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洋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00)
小原國芳(1887—1977)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所主張的“富育”思想不僅對日本教育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世界教育改革與實踐上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為了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僅需要教育者們去研究我國的教育歷史與現狀,總結教育經驗,而且需要研究國外的教育歷史與現狀,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和經驗。由于時代和階級的限制,外來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糟粕,所以在借鑒小原國芳“富育”思想的同時,應始終保持批判的眼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辯證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東西,絕不能無條件地照搬照抄。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資產階級民主思潮廣泛傳播,“天賦人權”思想涌進,“自由民權運動”蓬勃興起,人民開始覺醒,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民主平等的呼聲此起彼伏,彼時的日本陷入了民主的浪潮之中。民主的浪潮與軍國主義勢力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日本人民的民主意識被進一步激發起來,造就了小原國芳的民主主義思想。小原國芳就是在這種民主思潮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四處游學,求教名流,接觸民主進步思想,潛心研究,為全人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此走向了反對封建專制、軍國主義、舊式教育的民主教育革新道路。
小原國芳的“全人教育”理論中大力倡導尊重個性、尊重自然界,師生情感融合,這些思想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國內的法西斯主義相抗衡,他用這種民主教育的思想與日本法西斯主義對峙。在那個時代,小原國芳敏銳地觀察到了日本社會出現的病態現狀:日本的物質條件不斷發展,經濟騰飛,但精神方面卻并沒有伴隨著物質發展而進步起來。學校的道德教育內容空洞,沒有適應社會實際發展的需要,學校和家庭對道德教育也不重視,這種教育現狀讓小原國芳痛心疾首,小原國芳呼吁國家和政府重視經濟層面的教育,只有國家尊重教育,整個社會才會形成尊重教育的良好風尚,全體國民才會崇敬教育,唯有如此,“富的教育”才會有了保障和前提。
小原國芳借鑒吸收了東西方教育理論。小原國芳在教育思想上十分崇拜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著書《仰慕裴斯泰洛齊》,日本人甚至稱小原國芳為“日本的裴斯泰洛齊”。小原國芳受到其“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全人教育的思想體系。他認為,理想當中的人就是全人,教育的內容必須包含人類文化的全部,由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生活六個方面組成。全人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創造真、善、美、圣、健、富六項基本價值,前四項為“絕對價值”,是解決精神層面的問題;后兩項是手段價值,是維持身體層面的問題。“絕對價值是手段價值的指引;但是沒有手段價值,絕對價值也無法實現?!盵1]其中,“富的教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全人”價值論是富育思想理論的思想基礎。
同時,他還推崇盧梭的“回歸自然”思想、福祿培爾的“人的教育”理念、第斯多惠“教師論”、帕克赫斯特“道爾頓方案”和蘇格拉底的“發現教育法”等。將教育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走向社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研究和學習,學生的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里和課程之中,在自由研究的過程當中提升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原國芳還借鑒了哲學的觀點,他認為“富”的根本是哲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許多學生都轉到經濟系去學習,這就是德國經濟穩步發展的原因所在,而日本人之所以發生勞資爭議就是沒有樹立牢固的人生觀,沒有對哲學有所了解,就不能夠以哲學作為指導去處理和解決經濟問題。
