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馮君陽 吳桐 汪磊 王雪冰
摘要:本研究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身體健康促進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人體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及生理機能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探討。結果表明,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龐大,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幾種推廣較好的少數民族傳統健身項目,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健康促進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國內大部分學者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只是對其起源、玩法進行走訪調研或根據觀察、經驗等方法進行研究,較少采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實驗干預手段進行實驗研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身體健康;健康促進;綜述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to physical health
Liu Yu, Feng Jun-yang, Wu Tong, Wang Lei, Wang Xue-b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Abstract: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promotion of physical health by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on human body shape, physical quality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ports in China, but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several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fitness projects with better promotion, and there are few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n other traditional ethnic minority sports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most scholars in China only visit and investigate their origin and play methods or study them according to observation, experience and other methods, and seldom use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as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methods for experimental research.
Key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physical health; health promotion; review
我國是由56個不同民族組合而成的“大雜居,小聚居”人口族群多樣化的國家,其中壯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毛南族、仫佬族等除漢族以外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每個少數民族族群在歷史長河的積淀下,依據族群生存環境、生產方式以及風俗習慣創造出具備族群民俗特色,能夠提高民族凝聚力、適合男女老少參與的民族民俗鍛煉活動[1]。根據已有文獻記載,我國55個少數民族共計擁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676項,反映了我國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和人民寬闊的創造力[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還具有健身作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安全、普適的健身鍛煉手段,針對參與者鍛煉的項目種類能夠起到改善身體素質、鍛煉心肺、預防疾病等促進身心健康的功效[3-5]。而我國學者目前并沒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改善機體健康方面的研究進行一個系統的評述。
基于此,為了更好的挖掘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大眾體質健康的影響,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人體機體健康促進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其研究現狀,剖析現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機體健康促進的影響
1.1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身體形態的影響
郭永紅將校園課內外相互結合的模式運用到民族健身操中,實驗結果顯示民族健身操的持續性鍛煉具有改善身體形態的作用[6]。孫健的研究結果顯示,日常參與龍舟運動還能夠減少參與者的體脂肪量,改善自身的基礎代謝率[7]。陸碧瓊發現珍珠球運動對改善人們的身體形態是有著積極作用的,高校男女學生在參加12周的珍珠球訓練后,鍛煉組的學生腰腹部、臀部、下肢等身體形態都有發生變化,男生身形挺拔健壯,女生的身形曲線更為修身有型[8]。因此,參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對身體形態的改善具有較好的效果。
1.2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身體素質的影響
1.2.1 對力量素質的影響
力量素質根據人體部位的劃分可分為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而上肢力量是進行一切體育鍛煉的基礎。彭峰林等對拋繡球運動研究發現,拋繡球能夠提升拋球者上肢以及手部的肌肉力量。拋繡球從提繩環繞轉球到伸臂送球拋出穿過彩環,身體通過手臂肌肉克服阻力投擲出球,使繡球能夠在預期拋物線穿過彩環[9]。孫健等在高校公共體育課龍舟班上隨機抽取的40名大一男生為實驗對象進行16周的龍舟學習,并測量學生實驗前后的身體素質指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龍舟運動的劃槳動作從插漿到滑漿,參與者持續依靠上肢劃槳發力產生龍舟前行的動力,對男大學生的上肢力量增強是有著顯著作用的[10]。特別是在一些具備合理身體對抗的少數民族傳統項目中,上肢力量運用更是廣泛。鄭立杰等通過文獻資料法和田野調查法提出珍珠球運動對增強上肢力量效果較為顯著[11]。具有較強對抗性的珍珠球運動,能夠使參與者的手臂、腰腹部等上肢軀干在對抗中得到有效鍛煉。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增強參與者上肢力量的作用上有著較為明顯的成效,尤其是上肢力量的鍛煉是現代許多健身人群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備提升上肢力量的功效,同樣也擁有提升人們下肢力量的功能。陳強研究發現珍珠球對調節學生的下肢力量具有明顯效果。以貴州高校非體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開男女分別設置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的同學每周需要完成2至3次并且每次訓練時間為兩小時的珍珠球訓練,對照組同學不參與任何項目訓練,經實驗結果推斷,訓練后的實驗組無論是對比訓練前,還是比較對照組,實驗組學生訓練后下肢力量及爆發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12]。梁文敏根據板鞋競速運動教學實踐的觀察,經常進行板鞋競速運動能夠提高參與者上、下肢的肌肉力量。板鞋競速中運動員需要運用上肢肌肉一致、有序的擺臂和調動腰腹、腿部力量克服木板鞋帶來的負重邁步向前完成行走[13]。
