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珠 馮信群
霍華德·S.貝克爾的著作《藝術界》為解決藝術如何進行分配、革新和演變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對人們研究當下藝術的發展和導向性的“革新”具有重要意義。
藝術社會學研究者霍華德·S.貝克爾采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分析藝術界。在其著作《藝術界》中,他提出“慣例”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產生和消解?!皯T例”在藝術分配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確保了藝術界中的不同身份如藝術家、藝術中介、美術館館長等之間的合作簡單明了,為藝術界的穩定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皯T例”與其產生的社會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在保證藝術合作順利進行的同時提供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審美標準和約束原則?!皯T例”縮小了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主題內容、創作形式、相關素材的選擇范圍和發揮空間,也使得藝術創作者和受眾之間形成了特定的關系模式。
藝術演變過程中的“革新”就是對舊有的“慣例”進行突破,建立新的秩序和規則,而新的秩序和規則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后成為人們遵守的“慣例”。但是,藝術的“革新”不僅體現在“慣例”的消長上,還與藝術分配密切相關?!案镄隆彼鶐淼乃囆g風尚的改變和藝術家對表現自我需求的增加,都會使得藝術家供給者和藝術家本人的關系發生變化。
霍華德·S.貝克爾認為“藝術在某方面來說是集體性的,藝術品產生于一種進程”。藝術界是一個有序分工后的互動協作網絡,在藝術分配中存在著一系列的“革新”現象和規律。
作為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霍華德·S.貝克爾強調藝術分配在藝術發展中的重要性。他認為藝術家在創作出作品后需要找到一種可以將作品提供給有審美能力的人并獲得回報的機制。簡言之,就是通過有效的路徑,貫通并連接創作者與受眾,發揮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使雙方實現有效獲利,如此藝術家可以更好地進行創作。受眾也可以通過作品滿足審美需求,形成良性藝術生態。
通過有效的藝術分配系統,藝術家可以更好地展示作品并獲得經濟回報,從而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入作品創作;受眾也可以通過購買作品滿足審美需求,同時為藝術家提供支持和鼓勵。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良性循環的藝術機制系統體現了藝術與社會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
符號互動論的基本觀點是“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觀的意義,它是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賦予的;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根據自身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來應對事物;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可以隨著社會互動的過程而發生改變,不是絕對不變的”。
1884年,獨立藝術家沙龍上藝術家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將小便池作為雕塑作品展出,對比同時參展的西涅克和莫奈等人的風景油畫作品,其作品顯得樸素、敷衍、諷刺、莫名其妙,卻又意味深長。在當時,馬賽爾·杜尚的作品引起了法國批評界的抨擊。到了20世紀,藝術理論界開始從哲學層面追問藝術到底是什么,在這一語境下,馬塞爾·杜尚代表的先鋒派藝術以及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被視為對傳統藝術觀念的突破,曾經備受抨擊的小便池作品成為現成品藝術和反叛架上繪畫的先鋒代表。
實際上,藝術分配是通過參與藝術品市場的流程,對藝術作品進行標簽、分類和傳播,從而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風格產生影響。藝術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轄制或規范作品進入藝術分配系統,從而影響藝術品的構建。在特定社會環境下,藝術分配的方式和標準也會發生變化,并對主流藝術和非主流藝術的形成產生影響。
霍華德·S.貝克爾在《藝術界》中提出,從藝術社會學角度來看,藝術“慣例”相當于藝術界的運行規則和規范,起著協調和規范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慣例”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同時藝術分配也會受到影響并不斷完善。
當現有的藝術分配形式和藝術“慣例”無法滿足新一代藝術家的需求時,他們就會尋找新的路徑,提出新的游戲規則、目標來表達他們的藝術主張,從而不斷推動藝術的發展,為藝術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與連續性的變化,甚至在藝術界中都不會被稱為“改變”的“藝術漂流”不同,革新者不會忽視藝術活動中的微小變化,而是積極尋找資源分配的優勢,推動新的秩序形成,追求的是一種突破性改變。革新者不僅關注觀眾是否愿意花費更多時間用一種自己不習慣的方式來欣賞作品,還把主要的目標放在建立新的秩序上,以期改變藝術界的整體格局,引領藝術發展新方向。
“革新”始于一種藝術構想或觀念變化。組織機構在藝術領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負責協調和管理藝術活動和資源分配,而“革新”的成功需要組織機構的支持和推動。
