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陳紅躍 劉紹琴 曹柴思
盛夏時節,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新堡子村里商旅穿梭、游人如織,因為這里有著名的旅游觀光地,世界文化遺產九門口水上長城。
燕山山脈蜿蜒如龍,風景如畫、曲徑通幽,遼冀交界的加碑巖鄉黃木杖子村迎來一批批的游客探訪,“遼西第一個黨支部”正成為紅色旅游打卡地。
依山傍海,扼守國道咽喉,明代以來關外125座所城要塞唯一保存完好的前所古城矗立在此,居民載歌載舞,游人徜徉古韻之中。
三處地方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傳統古村落。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大力保護發展,把古村落的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綏中的古村落老樹發新芽,古村換新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葫蘆島市綏中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本地優勢,挖掘古村落資源,走出一條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發展的振興之路。
十年來,綏中縣積極打造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保護傳統古村落,如今擁有國家級傳統村落5個,省級傳統村落7個,在2023年4月成為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新時代新征程,在以保護為先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傳統村落發展新模式,傳統村落的發展日新月異,欣欣向榮。
十年來,當地積極規劃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對村落的整體格局、物質文化遺產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提出保護管控要求,并從傳統民居修繕、建筑活化利用、人居環境提升、支撐設施提質等方面提出加大傳承利用引導力度,統籌涉及傳統村落保護的各類專項資金600萬元,使得傳統村落的歷史性、完整性和延續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傳承。2023年,獲得中央專項補助資金3000萬元和地方配套資金1500 萬元,進一步促進傳統村落及其周邊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村莊一起,形成整體開發、規模開發、深度開發、良性互動開發,統籌推進,打造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模式。
十年來,李家堡鄉新堡子村積極推動形成保護傳統村落與鄉村振興良性循環,走出一條以“農事體驗、農家休閑、農業觀光”為主體的休閑農業和以“文化旅游、古鎮旅游、生態旅游”為主體的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路子,建立起“公司+村民+投資商”合作模式,該村已改造特色民宿41戶,開辦農家樂13家,將特色仿古建筑改造成茶館、畫廊、手工藝品作坊等,吸引11個文化創意項目入駐。
十年來,加碑巖鄉黃木杖子村深入挖掘“遼西第一個黨支部”這個紅色資源,在燕山山脈深處新修觀光路28公里、紅色旅游線路8公里,建立黨支部紀念館、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員干部培訓基地,精心打造“遼西第一個黨支部”紅色文化景區,促進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興辦養豬合作社、木耳培植基地,給每個貧困戶制定了一套“私人定制”的脫貧方案,提前一年完成了脫貧任務。該村紅色旅游的興起,帶動當地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每年接待游客超6萬人,村集體創收超15萬元。
十年來,前所鎮前所村秉承獨特的軍事要塞特色,深度挖掘和提煉古城文脈,加快農村景觀建設,以鄉愁、鄉情、鄉韻為出發點,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前所古城公園、精品農家樂和生態采摘區等休閑場所,讓游客駐足游覽體驗消費,做到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全村年人均收入1550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
新堡子村村民石代家的食雜店生意紅火,她說丈夫身體不好,自己也不能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做買賣,是最好的選擇。“我家經營各類簡餐零食,主打薄利多銷,一天輕松賺個三四百元。”
黃木杖子村天然居農家院生意興隆,老板李淑香介紹起生意經,她說:“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誰腦袋里沒有點歷史故事?我就把這些歷史故事、紅色事跡講給客人聽,隨便一講就是一兩個小時,大家聽得可入迷啦!”
不久前,綏中縣印發了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工作實施方案,不僅注重傳統建筑普查建檔等保護措施,還重點推進傳統建筑風貌真實性和完整性的保護,明確要求核心保護范圍內的歷史建筑要保持原有的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等,禁止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綏中縣正大力整合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民俗遺產等資源,構建“一帶兩區”的傳統村落連片保護利用空間結構,100%覆蓋綏中縣所有傳統村落,推動其融入全域旅游大格局。
浩蕩渤海灣,巍峨燕山巔。綏中的古村落承載著數百年的文化積淀,經歷了近現代史血與火的洗禮。這里,有紅色基因,有民族氣節,有家國情懷,有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傳承中發展,在保護中開放,綏中留住了鄉風鄉韻鄉愁,保護了綠水青山藍天,在建設“關外開放第一縣、東北振興橋頭堡”的征程上勇毅前行,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綏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