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廣虎
(哈爾濱商業大學,哈爾濱 150028)
1921年3月,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走向了新經濟政策,這是蘇維埃俄國的一場偉大改革,這場改革幫助俄國擺脫了經濟困難和政權危機,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列寧在新經濟政策中體現的改革思想既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變革思想,又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在當今中國正處于改革深水區、各種復雜矛盾交織在一起的背景下,研究新經濟政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就此誕生,但是俄國尖銳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并且面臨著帝國主義等外部勢力武裝干涉威脅新生的人民政權的狀況。為進一步鞏固十月革命新建立的政權,在面臨內部憂患外部干擾的關鍵時刻,蘇維埃俄國對于國內政策進行了調整,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大程度地集中全國有限的財力物力和人力[1]。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確實在俄國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穩固了蘇維埃政權,但每一個政策的產生及延續都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及背景。隨著俄國國內反動勢力的平息以及國外武裝干涉的覆滅,以“管控”為主要特點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適應國內外的現實情況。而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1918年至1920年這三年時間里致使普通民眾的生活極端困苦,特別是農民這一群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余糧收集制”在實施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了“糧食收集制”,不僅收走了農民的余糧,甚至連農民的一部分口糧也強制征收了,廣大農民對此苦不堪言。1921年,蘇維埃俄國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俄國由此轉向發展國民經濟的新道路。面對當時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人根據當時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的具體實際,積極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進行反思,為新經濟政策的產生及實施奠定基礎。在俄國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一致通過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過渡到新經濟政策的決議。由此,蘇維埃俄國步入了新經濟政策時期。
新經濟政策照顧到具體國情,順應了歷史,是蘇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條件下所能采取的較好的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的本質就是一種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式,就是依據蘇維埃俄國的具體實際來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鞏固政權。新經濟政策對于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起到了正向作用,并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從1918年夏至1920年底,隨著蘇維埃俄國國內戰爭的爆發,以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改變國內政策,轉而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為了保證前線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權讓農民交出除必要的糧食所需外的所有糧食,這就是余糧收集制政策[2]。余糧收集制在執行過程中的極端化使廣大人民群眾苦不堪言,生活極端困苦。因此,1921年列寧呼吁:“我們必須立即向廣大農民群眾改變經濟政策,使農民能夠感到布爾什維克愿意不惜一切代價馬上改善他們不堪忍受的狀況。把征糧制改成實物稅。”[3]在1921年,蘇維埃俄國實施糧食稅以后,農民手里多余的糧食就會在市場進行買賣,也就意味著市場的大門被撬開,而市場的運行促進了商品的流轉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糧食稅的實施不僅改善了人民群眾艱苦的生活,而且也相應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糧食稅主要內容如下:第一,廢除余糧收集制,改為繳納十八種實物稅,實物稅額繳納多少視具體情況而定。第二,推行余糧“流轉”試驗,農民在交完糧食稅后,可以用剩余的糧食與工業品之間進行交換及流轉,這樣便可以同時滿足農民和工人的需要,而且也可以促進蘇維埃俄國經濟的發展,這些措施都極大提高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蘇維埃政權改變了合作社政策,賦予了合作社商業的特點。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人認為合作社可以把數以千萬計的人民組織起來,聯合起來,并且可以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完成從國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列寧關于合作社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國家負責監督合作經濟的運行。農民可以發展小商品經濟,但為了防止農民的盲目性,國家必須加以控制。第二,合作經濟的運行必須要給農民帶來益處,尤其是注重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這樣,合作經濟的模式會得到農民的認可及支持,從而保證合作經濟的長期存續及發展。第三,對于合作社,國家應予以資金支持。因為列寧要想使合作社長期存續并發揮作用,國家的政策及資金支持是前提條件。通過以上的措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
農村經濟的長久發展對文化建設也有相應的要求。對于文化建設,列寧提出國家教育必須要相應地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關于文化革命,列寧認為,布爾什維克作為執政黨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經濟方面,對于文化建設也應同樣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進行農村的文化建設。首先,布爾什維克要負責監督農村文化的發展,保證農村的文化發展不會走入歧路。其次,要積極促進廣大農民主動學習文化知識,尤其注重要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吸引他們積極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
新經濟政策符合農民生產生活的規律,調動了占人口多數的農民的生產建設積極性,工農聯盟得以進一步鞏固[4]。一是新經濟政策緩解了農民對蘇維埃政權的不滿情緒。新經濟政策中糧食稅的實施使農民度過了受自然災害影響的艱苦生活,農民生活條件逐步改善,而基層農民生活的改善使他們受反動勢力挑唆發起暴動的想法消散,社會主義的群眾基礎得到鞏固和加強。二是農民對于蘇維埃政權變得更加擁護。糧食稅使農民的生活改善并得到極大豐富,農民對于蘇維埃政權由厭惡轉變為認同,在心底里相信蘇維埃政權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政權。三是國家的經濟建設離不開農民發揮作用。新經濟政策把農民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新經濟政策同農民經濟結合的實質就是讓農民加入到建設國家經濟的體系之中,使農民廣泛地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從而贏得了農民的支持。
