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秀
(重慶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00)
軍隊紀律既是軍隊全體成員必須執行命令和履行職責的行為規范,也是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指標。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和軍委把全黨全軍嚴明紀律擺在軍隊各方面工作的突出位置。鑒于此,筆者擬探究人民解放軍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紀律建設的主要原因、重大舉措及歷史作用。
1947年下半年,黨中央為了緩解內線解放區的戰爭負擔,奪取解放戰爭戰略主動權,更為了實現從根本上打倒蔣介石政府,解放全中國,決定由解放區內線轉向國統區外線作戰,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此時,解放軍進入不熟悉的國統區作戰,需要面對和克服的現實困難是封閉的農村環境,曾經創造性地激發過各地方黨委和軍隊的保有自治權的制度,卻逐漸滋生了一些無政府、無紀律的山頭主義和游擊主義習氣。與此同時,解放戰爭進入關鍵階段,與國民黨的大決戰即將進行,急需各解放區和戰區連成一片,通過運動戰對敵人形成分割包圍,集中局部的絕對優勢來消滅對手。這些戰略決策不僅需要統一的指揮,而且每場戰役的重要部署和行動都必須從全局出發,絕不能有各自作戰破壞集中統一紀律的擅自行動,加強軍隊組織性、紀律性以適應新的形勢刻不容緩。因此,黨中央通過建章立制、嚴明紀律,統一各部隊的作戰行動,從而使軍隊官兵自覺在思想和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在軍隊中建立并完善了請示報告制度、重新頒布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內容。這些紀律制度的完善提高了解放戰爭時期軍隊建設制度化和規范化水平,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提供了堅強的制度保障。
請示報告制度建設的問題最早在土地革命時期被提出。然而,限于客觀條件,這一時期請示報告制度尚未定型。1947年下半年,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不少地方在執行黨中央的決策時出現了一些偏差,更有甚者自以為是地執行違背中央路線的政策。例如,有些地方在執行土地改革政策時,片面地強調滿足貧雇農的要求,出現了“貧雇農打江山坐江山”而對于地主階級、富農等“大家要怎樣懲辦,就怎樣懲辦”左傾偏差[1]。有些宣傳教育部門則是未向中央請示同意就自顧地發表影響全國性的政策。毛澤東認為,這是“在重大問題上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極端惡劣的習慣”,“上下聯系不夠”[2]造成的。為了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上下聯絡,1948年1月中共中央于開始著手建立請示報告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不僅及時地糾正了當時黨內存在的無政府無紀律現象,同時也加強中央對地方軍隊的管理,使得政令軍令能夠貫徹落實到底,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更加協調統一。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共產黨為人民軍隊在紅軍時期制定的統一的鐵的紀律準則。解放戰爭前,各解放區根據各自情況,在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基本精神的同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內容各有出入。例如,在上黨戰役中,劉鄧大軍中執行的三大紀律中的“不拿群眾一點東西”后被修訂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文句更為優美[3]。而面對戰爭形勢的轉變,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作戰行動也越來越集中,各野戰軍之間的聯合作戰也隨之增多。有鑒于此,毛澤東聽取了全軍的經驗和意見之后,在1947年10月10日起草并發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統一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內容,并要求各地各軍“即以此為準,深入教育,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重新頒布,不僅統一了全軍的紀律規定,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而且對于進一步加強黨對軍隊的管理教育工作,正確處理軍隊建設中的軍事、生產和宣傳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俘虜問題,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在軍隊中開展了新式整軍,入城紀律教育等內容,提高了官兵自覺遵守軍紀的意識。這些措施加強了軍隊紀律建設,使廣大官兵在貫徹執行各種紀律制度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提高了遵守紀律的自律自覺,使全軍了解紀律規定的重大意義,把貫徹執行紀律建立在高度思想覺悟的基礎上。
