墻的歷史性,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現代生活工作區,留下了被城市交通分割開且未被很好利用的開放綠地。同時,城墻線性的空間特征與遺跡原有的空間氛圍與意象也喪失了(圖8)。
方案將綠地作為媒介,引入一個重新連接的線性系統,在保護并展示城墻遺址的同時,連接城墻兩側城市環境的潛力。通過對金中都城墻及城門營建過程相關文獻的研究,將歷史演變過程中的不同形式提煉出圍合、平行、滲透、破碎4 種基本類型,結合功能拓展需要轉譯出十個銜接器,與場地的漫游路徑結合,形成的新線性系統使城墻的記憶在現代生活中重構起來(圖9,圖10)。
本次金中都城遺址公園的專題設計,通過引導學生對場地歷史遺存的形成機制與發生原點的追溯,強調重現消失的景象,延續斷裂的歷史。不僅滿足了居民的使用要求,提升了社區活力,還原了北京舊城意象的肌理和秩序,與北京歷史文化風貌取得很好的協調(圖11)。
5 結 語
針對二十大提出的 “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部署,建筑學科亟須回應國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需求。在天津大學建筑系的相關城市設計教學探索中,教學團隊堅持將課程思政內容有機融入教材與課程建設。2021 年由天津大學汪麗君教授撰寫的《建筑類型學》教材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二等獎,并獲首批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優秀教材。城市設計相關教學團隊結合教材,聯系我國當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文化基因斷裂問題,帶領學生深入一線參與“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歷史環境再生設計項目,塑造學生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情懷,于潛移默化中強化愛國主義情感,構筑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立德樹人體系,探索卓越人才培養的天大改革路徑和方式。
盡管對歷史環境保護與再生中面臨的每一項工作都是一種具體研究和判斷,但如果能科學運用類型學策略與數據支持方法建立歷史環境保護性城市設計的整體思想,將有利于保持歷史環境的“記憶”和傳統風貌特色的傳承,同時還可以提高設計的可操作性、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要求。這種對歷史過程的保護意味著這是一種積極的保護而非消極的保護,從而平衡保護與發展的沖突。
參考文獻
[1] Dennis 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historic cities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7.
[2] 汪麗君. 歷史環境的人文解析與再生研究: 基于建筑類型學理論的分析[J]. 天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1(6): 52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