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馬紅利 丁超凡 趙玉燕
摘 要: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是保障人們的飲水安全、維護公共衛生利益的必要工作。本文研究了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的質量控制措施,從檢測前、檢測中2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這些措施對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這些措施,可為生活飲用水健康保障與檢測相關行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飲用水;微生物檢測;質量控制
Research on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for Microbial Testing in Drinking Water
CHEN Xin, MA Hongli, DING Chaofan, ZHAO Yuyan
(Shandong Lancheng Analysis and Testing Co., Ltd., Jinan 250013, China)
Abstract: Microbial testing of drinking water is a necessary task to ensure peoples drinking water safety and maintain public health interest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for microbial testing of drinking water, and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m from two aspects: before and during testing. These measur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suring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esting results. By studying these measures, theoretical references can be provided for industries related to health protection and testing of drinking water.
Keywords: drinking water;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quality control
生活飲用水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體健康的重要保障。生活飲用水中的微生物是影響水質衛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水中含有致病微生物或超過一定數量的非致病微生物,就可能引起水源性疾病或水質惡化,危害人體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對生活飲用水中的微生物進行有效的檢測和控制,是保障飲用水安全衛生和提高飲用水質量的重要手段。
1 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的重要性
生活飲用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水源水和飲用水中常存在各種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原生動物、真菌等,這些微生物可能會引起水源水和飲用水的污染,危害人類健康。因此,對生活飲用水進行微生物檢測,及時發現和控制微生物污染,保障飲用水的衛生安全,是保護公共健康、預防和控制水傳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的目的是通過檢測飲用水中的微生物數量和種類,評價飲用水的衛生質量,判斷其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和規范。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飲用水中的微生物檢測指標主要有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賈第鞭毛蟲、隱孢子蟲、腸球菌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1]。這些指標反映了飲用水中的微生物總量和有害微生物的存在情況,是評價飲用水衛生質量的重要依據。對于不同來源和類型的飲用水,應采用相應的微生物檢測方法。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檢測方法有培養法、濾膜法、發酵法、熒光抗體法、PCR法等。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應根據檢測目的、條件和要求選擇合適的方法。同時,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應遵循相關規范和程序,進行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只有有效地開展微生物檢測,才能及時發現和消除飲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隱患,防止水傳播疾病的發生和流行,促進人類健康和社會進步。
2 微生物檢測的質量控制措施
2.1 檢測前的質量控制
2.1.1 水樣的采集、保存和運輸
水樣的采集、保存和運輸是水質分析中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到水樣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保證水樣能代表水體的實際情況,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水樣的采集。根據水體的類型、功能、污染狀況等,合理設置采樣斷面、垂線和點位,選擇適當的采樣器材和方法,按照規范操作,避免人為污染和誤差[2]。采樣時應記錄水樣的來源、位置、時間、天氣和水文條件等信息,以及現場測定的物理參數(如溫度、pH值、溶解氧等)。
(2)水樣的保存。根據不同的監測項目,選擇合適的容器材料(如玻璃、聚乙烯等),加入適量的保存劑(如酸堿、氧化還原劑、生物抑制劑等),調節適宜的pH值,控制適宜的溫度(如冷藏或冷凍),防止水樣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變化,保持水樣的穩定性。
(3)水樣的運輸。水樣采集后,應盡快送回實驗室進行分析。運輸過程中,應保持水樣容器的密封性,避免振動、碰撞和日曬,維持低溫條件(如使用隔熱箱或冰袋),縮短運輸時間,防止水樣的揮發、吸附和污染。
2.1.2 檢測人員的培訓和考核
檢測人員是保證飲用水微生物檢測質量的關鍵因素,他們需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養,能夠正確、規范、有效地執行檢測方法和操作程序,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此,需要對檢測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和考核,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質量意識,確保他們符合崗位要求和質量標準。檢測人員的培訓和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崗前培訓和考核。檢測人員在上崗前必須接受相關專業的崗位知識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質量管理、專業技術、標準計量、數據處理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知識。考核方式包括筆試、實操、現場提問等方式。培訓期間由監督員進行監督并對其檢測數據有效性進行簽名確認。
(2)在崗培訓和考核。檢測人員在崗期間應定期參加內部或外部培訓活動,包括管理體系文件宣貫、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專業技能培訓和學術交流等。同時,應通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對檢測人員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人員進行再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才能繼續上崗。
(3)培訓效果評價。每次培訓結束后,應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方式包括現場提問、筆試、實操、證書或資料審核等。評價結果應記錄在《培訓記錄表》中,作為人員檔案的一部分保存。
(4)培訓工作總結。每年年底,應對當年的培訓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并提出下一年度的培訓計劃。總結分析應包括培訓目標、內容、方式、時間和效果等,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改進措施和建議。