1947年7月,解放軍由戰略防御進入戰略反攻前,部隊中出現了很多新成分補充人員,如有解放區踴躍參軍的農民,大批的俘虜轉化成的解放戰士(1)解放戰士:指在作戰中被解放軍俘虜,后加入解放軍的國民黨軍戰士。這部分戰士是當初解放軍兵員的重要來源,特別是炮兵、通信兵等技術兵種的骨干力量幾乎都是“解放戰士”和“起義戰士”。。解放軍總人數從127萬人上升至195萬人。由于軍隊人員增多,人員成分變得更復雜,紀律問題也隨之凸顯。例如,“非無產階級及思想有所蔓延;部隊成分變化大,組織不純現象嚴重:紀律觀念薄弱,政治水平低下。”[4]鑒于這些原因,軍隊的純潔性和紀律性急需整頓,以此提高廣大官兵的政治覺悟和部隊的戰斗力,以保證完成“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歷史使命。于是1947年冬至1948年夏,各部隊競相開展以“訴苦”和“三查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2)新式整軍運動(1947年冬—1948年秋):在1947年7月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上,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朱德指出:軍隊需要從思想組織上加以整頓,開展一個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的運動,以達到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純潔。9月28日,毛澤東向全軍批轉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關于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并明確指出,進行階級教育的目的是使全體指戰員站在勞苦大眾一邊,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其基本步驟概括為以下方面。首先,組織各部隊官兵學習黨的土地政策,提高各指戰員對于土地改革重要性的認識以支持土改,自覺擁護土改政策,堅決地支持農民獲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的正義戰爭。其次,發動軍民群眾訴苦,通過引苦、訴苦、挖苦根的步驟,部隊領導引導戰士們想苦事;從而引發訴苦,最后讓戰士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受苦?是因為大家所處的階級都在受苦,都在被剝削。要想不再受苦,就必須站起來聯合所有受苦的勞苦大眾,推翻剝削者,自己當家作主。”最后,開展“三查三整”活動。軍民群眾在訴苦的基礎上提升了政治覺悟后,通過查階級,評定軍人成分;通過查工作,了解完成和執行政策情況;通過查斗志,培養戰斗精神。從而“三整”了紀律、作風、制度。新式整軍運動的普遍開展,不僅純潔了隊伍成分,而且提高了戰士們的階級覺悟,通過軍隊的紀律整頓從而極大地提升了部隊官兵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
《入城紀律守則》是黨中央在1948年秋,針對處理接管城市中的問題和一些混亂現象發布的、要求各部隊入城時參考使用的紀律守則。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主要任務是解放城市。但是,當時黨內許多同志包括有的領導干部,對此還沒有實現必要的思想和觀念轉變。有不少干部運用管理農村的經驗來處理接管城市中的問題,結果出現了偏差,很多是好心做了壞事。例如,有的戰士在打下城市后模仿當年紅軍,將城市糧倉的糧食分給貧民;還有些進城部隊的干部、戰士允許貧雇農進城去搶劫地主在城里開的商鋪,導致這些地主無法正常營業。這些現象的出現,和不少干部戰士存在一些糊涂認識有關。因此,為了保證入城紀律的貫徹執行,中央要求部隊學習《入城紀律守則》并進行了相關的入城教育。例如,羅榮恒在總攻錦州前召開的會議上強調的“蘋果紀律”。在會上,羅榮恒指著會場外結著累累果實的蘋果樹說,錦州出蘋果,大家回去要教育部隊官兵,無論是樹上結的蘋果抑或是掉落在地下腐爛的蘋果,大家都不要動。各部隊認真執行了這個指示,贏得了戰區人民的好感與信任。1949年2月12日,林彪、羅榮恒發出的解放北平、天津諸城市的約法八章布告(3)約法八章布告:1948年12月初,平津戰役剛打響,中央軍委就考慮北平的接管問題了,制定了接管城市的政策。毛澤東主席親自起草解放軍入城“約法八章”,于12月22日以平津前線司令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的名義發布,規定了“保護各城市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護民族工業商業,沒收官僚資本……”等八項政策。,同樣使進入北平、天津的部隊紀律空前良好。他們不但做到了紀律嚴明,并且盡力保護一切建筑和財物,以免遭到破壞。再如,進入北平的第10師部隊,找不到公房便露宿空地,因為不便借人民的鍋具只吃干糧,兩三天內都不喝開水,民眾知道后,自愿送水送糧也被部隊謝絕。解放軍的這種遵紀愛民的行為深得平津人民的贊揚和擁護,他們贊揚道:“有這樣的好軍隊,人心還有不歸的道理。”通過對官兵戰士進行的入城紀律教育不僅糾正了軍隊進城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錯誤思想,還為共產黨順利接手城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民眾基礎。