小原國芳對于“富”的意義,引用了李普斯教授的《倫理學的根本問題》中的話進行了概括總結,“所謂富,要盡可能在使用上合乎人道德才行”,“對富的本身來說,富是沒有意義的。但被人掌握了的富,就會產生出價值來”“富的教育”的根本內涵在于通過教育的手段使富的生活“合乎人格和道德”,確立正確健康的財富觀念和與之相匹配的人生觀[2]11。
如何正確看待財富是確立健康財富觀的前提條件,確立正確的財富觀必須要對財富有正確的認識。小原國芳在陳述富的意義的時候,提及南州的家訓:“不為兒孫置良田?!备改冈趧撛熵敻坏臅r候,不要為子女和后代積攢財富,他們本以為積攢財富對子女有利,實則是有害。小原國芳希望父母留給孩子的不應該是財富而是關于財富的教育,是獲取財富的本領而不是財富本身。如果只留下了財產,孩子守著父母的金庫,“吃老本”,讓孩子對父母的財產產生依賴,使得他們產生不勞而獲的心理,留下了懶惰的習慣和薄弱的意志。小原國芳強調對待財富要擁有善意,必要時刻犧牲自己,給予他人,把財富留給需要幫助的人。在這里,他講述了一個故事,一個高小一年級的女孩的叔父因為生意窘困需要籌借資金,父母有能力借錢但是很勉強,最終決定不借,這女孩為父母的行為感到羞愧一直默念“施比受有福”,最后,父母被小女孩美好的心靈所打動,下定了支援小女孩叔父的決心。后來小女孩生病,隔壁鄰居家的孩子也生了病,但是需要錢,小女孩跟自己的父母說人遲早要死,都是要上天堂的,請把錢借給鄰家,他家就這么一個兒子,就這樣,鄰居家的孩子住進了病院,小女孩的善良美德在四鄰里傳為美談,后來小女孩聽說自己的行為幫助了他人,也非常喜悅,病情轉好。人們為了生活而需要面包,在面對手中的財富時要建立正確的財富觀,財富的意義絕對不是一味索取、積攢,如果僅僅是擁有財富,而缺乏精神層面的教育引導,那么就會成為“不能持有財富的敗類們”,這些人超額的擁有金錢就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教育下一代如何正確地使用財富比創造財富更為重要[3]。人為了生存就需要創造財富,當財富創造出來了之后,如何不違背人格道德地去正當使用財富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小原國芳認為,社會上每一個個體都是銀行的經理,使用自己的財富是個人自由,但是他希望有制度有規范,這種制度規范讓人們“遵照自己良知的最高命令”[2]312。希望所有有產階級的后代能夠正當使用遺產,正當使用其一切財富。日本的農村有好多人因為販賣土地賺取了大筆錢財,成為了暴發戶,但因為自身懶惰的本性以及未能及時接受正確使用財富的教育,就會墮落。年輕人因為積攢財富,將錢全部存在銀行,然后靠銀行利息存活,不去工作、不去勞動、不去實現自身價值,最后也是自甘墮落,無藥可救。小原國芳從宗教的視角出發,把產生出這種結果看作是因為忘記培養品德而得到的一種報應。種下了懶惰不勞而獲的因,而結出墮落萎靡的果。所以,他希望有學問有道德教育能力的人去擔任村長、校長等職務,這樣就能夠及時對農民和學生進行財富教育,避免這樣的后果產生。
富就是人不應該超越道德和人格擁有和使用的東西,如果沒有及時進行使用財富的教育,就會使得社會受到危害,過度濫用財富會破壞社會公德,勤儉儲蓄是好的品德,但如若過度積攢,大量積蓄起來不使用又會導致社會整體經濟停滯不前,小原國芳發現了這個矛盾,主張把財富獻給國家和世界文化。人們應該首先在道德層面和社會層面上行為正當,拼命勞動,在勞動致富的道路上不要謹小慎微,安于小康。洛克菲勒捐贈東京大學四百萬美元,他言道,如果捐獻給政府,讓政府下發給學校的話,會讓日本的官吏瓜分掉,抹殺了這筆捐款的真正使用價值,便以個人名義寄給了學校的校長和館長。而且,在洛克菲勒幾十億美元的財富中,他只留給自己子女兩千萬美元,其余的部分全部捐獻給世界和平事業當中去。小原國芳對這種行為十分贊賞,通過勤勞奮斗而獲得的財富,最終應該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去,手中掌握的財富越多,就越要承擔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和道義,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財富就該掌握在有德之人的手中,成為欲望的主宰,不被欲望所驅使。
要想創造財富,就要嚴肅認真地對待職業和勞作。首先,要培育正確的職業觀。富的教育讓學生知曉職業的意義,也就是人生觀和職業觀需要保持和諧一致。那么,受教育者本人、社會、國家甚至是全世界都會隨之凈化。其次,要重視勞作教育。小原國芳認為思考和行動二者缺一不可。他認為,人類生存的第一真諦就是不勞動者不得食。小原國芳看到了勞作教育與體驗教育的必要性,認為日本的小、初、高教育過于單一,為了能考上東京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將學生培養成準備考試的奴隸,不實驗、不觀察、不勞動、不創作,死讀書讀死書。他贊成將大學“從成名發跡登龍門的藩籬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只從事研究的研究生院”[2]310。小原國芳認為“百聞不如一見”這句話還不如說“百見不如一干”。將財富教育的實踐與農作教育結合。農業是國家之本,農業同時兼顧著道德教育和科學教育,日本國內有一大部分土地因為人手不足被閑置浪費,這些土地完全可以利用起來,向蘇聯、中國、以色列學習,將它們用作學校勞作教育的場地,讓學生們參與勞動,用勞動去創造財富,親身體驗和實踐,培育正確的職業觀。