2.1.3 檢測設備的校準和維護
檢測設備的校準和維護是保證飲用水微生物檢測質量的重要環節,它們可以消除或減小設備在測量過程中的誤差,提高設備的精度和穩定性,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為有效地進行檢測設備的校準和維護,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檢測設備的校準。校準是將檢測設備與已知準確度的標準器件進行比較,確定其偏差或修正系數的過程。校準應按照國家或行業規定的周期和方法進行,由具有資質和專業技術的單位或人員執行。校準后應出具校準報告,并貼上校準合格標簽。校準報告應包括設備名稱、型號、編號、校準日期、環境條件、校準結果、不確定度和有效期等內容[3]。
(2)檢測設備的維護。維護是對檢測設備進行日常的清潔、潤滑、調整和更換等操作,以保持其良好的工作狀態。維護應按照設備使用說明書或操作規程進行,由使用部門負責執行。維護后應記錄維護內容、日期、人員等信息,并填寫《設備維護保養記錄表》。
(3)檢測設備的保養。保養是對檢測設備進行定期的檢查、測試、修理等操作,以預防或消除故障,延長其使用壽命。保養應按照《檢測設備一覽表》上的保養周期和內容進行,由質量部安排執行。保養后應記錄保養情況、日期、人員等信息,并填寫《設備維護保養記錄表》。
2.2 檢測中的質量控制
2.2.1 檢測方法的選擇和優化
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方法的選擇和優化是保證檢測質量和效率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檢測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適用于不同的水質和微生物類型。因此,檢測人員應根據水樣的來源、特性、目的和要求,綜合考慮檢測方法的準確性、靈敏度、簡便性、快速性和經濟性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并進行必要的優化。
目前常見的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方法有濾膜法、酶底物法、多管發酵法和平皿計數法等。在實際的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中,檢測人員根據微生物類型的不同選擇的實驗室檢驗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對于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和耐熱大腸菌群等指示性微生物,可采用濾膜法或酶底物法進行快速、靈敏的檢測;對于細菌總數、真菌和放線菌等常規微生物,可采用平皿計數法進行直觀、準確的檢測;對于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性微生物,可采用多管發酵法進行初步篩選和定量分析[4]。
在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后,還需要對其進行優化,以提高檢測效果和效率。優化的內容包括選擇合適的培養基、培養條件、顯色劑等;調整合適的水樣量、稀釋倍數、孵育時間等;采用合適的儀器設備、數據處理軟件等;參考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制定內部質量控制程序等。通過優化檢測方法,可提高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減少人為誤差和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節省時間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2.2 檢測操作的規范和標準化
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操作的規范和標準化是保證檢測質量和一致性的基本要求。不規范和不標準的檢測操作會導致檢測結果的偏差和誤差,影響檢測的可信度和有效性[5]。因此,檢測人員應嚴格遵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按照檢測方法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進行正確和規范的檢測操作。在實際的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操作中,檢測人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無菌操作。檢測人員應穿戴無菌服、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使用無菌器具、培養基、試劑等,避免污染水樣或培養物。檢測人員應在無菌室或無菌臺內進行操作,定期對工作臺、器具、空氣等進行消毒。
(2)水樣處理。檢測人員應按照水樣采集、保存和運輸的要求,對水樣進行必要的處理,如過濾、稀釋、消毒等,以保證水樣的代表性和完整性。檢測人員應盡快對水樣進行檢測,避免水樣變質。
(3)培養條件。檢測人員應根據不同的微生物類型和培養基種類,選擇合適的培養條件,如溫度、時間等,以保證微生物的生長。檢測人員應使用恒溫箱或其他設備進行培養,并定期監測培養條件是否穩定。
(4)結果判讀。檢測人員應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指標,選擇合適的結果判讀方式,如計數、觀察、顯色等,以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檢測人員應使用顯微鏡或其他儀器進行結果判讀,并參考質量控制樣品或對照品進行比較[6]。
2.2.3 檢測數據的記錄和分析
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數據的記錄和分析是保證檢測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的關鍵步驟。不完整和不準確的檢測數據會導致檢測結果的失真和誤導,影響檢測的可信度和科學性。因此,檢測人員應按照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采用規范和統一的格式,對檢測數據進行完整和準確的記錄和分析。在實際的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數據記錄和分析中,檢測人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數據記錄。檢測人員應使用專用的記錄本或表格,按照要求填寫水樣編號、采樣時間、采樣地點、檢測項目、檢測方法、檢測結果和質量控制數據等相關信息。檢測人員應使用黑色墨水筆或簽字筆進行記錄,不得使用鉛筆或涂改液。如有更正,應在原有數據上劃一橫線,并在旁邊注明更正后的數據和日期、簽名。
(2)數據分析。檢測人員應根據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指標,采用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如平均值、標準差、置信區間、相關性和回歸分析等,對檢測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檢測人員應使用專業的數據處理軟件或儀器,避免手工計算或使用不可靠的軟件或儀器。檢測人員應參考質量控制數據或標準值,對檢測數據進行質量評價和校正。
3 結語
本文研究了生活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的質量控制措施,從檢測前、檢測中2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提出了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為提高飲用水微生物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保障飲用水的衛生安全和質量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李毅然,李德潔,馮看.柳州市農村生活飲用水揮發性有機物和微生物檢測及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22,28(6):521-526.
[2]王慧,范尉尉,陳鳳格,等.2014—2021年石家莊市生活飲用水水質變化趨勢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22,49(23):4277-4282.
[3]郭風巧,桂萍,鄔晶晶,等.LLE/GC-MS/MS法同時檢測飲用水中4種塑化劑[J].中國給水排水,2022,38(12):22-27.
[4]宋飛,趙益杰,莊艷慧.飲用水中殘余鋁的檢測方法和不同前處理效果對比研究[J].供水技術,2022,16(2):
53-57.
[5]陳益珍.生活飲用水衛生質量檢測的常見問題和對策研究[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24):129-131.
[6]黃三發.飲用水水質檢測中氣相色譜技術的實踐探析[J].新型工業化,2021,11(1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