1.2.2 對速度素質的影響
人們能在極少時間能完成某種動作或運動的能力簡稱為速度素質,不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不同速度類型的素質強化效果也大不相同,羅佳銀等實驗研究證明,參與哈尼族的雙拐運動可以提高參與者在短跑中的擺腿速度。參與者在使用雙拐手發力向前提拐邁步前行能夠加快雙拐前擺的速度,而拐腿下落手向后方發力能夠加快拐腿的下落速度。除了動作速度的強化外,在另一些項目中,反應速度則成為了更關鍵的因素[14]。蔡春華等實驗表明,三人板鞋運動對參與者在起跑時反應速度的提高具有較好的效果[15]。
1.2.3 對耐力素質的影響
耐力素質指人體在長時間進行工作或運動中克服疲勞的能力,是評估人體體質健康水平強弱的重要標志[16]。耐力素質也劃分為有氧耐力素質和無氧耐力素質,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調節人們有氧耐力素質的過程中發揮著出色表現。趙慶華等根據自身實踐和對吹槍運動的觀察認為該項運動能夠調節運動員的呼吸機能從而提高有氧耐力素質能力[17]。運動員需要在吹槍過程中運用腹式呼吸結合胸式呼吸來保證肺部擁有足夠的呼氣量,保障吹槍后飛出的鋼針能夠在一定距離內擊中箭。在無氧耐力素質方面,宋欣等研究認為,舞龍運動成套動作的展演對身體的耐力素質具有顯著提升。以非體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測試法和比較法研究非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兩年舞龍課程的前后身體素質的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在學習舞龍課程兩年后1000米跑成績平均用時相較于兩年前快12秒,而女生兩年后800米跑成績的平均用時較于兩年前快8秒[18]。
1.2.4 對平衡素質的影響
平衡能力是在任何環境、空間下完成一種動作或姿勢的能力。艾孜孜江·卡熱在對高腳競速運動訓練研究認為掌握該項運動的運動員平衡素質也會相應較強。在高腳競速運動中,運動員為了防止掉地,在器械上行動時需要克服與平常生活行走習慣相反的同手同腳配合,在此期間身體得依靠四肢發力不斷踩踏點地,以達到身體的平衡[19]。武勇亮發現馬革球可以促進人體平衡素質的發展。馬革球中的重要技術騎馬革需要借助身體向前的扭轉來完成個人的行動,使參與者在比賽中掌控好平衡,防止自身的掉地并且還能夠進行馬革球的拼搶[20]。
1.2.5 對靈敏素質的影響
靈敏素質是人們能夠及時應對環境的變化迅速改變身位及調節動作做出隨機應變的能力。龍碧波等通過實地考察法對竹竿舞的健身價值進行分析,竹竿舞項目可以調節人體靈活素質的發展。竹竿舞是以腳步活動為主的一項全身性健身活動,參與者伴隨著音樂節奏在竿中起舞,臀部以及下肢協調配合進行扭動、跳躍和踩踏,達到調節腿部、臀部和踝關節等下肢部位靈活性的功效[21]。韋麗春在探索壯族扁擔舞的研究中提到,經常操控扁擔進行擊打對改善靈活素質具備良好效果。扁擔舞需要手腕能夠靈活且張弛有度的進行翻轉、推動和收縮操控著扁擔有序、有節奏的擊打,使舞蹈者能夠穿花跳動,舞技盡展[22]。專項靈敏素質更多的會反映出該專項相關的各種技術動作靈活度,魯娜娜研究發現打布魯運動針對上肢靈活素質發展是具有積極作用。打布魯動靜結合的瞄準方式對于緩解眼部疲勞和調節長期靜態瞄準產生的職業病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在瞄準過后進行投擲對參與者的手腕、肘,肩關節和三角肌等上肢部位的運用較多,使身體上肢部位能夠更為的靈活[23]。
1.2.6 對柔韌素質的影響
蔡富華等認為,毽球的練習需要扭轉身體下肢關節,牽拉髖、膝、踝等關節韌帶,采用蹦、磕、背、踹、盤、拐、抹、勾等腳步動作來完成的,是一項以下肢關節、韌帶靈活度以及下肢柔韌性發展為主的少數民族傳統運動項目[24]。彭程彩通過將民族健身操基礎動作中的縱劈叉、坐位體前屈、持木轉肩和俯臥背伸四項柔韌素質測量納入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通過對民族健身操系統練習后,身體柔韌素質能得到顯著提升[25]。
1.2.7 對協調素質的影響
馮勝鋼認為,土家族的金錢桿技術重點在于,上肢握桿前臂的內外旋轉和手腕的內外收展配合下肢步伐配合上肢有節奏的完成多種難度的動作,突出了金錢桿需要參與者對身體上下肢控制的高度協調[26]
綜上所述,參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能夠改善人體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靈敏、柔韌、協調素質。
1.3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生理機能的影響
黃超男在對侗族哆毽運動的發展調查中認為,哆毽運動針對參與者具有調節心肺呼吸功能。侗族哆毽通過跑跳結合的方式進行防守接毽與進攻擊毽,將毽打高打遠,從而防止己方掉毽[27]。於振朋研究老年女性在長時間、系統化進行民族健身操后,腦細胞供氧量和肺組織的彈性都得到良好改善,提高了機體的反應速度與心肺功能[28]。陳強通過實驗分析出珍珠球運動對學生的肺通氣機能和心臟泵血功能起到顯著的改善功能,實驗組進行珍珠球訓練后肺活量指標要顯著高于實驗前,安靜時心率在實驗后的評定也低于實驗前的指標[12]。
綜上所述,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龐大,而許多項目的誕生以及起源都與各少數民族的習俗、勞作以及周邊環境相關,都具有促進人們身體素質發展、調節人體內部系統結構、改善體質健康水平、預防疾病等功能。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龐大,但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幾種推廣較好的少數民族傳統健身項目,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健康促進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國內大部分學者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只是對其起源、玩法進行走訪調研或根據觀察、經驗等方法進行研究,較少采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實驗干預手段進行實驗研究,并沒有明確證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備的健身效果。因此,國內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對體質健康方面的研究存在著些許不足。
2 結語
目前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研究并沒有讓廣大群眾對參與這些項目所能達到的功效有著完整、普遍、清晰的認知,導致少數民主傳統體育項目在公園、社區、校園等活動場所中難以進行施展、練習。缺少實踐的開發以及探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現代化體育肆虐的時代,即使其具備著突出的健身價值也只會逐漸的消失在歷史舞臺中。
參考文獻
[1]?? 趙昌毅.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發展展望 [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0(1): 11-12+26.