同時,小原國芳也非常欣賞瑞士人勤勞、鉆研、創造、節儉的美德,他在著作中大力號召日本人“向瑞士學習”。瑞士人具有勤勞致富的美德,用少量的資本進口原材料,增加技術投入,精加工原材料,使得利潤翻倍上漲。瑞士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精密產品出口國家,而日本當時的國民勞作教育缺乏,所有學校都中魔似地要考入名牌大學,成為東京大學的犧牲品,整個日本的教育都是培養準備升學考試教育和填鴨式教育的奴隸,這種功利性明確的教育與小原國芳倡導的富的教育要“合乎人格和道德”的原則相違背。
借鑒小原國芳的“富育”思想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同類的社會和教育問題。富的教育不僅對當時的日本意義重大,也對現如今的中國教育有著啟迪意義。共同富裕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用教育力量為共同富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這也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題、新使命、新要求。小原國芳的“富育”思想對今天物質不斷富足的中國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中國的“共同富?!苯逃诒举|上來說是一種以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論,人的全面發展、財富的正義取舍以及人生哲理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是需要這樣的教育來培養處理自身和財富關系的能力,正確認識、獲取和使用財富,培育正確的財富價值觀,包括正確理性的金錢消費觀、積極擇業創業觀和科學的投資理財觀。已有學者以小原國芳富育教育為視角,對高中《財經與生活》進行個性化教學設計與探索[4]。
借鑒小原國芳的“富育”思想可以促進精神文明的進步。“富育”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教育讓富裕的生活去合乎人類完美的人格和至善的道德,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財富觀和價值觀,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充盈人的精神生活,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的進步。人是需要物質與精神全方面的發展,追求社會共同富裕的同時,也要追求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使得人類精神文化需求在更高階段、更深層次得到滿足,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走向豐富多元、立體復合的發展趨勢,促進社會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小原國芳“富育”思想的局限性表現在他思想理論上濃厚的宗教唯心主義色彩。在闡述“富育”的時候,將“富育”與宗教緊密結合,倡導產業的宗教化,他說“愿神來支配產業,原算盤打得干干凈凈,砸爛奸商的劣根性,祝算盤與圣經并存,經濟與宗教并存”[5]。這些言論都包含濃厚的宗教情節,將關于“富育”的論述與宗教論述聯系在一起,這是一種偏頗的唯心主義哲學觀傾向,他將教學的極致總結是“宗教境界”,把個體的最高價值歸結為“圣”,把教育的根本問題歸結為“宗教”問題,雖然這樣給予“富育”概念神圣性的積極意義,但他將教育思想當成一種現實或者目標來實現,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教育不能是獨立王國,受教育者是處在社會當中的人,是無法做到不受社會的制約就去塑造抽象的個體。
小原國芳的問題是把實際上是屬于社會形式的個人抽象化了。所以說他的教育思想會在教育實踐和社會現實中受到層層的阻礙,即便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公認,但是永遠擺脫不了社會實際現實的制約,他所創辦的玉川學園過于理想主義,永遠無法做到沙漠中的綠洲和世外桃源。小原國芳的確是從理性角度出發闡述宗教的觀點,無論是哲學層面還是教育學層面,都不能完全否定“圣”的價值,但這絕對不應該成為最高價值。教育無法抵達宗教的境界,人也無法實現最高的價值“圣”。人類社會就是人類社會,不能成為大地上的天國,這些都帶有唯心主義色彩,是一種純理想主義的思想,這些理想,在世俗化的現代世界,早已經不合時宜。
小原國芳的教育思想是整個世界教育思想發展的繼續,既然是發展中的事物,就一定不是完美無缺的,對于思想理論的探求絕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為了發展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教育者在借鑒小原國芳的“富育”思想的同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好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批判吸收其有益成果,研究和借鑒其思想正負兩面的東西,去修正、補充和發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