違紀不嚴懲,紀律就沒有威嚴性。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雖然在軍隊中進行了廣泛的紀律教育,但仍有一些官兵戰士不顧紀律規定,想憑借人民賦予的權力將自己的私利凌駕于紀律之上。例如,1947年12月,李波在石家莊戒嚴期間,依仗冀中軍區參謀長的軍官身份,棄紀律于不顧。在卡口哨兵檢查他無正式入城證阻止他進城時,他不聽勸阻,違反入城紀律規定強行入城。不僅如此,1948年4月,李波再次藐視紀律,準備在沒有參觀證的情況下強行參觀石家莊一二九倉庫,在被衛兵堅決阻止后,他竟氣急敗壞地打了衛兵。這種無視紀律的行為被中央知道后,依法給予了李波警告的處分。再如,淮海戰役后,當時正在整訓期間,六縱十六旅四十六團的偵察排長王道士屢犯軍紀,多次違規行事。有一次他的下屬戰士,偷拿了一個國民黨軍官的手表,被指導員吳永安看到了關了禁閉。排長王道士在為下屬求情行不通的情況下竟惡語相向,找茬毆打指導員,而后在排里炫耀打指導員的行為。這件事被鄧政委知道后批示嚴肅處理。王道士因其自高自大導致違紀問題,最終被執行了死刑。對違紀軍官的處分,也給其他軍隊干部敲響了警鐘。中央軍委對違紀軍隊領導干部的懲處不僅能警示其他官兵戰士避免違紀違規,同時也體現了軍紀的威嚴性,無論是官是兵,只要有違法亂紀之行為,必然會受到相應的懲處。解放戰爭時期的紀律建設不僅是建章立制,同時也結合了懲處違紀的措施,凸顯了軍隊紀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也只有這樣,黨中央的各項戰略方針才能得以順利貫徹落實,才能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堅實的保障。
解放戰爭時期加強人民解放軍紀律建設,對解放戰爭的勝利起著重大作用,對當時加強軍隊建設尤其是推進軍隊正規性具有重要意義,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加快了解放戰爭勝利進程,加強了軍隊紀律建設,推進了軍隊法制化建設,塑造了軍隊良好形象,密切了軍民關系。
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在軍隊中建立并完善了請示報告制等,消除了黨和軍隊內長期以來存在的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統一了全軍的思想和行動,使全軍步調一致地聽從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揮。新式整軍運動整頓了軍隊內部的純潔性和紀律性,彭德懷稱“訴苦與三查運動是我軍有史以來第一次偉大的群眾運動”,使得“部隊中的氣象煥然一新,部隊戰斗力、共產黨在部隊的威信大大提高。”[5]入城紀律教育使得廣大官兵革除了以往接管農村時的錯誤經驗,嚴格遵守入城紀律幫助政府更好地接管城市。這些措施不僅加強了解放戰爭時期軍隊紀律的建設,實現了集中大兵團合作作戰,將分散的力量有效組織起來,保證了上下一條心,全國一盤棋。而且還為三大戰役的勝利以及解放戰爭的全國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上和紀律上的支持。
《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指出:“必須提高紀律性,堅決執行命令,執行政策,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民一致,軍政一致,官兵一致,全軍一致,不允許任何破壞紀律的現象存在。我全軍將士必須時刻牢記,我們是偉大的人民解放軍,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只要我們時刻遵守黨的指示,我們就一定勝利。”[6]解放戰爭時期中央要求,任何部隊,在每一次行動前,必須進行一次公開的全體的紀律教育,給人民良好的印象。因此,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在軍隊中開展新式整軍運動以及入城紀律的教育,各部隊開始嚴格要求自身。例如,許多干部戰士在冒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跑掉了鞋襪,寧肯自己赤腳,也不穿不拿敵人遺棄的和商店存放的現成鞋襪。攻城部隊借或吃了群眾糧食的,都作了償還,有些原主不在的還托鄰居代轉并致謝意。所有部隊進城后都開展了為人民群眾做好事的活動,如主動打掃街道、院庭,為房東挑水,幫助群眾尋找失散的親人,修理被炮火打壞的房屋,治療被打傷的群眾,想方設法救濟生活確有困難的貧苦人民等。人民群眾對我軍的嚴明紀律行為交口稱贊,稱我軍是“仁義之師”“堪稱人民救星”。也正是因為解放軍實行自覺的嚴格的紀律和堅守“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才使這支軍隊成為一支與舊式軍閥截然不同,深受人民歡迎和擁護愛戴的隊伍。
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在軍隊中加強紀律建設,推進軍隊正規化的內容豐富多彩,不僅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嚴要求的官兵戰士,同時為今天的現代化強軍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請示報告制度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化,為軍紀具體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保證了政令暢通,進一步統一了全軍步調,促進了部隊正規作戰素養的提升。重新頒布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結合了解放戰爭中各軍各部隊的實際執行情況,成為了統一全軍的紀律,矯正了軍內的經驗主義和地方主義,自覺提高了官兵戰士們正規作戰的意識。新式整軍運動整頓了戰場紀律、內務紀律、管理教育紀律,使我軍基本克服了伴隨長期游擊戰爭所帶來的游擊性和地方性,將官兵正規化意識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解放戰爭中的戰役經驗表明,一支軍隊的戰斗力,其人數和武器裝備固然重要,戰士是否有自覺的紀律性更為重要。經過解放戰爭的錘煉,我黨不僅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嚴要求的官兵戰士,也逐漸發展成為兵種齊全、裝備完整、紀律嚴明的近代軍隊。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級指戰員對正規戰的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以及為新中國成立后全面開啟軍隊正規化建設奠定了物質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