[2]?? 王紅霞, 陳煒. 近十年來西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研究綜述 [J]. 綏化學院學報, 2013, 33(5): 47-52.
[3]?? 馮艷瓊, 程斌, 吳夢天. 少數民族體育養生文化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研究 [J]. 體育文化導刊, 2021, (2): 70-5+95.
[4]?? 李鴻宜, 韓重陽, 姚蕾, 等.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困境與發展對策 [J]. 體育文化導刊, 2020, (5): 49-54.
[5]李玉文,白晉湘.新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時代機遇與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2,244(10):57-64.
[6]?? 郭永紅. 民族健身操對女大學生身體形態、機能及素質影響的研究 [J]. 體育科技, 2016, 37(2): 88-9.
[7]?? 孫健, 孔慶濤, 時霖, 等. 高校龍舟運動對女大學生身體成份影響之實驗研究 [J]. 科技資訊, 2020, 18(11): 243-244.
[8]?? 陸碧瓊. 珍珠球運動研究綜述 [J]. 當代體育科技, 2015, 5(22): 241-242.
[9]?? 彭峰林, 謝一鋒. 廣西壯族傳統體育項目“拋繡球”的健身價值研究 [J]. 搏擊(體育論壇), 2012, 4(5): 93-94.
[10]? 孫健, 孔慶濤, 時霖, 等. 高校龍舟運動對大學生身體素質影響之實驗研究 [J]. 科技資訊, 2020, 18(10): 207-208.
[11]? 鄭立杰, 趙志明, 趙宏, 等. “珍珠球”運動的身體意義與價值研究 [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9, 27(2): 147-148.
[12]? 陳強. 珍珠球運動對大學生體質影響的實驗干預研究 [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4): 140-142.
[13]? 梁文敏. 板鞋競速教學與訓練研究 [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08, (9): 62-65.
[14]? 羅佳銀, 陳輝. 云南省哈尼族傳統體育項目雙拐的訓練對提高短跑成績的作用探析 [J]. 紅河學院學報, 2010, 8(4): 73-77.
[15]? 蔡春華, 馮道光, 張秀麗, 等. 三人板鞋運動的運動學特征 [J]. 體育學刊, 2008, (8): 100-105.
[16]? 楊寶壘, 祁海霞, 潘純潔, 等. 熱環境訓練法對提高大學生耐力素質的研究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3, 30(3): 354-357.
[17]? 趙慶華, 王燕梅. 對云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吹槍的探討 [J]. 當代體育科技, 2020, 10(13): 204-205.
[18]? 宋欣, 賈芳芳, 余鋒. 舞龍運動對高校大學生身體素質影響的研究——以淮陰師范學院為例 [J]. 科技資訊, 2021, 19(16): 178-180.
[19]? 艾孜孜江·卡熱.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高腳競速運動訓練研究 [J]. 當代體育科技, 2017, 7(17): 76-77.
[20]? 武勇亮. 現代化進程中毛南族傳統體育“馬革球”的推廣策略研究 [J]. 遼寧體育科技, 2020, 42(1): 91-94.
[21]? 龍碧波, 張輝輝, 林峰, 等. 竹竿舞健身價值研究 [J]. 體育文化導刊, 2009, (3): 95-96.
[22]? 韋麗春. 壯族扁擔舞的發展及其價值研究 [J]. 軍事體育學報, 2013, 32(4): 108-110.
[23]? 魯娜娜.蒙古族傳統民間運動:打布魯之探析[J].蘭臺世界,2014,(25):130-131.
[24]? 蔡富華,徐新紅,熊靜宇.毽球運動員在短期集訓后體成分、身體素質的變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9):145-147.
[25]? 彭程彩,黃兆偉,韋霞.民族健身操對女性人體關節影響實證研究[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7,31(4):42-44.
[26]? 馮勝鋼.黔東北土家族“金錢桿”的價值[J].體育學刊,2006,(3):63-66.
[27]? 黃超男.侗族傳統體育項目哆毽的傳承與融變[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4):9-10.
[28]? 於振朋.老年女性從事民族健身操的鍛煉效果——以60~69歲老年婦女為例[J].遼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8(2):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