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肖冰 楊回港
(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沈陽 110168)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在新發展格局下,從生產領域來看,高新技術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高新技術產業不僅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能帶來長期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可以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降低技術貿易壁壘,進而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可以將潛在的人才紅利釋放出來,中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教育優勢,這些人才紅利正是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動力。
從消費環節來看,我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和數字化經濟體系的發展,正在創造極其強大的新消費市場。反過來,消費升級必然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持久動力。消費升級通過改變消費結構,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推動對高新技術產品需求的擴大和升級,進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隨著電子商務、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劃時代技術的不斷涌現,消費者在享受到更多商品選擇和個性化需求滿足的同時,也促進了這些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此外,受復雜的國際形勢、逆全球化趨勢、地緣政治變化以及全球價值鏈碎片化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消費升級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成為必然選擇。因此,深入研究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對于指導和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從消費對產業升級的影響來看,龍少波、丁點爾(2022)研究表明,消費升級對產業升級具有積極影響。消費升級包括消費結構和消費規模的升級,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實證研究指出,消費升級通過收入機制、技術創新機制和要素配置機制等路徑對產業升級起到促進作用。此外,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也發揮重要促進作用,它可以直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也可以通過消費結構的中介效應來推動產業升級。這些研究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
從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因素來看,黃海清、魏航(2022)通過實證分析研究了基礎設施、關聯產業、原始技術創新水平對高技術產業升級的影響,結果顯示,高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的完善、關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原始技術創新水平提高可以推動高技術產業的升級。唐輝亮(2016)的實證研究表明,知識資本國際轉移對高新技術產業升級整體影響不大,但在某些地區如環渤海和長三角地區,知識資本溢出對高新技術產業升級具有顯著影響,而其他地區則更依賴于本土技術創新能力來推動升級。另外,劉姝嬏、張榮光、鄧江晟(2021)的研究發現,科技金融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促進作用,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趙霞、葉存軍、蒙永亨(2017)的灰色關聯分析研究也支持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發展之間的有序關聯。
以上文獻表明,以往的研究在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時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他們常常忽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個量變的過程;其次,大多文獻都從產業內部研究,忽視了外部因素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最后,雖然一些學者研究外部因素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但很少有學者從消費升級的角度來探究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從消費升級的外部視角出發,探討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通過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消費升級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影響,并進一步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出進行評估。
伴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費逐漸向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和娛樂等方面傾斜。這種消費升級帶來了對高新技術產品消費的增長,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享受型消費增加所引起的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高新技術產業是需要投入巨大研發的產業,橫跨第二和第三產業,評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就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評估,本文將通過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源、固定資產和工業產出四個指標來衡量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首先,消費升級改變了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結構,隨著消費者對高品質、高附加值和創新性產品的追求,激勵了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滿足市場需求;其次,消費升級帶動了高端消費品和服務的需求增長,從而擴大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市場規模。為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高新技術產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以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最后,消費升級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倒逼作用。消費者對于高品質和創新性產品的需求,要求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持續的研發和技術改進,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和提高產品競爭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假設1:消費升級會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研發投入。
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型、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對高質量人力資源的需求較多。為了持續發展,這些產業需要充足的高質量人才支持。一方面,消費升級擴大了市場規模,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尋找有能力的求職者。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引進管理、研發、營銷、創新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以不斷提升市場份額和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消費升級通過數字化管理、工業互聯網技術和精益制造等方式,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提高技術研發的市場導向性。同時,這也促使企業注重培養綜合型人才,以滿足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將技術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基于以上論述,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消費升級有利于推動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源優化。
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的提升主要體現在質和量兩個維度。質的提升體現在面對消費多樣化需求,高新技術產業硬件設施個性化生產能力的增強,量的提升則體現在應對消費升級,擴大固定資產規模。一方面,消費升級意味著消費者對高品質、高附加值和創新性產品的需求增加,這就要求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加大對先進設備、技術和生產工藝的投入,以提高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這意味著高新技術產業需要進行固定資產的更新和升級,以適應消費升級帶來的市場需求變化;另一方面,為了滿足消費升級帶來的需求增長,高新技術產業需要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擴大生產規模、引進新設備和提升生產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3。
假設3:消費升級會推動企業固定資產規模的提升。
一方面,當高新技術產業的產能尚未完全釋放時,消費升級可以直接促進該產業產出增加,這是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直接效應;另一方面,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在前三個假設條件成立的情況下,通過提高固定資產、人力資本和技術研發投入,可以增加高新技術產業產出(見圖1)。因此,消費升級通過這些因素的中介傳導效應,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制造能力提升。

圖1 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鏈條
假設4:消費升級可以通過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研發投入的增加、人力資本規模和固定資產規模的擴大來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制造能力的提升。
基于以上理論,為了檢驗假設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研發的投入、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的影響,本文構建了如下計量模型:
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探究消費升級的直接影響以及通過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影響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傳導機制,借鑒Mehmetoglu(2018)采用結構方程對其進行中介效應探究。
1.被解釋變量。本文選取工業制造能力對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進行衡量,工業制造能力選取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總產值取對數。
2.解釋變量。本文借鑒龍少波、丁點爾(2022)的方法,采用享受型消費取對數來對消費升級進行衡量,其中享受型消費包括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教育娛樂文化支出等。
3.中介變量。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本文采用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規模作為中介變量。技術研發投入主要選取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RD內部經費支出取對數。人力資本水平選取的是年末職工總人數,這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從事制造、銷售和研發工作的人員。考慮到這些方面在數字經濟環境下的互補和關聯性,對銷售、制造和研發人員采用同等權重,并直接計算年末的高新技術產業員工總數取對數。固定資產規模選取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年末固定資產取對數。
4.控制變量。基于已有文獻,本文借鑒袁徽文、高波(2022),引入如下控制變量:(1)貨運量(lnhyl):采用不同省份貨運量取對數來進行衡量。(2)一般公共預算指出(lnfisc):采用各個省份政府一般財政預算支出取對數進行衡量。(3)技術市場成交額(lnmt):采用技術合同成交額取對數進行衡量。(4)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lnfj):采用各個地區商品房的平均價格取對數進行衡量。
本文采用2007-2021年中國30個省份(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門、臺灣)的數據進行研究,形成了450個地區-年份的面板數據。研究中使用的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科技數據庫》,在搜集過程中,由于西藏數據缺失較多,故直接去掉。主要指標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

