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平
摘要: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滲透不夠深入,影響了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小學音樂教師應該積極改正教學態度,重視民族音樂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傳承與發展,引導小學生重視對民族音樂的學習,本文主要從民族音樂本身的特征、當前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出現的不足以及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 民族音樂 傳承與發展
引言:在文化藝術不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民族音樂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沉淀后擁有了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長久以來的音樂傳播方式有兩種,即無意識傳播與有意識傳播。民間藝人的演奏與演唱就是明顯的無意識傳播,而學校的音樂學習則是有意識傳播,將民族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不斷向學生弘揚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傳承當代民族音樂的主要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傳承出現的不足
(一)部分教師教學形式保守單一
部分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只讓學生唱歌或者跳舞,幾乎沒有聯系民族類樂器或音樂等,影響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并且,沒有全面的民族音樂教學內容,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概念認知不清,同時也沒有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二)部分教師素養有待提升
部分教師音樂教學模式陳舊,教師音樂素養有待提升,他們缺乏對其他地方音樂種類的了解和教學,在音樂課程教學內容上,局限于學唱課本所列歌曲,缺乏對地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情感的關注和體驗,難以使學生深入體會和理解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和特征,不太注重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的培養,這使得學生缺乏音樂鑒賞能力和音樂藝術感知能力。
二、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策略
(一)提升民族音樂教師的文化素養
學校教師首先要掌握好本地區民族音樂理論,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知識。在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備課,讓學生了解音樂背后蘊含的文化、時代特征以及深刻含義,通過現場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民族文化的學習貫徹到音樂教學中。[1]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2課中的《火把節》。火把節,一些民族又稱星回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教師通過了解火把節背后的涵義,給學生用視頻等展示火把節的歌舞表演、風俗人情等,讓學生不僅學會唱,還要深入體會傳統民族節日的氛圍。
(二)教學課程設置多樣化
在進行小學音樂教育時,除了原有的常規模式外還應該創造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使小學生真正熱愛與接受民族音樂,實現其傳承價值。[2]由于“感染熏陶”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看一些錄像、多媒體課件,多聽一聽民族音樂,在聽音樂的過程中聯系教師給出的情境在腦海中構建一幅圖畫,充分發揮小學生無限的想象力,讓其通過視覺材料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二課中的蒙古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師可以一開始告訴學生要去一個美麗的地方做客,并配合音樂給學生呈現獻哈達、敬下馬酒的視頻,學生很快就猜出本節課的主題,并迫不及待地想及待地想了解該民族。接下來,可以結合圖片介紹內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生活形態等。在需要介紹民俗民風的時候,可以把介紹的文字和圖畫變成多媒體的展示,讓學生在馬頭琴聲中邊了解知識,邊感受音樂,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音樂的意境欣賞音樂,同時感受到草原人民對自己家鄉的熱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小組活動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在為學生介紹民族音樂時,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可發揮指導作用。比如,選擇民族音樂,為學生介紹民族音樂作品的內涵以及其所傳遞的情感,再將全班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并共同完成編舞,在舞蹈中深刻感受民族音樂。[3]
通過這樣的小組活動,不僅能讓更多的學生得到民族藝術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更明確自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發展了學生關于民族音樂技藝的才能,并通過活動,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結語
在小學教育中開展民族音樂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能讓學生從小養成熱愛民族音樂的習慣,有利于民族音樂在未來的發展。通過貼近小學生活、小學生喜愛的活動,如教唱民歌、學習民族舞開始,間接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從小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與興趣,同時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包括對民族音樂的審美與熱愛。
參考文獻:
[1]高曉楠.當代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當代家庭教育,2022(26):175-177.
[2]李聰.淺談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中國民族博覽,2022(06):79-81.
[3]姜肖男.解讀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方式[J].考試周刊,2020(5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