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明



“不到雅溪,枉來全南。”民間的一句話,就足以說明雅溪古村在全南人心目中的位置。雅溪筑圍傳世,因人聞名。這里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美景如畫,玲瓏別致的雅溪土圍和雅溪石圍恰似兩只大鳥,在這片青山綠水中振翅呢喃,并相互守望。
雅溪圍屋位于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龍源壩圩鎮雅溪村,距縣城約25公里,距龍源壩圩鎮約4公里。主要由兩座相距不到百米的土圍和石圍組成,其占地面積約1010平方米。
雅溪土圍又被稱為“福星圍”,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咸豐六年至八年(1856年—1858年),系村中陳受碩、陳受穎等叔侄四人所建,呈長方形,墻基由三合土與鵝卵石混筑,墻基以上采用土坯磚搭砌而成,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共三層,每層17間房。土圍有四個炮角,圍屋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門坪、樓門、門廳、環廊、天井、廳堂,圍屋內的天井“瘦高”,二層以上均有內環廊,其設計緊湊、結構獨特。
雅溪石圍又被稱為“雅鳳圍”,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系土圍建造者陳受穎之子陳先學所建,呈正方形,外墻由三合土與鵝卵石混筑,占地約410平方米。圍樓四層,二層以上均有懸挑外廊,四層還設有外走馬廊。圍屋在西北角和東南角均設有挑空的磚砌炮角,帶有廣角延伸,可起到防御作用。頂層正面磚砌疊澀起翹明顯,精巧輕盈。石圍有三道門,最外為包鐵板門,中間是閘門,最里為實木便門,門的頂部有漏水孔,受到火攻時,可灌水滅火。石圍大門上刻著“鳥革翚飛”,門左側刻著“例授進士陳學士造”,門右側刻著“光緒乙酉年冬月立”。圍屋中央有一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甘甜可口,供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用水。
在客家圍屋中,雅溪圍屋精致而秀美,是“小家碧玉”的典型。走進圍屋,腳踩光滑的鵝卵石和青石板,望著磚墻黛瓦,客家古風撲面而來。
雅鳳圍屋建于水溪之畔,屋后的鳳凰山四季常青。圍屋中間如一字展開,兩端如鳥之羽翅,翹指云端。建成至今,從不曾斷過煙火,也流傳著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雅鳳圍屋曾居住著一名香港女人,當地人叫她阿婆。阿婆名叫歐義妹,原名歐麗芳。1943年,在她15歲時,日寇侵略香港的炮聲湮沒了校園里的讀書聲。生死關頭,歐麗芳不顧一切逃了出來,后來卻不幸落入人販子手中,經過兩年多的顛沛流離,最后被全南縣城的一個劉姓木匠收留,而此時的她已是重病纏身。1947年,木匠不忍心讓她“嫁”給自己不到10歲的兒子,就把她許配給雅溪村的一戶陳姓人家。從此,歐麗芳改名歐義妹。
在這樣的一個小山村里,外來的歐義妹被當地人視為見過世面又有知識的女性,她先后做過村里的掃盲夜校老師、會計、保管員等。改革開放后,老人終于與香港的表兄弟取得了聯系。
歐義妹在這里生活了70年,現已離世。這名香港老人與圍屋的故事流傳至今。70年的時光,讓這個來自香港的女人成為一個地道的客家人。她說客家土話,做客家菜肴,并在這座客家石圍中度過一生,在她口中,這里充滿故事,圍屋里有聊不完的傳說。
2006年,雅溪圍屋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雅溪圍屋與贛南的“三群四圍”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如何守住歷史文化遺產,留下濃濃鄉愁,使傳統村落及寶貴資源“活”起來?面對這一難題,全南縣依托自身的獨特資源,大力發展文旅產業,雅溪村迎來振興發展新契機。該縣引進廣東客商投資2.5億元,將這里打造為以養生休閑、文化旅游為主題的高標準鄉村文化旅游綜合體,并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