表1 主要變量統計描述
為研究消費結構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規模之間的關系,本文進行了相關檢驗并選擇了適當的模型。通過F檢驗排除混合效應模型,而Hausman檢驗結果表明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最終選擇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根據表2回歸結果顯示,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水平和固定資產規模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系數在1%和5%水平上顯著,這表明消費升級可以直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水平和固定資產規模的提升,這驗證了前文提出的假設1、假設2和假設3。從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來看,貨運量的增加對三者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這說明物流貨運量的增加促進了區域內的資源流動和產業集聚,也縮短了高新技術產品從供給側到需求端的時間,有利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表2 基準回歸結果
本部分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來探究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與基準回歸結果相比,結構方程考慮了各方程之間的相關性,修正了標準誤,提高了模型估計的有效性。如表3所示,以消費升級為自變量,分別以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固定資產規模為中介變量,以高新技術產業產出為因變量構建結構方程,對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固定資產進行中介效應檢驗,結果顯示,三者皆為部分中介效應,驗證了前文提出的假設4,消費升級可以通過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固定資產來影響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出(見表3)。

表3 傳導機制分析結果
綜上表明,消費升級不僅直接對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固定資產規模產生影響,而且可以通過這三者的中介傳導效應,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制造能力產生促進作用。
為了確定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水平、固定資產規模是否存在區域上的差異,按照傳統形式的區域劃分將30個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大區域分別回歸,表4和表5給出了消費升級對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固定資產規模的異質性分析,回歸結果如下:

表4 技術研發投入分區域回歸結果

表5 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規模分區域回歸結果
根據表4可知,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技術研發投入的影響存在明顯地區差異,其中對中部地區的作用最大,東部地區次之,而西部地區的影響則為負。相較于東部地區的先進產業基礎和發達經濟體系,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較為欠發達,但又不同于西部地區的經濟相對滯后。因此,中部地區在消費升級過程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提升潛力。隨著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需求增長,中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有機會滿足這些需求,從而推動技術研發投入的增加。而西部地區的消費者收入水平普遍較低,對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相對較少。這導致西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面臨較小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因此對技術研發投入的影響也受到限制。
由表5可知,消費升級對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規模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對中部和西部的影響并不顯著。這主要由于當消費升級帶動需求增加時,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異,使得東部地區能更快地響應市場需求,通過增加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投入來滿足市場需求。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相對欠發達,資本和資源相對匱乏,面臨更大的挑戰,難以同樣程度地增加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的規模。
借鑒劉洋(2023)采用人均勞動生產率作為衡量高新技術產業的升級,將被解釋變量更換為人均勞動生產率取對數之后,加入結構方程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水平、固定資產規模的影響均顯著,而且消費升級通過技術研發投入、固定資產規模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但是人力資本水平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影響是負的,這是因為人力資本水平采用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總員工人數,而本文的勞動生產率取對數采用的是總產值/總人數取對數,總員工人數的增加,會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下降。綜上,本文的結論是較為穩健的。

表6 穩健性檢驗替換被解釋變量
基于2007-2021年30個省份的數據,研究發現消費升級對高新技術產業有直接和間接影響。消費升級帶動需求上升,從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和擴大固定資產規模,并通過這三者的中介傳導效應增加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此外,消費升級對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研發投入、人力資本和固定資產規模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在對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上,除對中部地區的技術研發投入有明顯正向影響外,其他影響均不顯著。
1.促進消費升級導向的產品供給。政府可以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對高品質、高附加值和創新性產品的研發和生產,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的市場化,通過對消費端的扶持,如購買補貼、減稅優惠以及優惠貸款等政策,以擴大高技術產品的需求規模,增強居民對高新技術產品的消費活力,這樣能促使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到高品質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使消費成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2.優化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發展環境。盡管消費升級對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不如東部地區顯著,但其對中部地區技術研發投入的正向影響值得重視。一方面,政府應發揮消費升級的作用,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引導中部地區消費升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建立研發中心、提供技術培訓和教育計劃等舉措,進一步促進中部地區的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對于西部地區,從上述分析來看,政府更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吸引力度,以改善其發展環境,吸引更多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和人才流動。
3.促進科技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升。為了滿足消費升級帶來的對高技術產品需求增加,政府可以加大對科技創新和研發的支持力度。通過增加科研經費、鼓勵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提供研發補貼以及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高其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以滿足消費者對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4.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生態。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發揮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優勢和引領作用,保障技術在不同地區間的充分流動,如西部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研發基礎薄弱,政府可以鼓勵其與東中部地區建立更緊密的技術合作關系,可以通過向東中部地區的技術購買和技術轉讓等方式來實現,以彌補自身在高新技術產業研發領域的不足。這種協作模式將有助于提高西部地區的研發創新能力,同時也避免了重復研發所帶來的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