作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現代藝術形態之一的行為藝術的代表人物,不論是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還是小野洋子,他們通過親身參與和精心策劃的行為或事件,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創作出藝術作品。行為藝術之所以能夠引起諸多討論和關注,與其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個人或群體行為密切相關。對于印象派畫家和立體派畫家來說,他們追求的是改變現存的視覺語言,要求觀眾學會對陌生的語言作出反應。
總之,不論是行為藝術還是其他藝術形式,它們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吸引受眾的關注。通過創新和變革,藝術家可以確立新的審美標準,獲得資源分配的優勢,推動藝術的發展和進步。
霍華德·S.貝克爾曾說:“革新開始于一種藝術構想或觀念的變化,并且也將持續吸納這種變化。但是,它們的成功取決于它們的支持者能夠動員其他人支持的程度。觀念和構想是重要的,但是,它們的成功和持久取決于組織機構,而不是取決于它們自身的內在價值?!?/p>
由此可見,藝術構想的成功必然與擁有共同藝術目標的藝術家群體所組成的組織機構有密切的關系。
藝術分配與藝術“革新”之間的關系很復雜。一方面,藝術分配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基礎,幫助他們實現藝術構想。另一方面,藝術贊助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和藝術“革新”的發展。霍華德·S.貝克爾在文章中著重論述了三種分配制度,即“自給、贊助、公開銷售”。其中,第一種分配制度保證了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后兩種分配制度對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影響較大。
藝術分配中的贊助人和收藏家群體的購買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在制約了藝術家的創作自由。例如,在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美第奇家族作為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等人的贊助人,對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公開銷售的藝術品需要滿足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雙重需求。這要求藝術品在物質媒介的展示中,不僅要表現出藝術創作者的藝術思想、藝術技法和對美的感悟,還要能夠起到提高藝術家知名度的作用。
藝術品中介在藝術分配中起到了重要的連接作用,其作為不同區塊鏈之間的橋梁,促進了藝術界的有機運轉。藝術品中介通常為藝術家和贊助人提供服務和支持,因此藝術家只要考慮贊助人的需求和期望即可。這種機制使得藝術家的創作更加高效。
但是,任何事情都并非一成不變,曾經的藝術“慣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打破,形成新的藝術分配模式。藝術分配中的贊助人和藝術家的關系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樣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藝術市場的多樣化,一些傳統的贊助人和藝術家之間的關系模式仍然存在。而這一關系模式基于長期合作和互惠互利原則,贊助人提供資源支持,藝術家創作符合贊助人期望的藝術作品。在新時代背景,許多藝術贊助人不再只是簡單的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的個人或組織,而是兼具中介或經紀人的身份。他們不僅為藝術家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還致力于提高藝術家的知名度。這種新模式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選擇權,使得他們能夠在保持創作思想和自我風格的同時,得到贊助和支持。這也是藝術分配隨著時代發展良性調配的結果。
綜上,藝術分配不僅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和發展,還在構建藝術和藝術家的關系,推動了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而藝術“革新”必然會打破藝術分配中的“慣例”。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藝術市場和欣賞模式也發生了改變,如拍賣行、畫廊等傳統的藝術品交易和展示平臺面臨著諸多挑戰,急需作出改變。

藝術“革新”和新興科技的融合不僅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傳播模式和售賣模式,也讓藝術作品更加多樣化和普及化?!袄L畫網紅”直播模式的出現不僅將藝術創作者的繪畫過程呈現在受眾面前,還加快了藝術資源的分配速度。通過網絡直接觀看或參與作品的生成,受眾更容易產生購買的興趣和意愿。很多藝術創作者通過互聯網舉辦個人展覽,將作品展示在更多人面前。一些機構和美術館也通過互聯網平臺同步上線展覽,打破了時空限制,讓更多人可以欣賞到優秀的藝術作品。
藝術分配和合作模式的“慣例”打破促進了藝術的普及,可以帶給受眾一種新的藝術體驗,拉近了藝術家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將藝術品直接呈現在不同受眾面前,必然會引發不同受眾的反饋和批判。而這些反饋和批判可以促進藝術家的不斷進步。因此,藝術分配中的“慣例”在一段時間內會給藝術界帶來穩定性,但隨著科技的創新和社會的發展,藝術分配必然會發生變化,需要尋找新的“慣例”。而藝術家也要順應這一規律,不斷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
藝術分配和藝術品、藝術家、觀眾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非條件性刺激的關系,而是有意識、有情感、有目的的彈性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各個要素相互影響,塑造了各自的形象。而藝術“革新”正是在藝術分配不斷完善和更迭過程中發生的,并且成為推動藝術界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