新經濟政策以發展農業為序幕,把工業的振興發展作為目的,利用國家資本主義的方式,即通過商業關系這個中介持續帶動俄國經濟的全面恢復和發展。一是農村經濟困難的局面得到迅速改變。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農民積極主動地去開墾新的耕地,擴大種植面積,進行家畜飼養,實現了農產品產量的增加,使農村經濟富有活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發展。1922年3月,第一次征收糧食稅的計劃順利完成,僅此一年,廣大農民在戰勝饑荒的同時向國家上交了大量糧食稅。二是輕重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輕工業,工人的生活狀況得到極大改善。重工業也恢復增長,重工業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三是創立了蘇維埃俄國的商業和金融體系。國家金融體系的建立有助于盧布保持長期的穩定,也有助于國家經濟的長足發展。新經濟政策廢除了禁止貿易的規定。因為禁止貿易,實行計劃配給制無法滿足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背棄了蘇維埃俄國實際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通過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蘇維埃俄國的經濟體系得到重塑,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新經濟政策的出臺,說明列寧對于落后的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式產生了轉變,轉變成了更符合俄國實際情況的道路。列寧思想的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改變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式。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人想利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式破產以后,轉而想通過實施新經濟政策來逐步實現過渡。二是重新考量過渡時間。因為蘇維埃俄國舊經濟基礎薄弱,再加上受到戰爭的破壞,所以過渡需要較長時期。此外,新經濟政策是一個需要長期貫徹落實的政策,要求相應的管理人員必須予以嚴格地貫徹落實。三是過渡時期的任務艱巨而復雜。在經濟方面,勞動積極性和勞動生產率都需要提高;在政治方面,面臨著團結其他階級尤其是小生產者的現實狀況,而且新經濟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完善,從而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間接過渡”。在文化方面,需要持續提高普通民眾文化水平,實現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和政治建設的推動。
蘇維埃俄國對戰時共產主義的反思以及新經濟政策的提出,這些都是在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在俄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更符合俄國實際和經濟發展規律的新經濟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由此促進了俄國社會的穩定以及普通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也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不斷發展壯大,不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經濟上,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首個由中國倡議建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在世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當前,亞投行成員數量達到了104個,涉及國家及地區也越來越廣泛;政治上,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國日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從世界的參與者變為世界的建設者;社會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幸福感不斷增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2020年,中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世界脫貧問題展現了中國智慧,貢獻了中國方案。
新經濟政策是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人根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國情上實施的新的方針政策。在實施新經濟政策的過程中,列寧會根據取得的反饋效果不斷修改新經濟政策的內容以求更加適應俄國具體實際,以這種方式不斷推動新經濟政策的發展完善。在中國,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才不斷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以及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特點不斷改革創新,使上層建筑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取得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進入新時代,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變化下繼續建設社會主義更應從中國實際出發,推行實事求是的經濟政策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出臺雖然在當時起到了穩固政權的作用,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許多措施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群體的切身利益,余糧收集制政策不只是把農民剩余的糧食收走了,甚至把農民一部分口糧也收走了,這引起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極大不滿,廣大農民群眾對蘇維埃政權的擁護度降低。在此背景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存在變得不合時宜,急切呼喚新的經濟政策來指導蘇維埃俄國的發展。由此,更符合人民利益的新經濟政策應運而生,新經濟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實行糧食稅,農民除向國家繳納的糧食稅外擁有剩余糧食的所有權以及支配權,這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立志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始終維護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始終把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放在心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始終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列寧在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期間,有意借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把俄國帶向社會主義,但政策實施后期發現,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符合俄國實際,而且給蘇維埃政權帶來了消極影響。由此,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共產黨人認識到,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政策行不通,必須通過循序漸進的改革過渡到社會主義。正是通過逐步過渡的方式,俄國經濟社會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穩固。中國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革時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中國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同時推動經濟快速發展。進入新時代,國際局勢更加復雜,國內挑戰愈發嚴峻,全面深化改革處于深水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現實,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思路,有條不紊地推進改革,從而不斷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穩步發展。
今天的中國與當時蘇維埃俄國的具體條件不同,當今的國際政治局勢與新經濟政策時期的也有極大差異,所以無法用新經濟政策來指導當今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今天的中國還沒有完全具備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條件,所以列寧新經濟政策中所體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原則、立場、方法對于我們今天根據具體國情制定政策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我們黨所提出的許多主張繼承并發展了列寧的觀點。新時代,我們需要完成的任務更加艱巨,面對的情況更加復雜,這就要求我們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來應對我們當前社會及國家面臨的層出不窮的現實問題,為人類的未來走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