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珍珍
(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1]。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人才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鄉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均與城市有著較大的差距,要想縮小差距,必須發揮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規劃好,將藍圖變為現實關鍵在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和第一動力。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鄉村人才振興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紅利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人才涌入鄉村地區,為廣大鄉村地區發展注入了活力。但是,真正扎根鄉村地區的高素質人才少之又少,鄉村人才振興進入瓶頸期,面臨各種發展困境。
我國是人口大國,擁有數量多且素質高的人力資源。但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鄉村人口逐年減少,鄉村人才數量陷入只減不增的僵局,鄉村發展面臨嚴重的人才短缺情況。
一是鄉村人才總量不足。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鄉村人口從2005 年末的74 544 萬人減少到2021 年末的49 835 萬人;從鄉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來看,從2005 年末的57%減少到2021 年末的35.3%。相關數據表明,我國鄉村人口無論是數量還是占比都呈下降趨勢,鄉村人才總量逐年減少。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 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29 251 萬人,外出農民工達17 172 萬人,全國農民工總量比2020 年增長2.4%[3]。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工作,鄉村地區人才單向流失現象十分嚴重,人才總體數量日漸減少。
二是鄉村人才素質不高。截至2020 年末,全國鄉村實用人才約2 254 萬人,高素質農民僅1 700 萬人左右[4]。相比于以億為計算單位的總人口數,鄉村高素質人才總量少之又少。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顯示,在全國農業經營戶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5.4%,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的占8.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1.5%;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高達89.6%[5]。數據表明,我國鄉村人才隊伍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較低,人才整體素質不高,鄉村人才現狀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力資本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實現鄉村現代化建設,亟須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鄉村人才結構的合理性關系到鄉村能否實現人才振興,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在新發展階段的實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藩籬和各種障礙壁壘的存在,我國鄉村在產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養老、人居環境等方面始終與城市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一是存在鄉村人才年齡結構失衡問題。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五號)顯示,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年齡在55 歲及以上的占33.6%,35 歲及以下的占19.2%,鄉村地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日漸顯現。
二是存在鄉村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公報顯示,我國鄉村地區92.9%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主要從事種植業,服務業占比最小,僅有0.6%。大部分農民仍從事第一產業,依靠傳統的種植獲得微薄收入,與林業、服務業等其他產業差距過大,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無法吸引鄉村振興所需的各種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和其他類型人才相對匱乏。
三是存在鄉村人才區域分布失衡問題。與城市相比,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就業環境較差,擁有專業技術的鄉村人才大多抱有留在鄉村無用武之地的想法,從而涌向大城市,致使鄉村人才區域分布結構不平衡。
我國廣大鄉村地區不僅面臨吸引人才難的問題,也面臨著留不住高素質人才的問題。
一是鄉村地區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均落后于城市地區。受限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我國鄉村地區在自然環境保護和改善方面均落后于城市,鄉村地區的居住條件和生活便利性有待提高。同時,鄉村地區更加注重“小圈子”文化,更多體現為一種“人情社會”,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鄉土中國》中用“熟人社會”來表述這一現象。
二是鄉村在資源配置、創新創業環境方面遠不如城市地區。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不完善,人才薪酬待遇和晉升福利等政策傾斜度不夠,缺乏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鄉村地區在教育目標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離農”傾向,培育的人才對“生于斯、長于斯”的認識不深刻、情感不深厚,更加向往城市,加劇了鄉村地區的人才短缺問題。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人才支撐,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對于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我國鄉村人才振興發展面臨鄉村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鄉村人才供給與需求不相符以及鄉村人才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等問題。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國家陸續出臺了許多政策,吸引了一定數量的青年人才走進鄉村,但是真正扎根鄉村地區的人才少之又少,鄉村地區在培養和挽留人才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是培訓對象選擇方面。鄉村地區經費和培訓力度有限,接受培訓的人數較少,優先選擇高學歷、高職稱人員進行培訓,忽視了對“土專家”等人才的培訓,缺乏科學合理的培訓人員安排。
二是培訓內容方面。培訓內容與實際情況貼合度不高,培訓模式過于單一,缺乏新穎性。鄉村地區的培訓多由組織部、農業農村局等部門和社會團體籌劃組織,各個部門和團體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對培訓內容了解不足,容易出現培訓內容重復的現象,導致工作效率低下。此外,青年鄉村人才缺乏實踐能力,無法深入領會理論內容,“土專家”多注重經驗性總結,對培訓理論的認可度不高。因此,創新培訓內容、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尤為重要。
三是培訓反饋方面。對鄉村人才的培訓缺乏后續跟蹤總結,對鄉村人才的培訓只注重對學習內容和技能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后續的跟蹤反饋,不了解學員是否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存在只負責培訓不注重后續應用的情況。
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是供需平衡下的需求,我國鄉村人才隊伍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鄉村人才供給與需求不相符。當前,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在建設現代化過程中不能落下一處,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6]。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堅強有力、符合鄉村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
一是我國鄉村人才總量少,缺乏年輕勞動力,長期處于人才缺乏的困境中。自20 世紀50 年代建立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大量鄉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入城市發展,留在鄉村的多為兒童和老人。鄉村發展缺乏充足的勞動力,仍以種植業等第一產業為主,不利于鄉村發展新興產業,陷入本土人才單向外流、外來人才引不進來的發展困局中。
二是鄉村地區缺乏專業人才,尤其是高新技術和農業科技人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實現了歷史性轉移,農業農村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鄉村治理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需要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但是大多數高新技術和農業科技人才只具備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經驗,主動選擇涉農專業就業的意向較弱,被動入行現象頻繁發生,鄉村人才供給與需求失衡問題突出。
良好的社會保障是鄉村地區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鄉村地區未能建立系統全面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是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缺乏優質的發展資源。盡管國家頒布了一系列鼓勵青年人才進入鄉村的優惠政策,得到了許多青年大學生的積極響應,激發了青年大學生走入鄉村地區、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但是大部分青年大學生只是將其作為工作的過渡性選擇,沒有真正樹立扎根廣大鄉村的決心。究其原因是鄉村地區不能為其提供生活基本保障和后續發展資源,扎根鄉村地區要面臨住房、交通、醫療、配偶、教育等現實問題。
二是缺乏有效的晉升和長效的激勵保障。完善的人才晉升和激勵機制是破解鄉村人才振興瓶頸的關鍵。相比于其他崗位,鄉村基層干部的薪酬較低且晉升空間小,導致基層干部工作動力不足,不作為甚至不愿作為,基層治理缺乏內在動力。當前,鄉村基層治理尚未建立明確的考核監督和激勵體系,無法為鄉村人才提供明確的晉升和激勵保障,不能有效調動其積極性,導致很多人才不愿意為之付出更多努力,甚至不愿意深入鄉村工作。
鄉村的發展需要人才,國家的繁榮需要人才,民族的振興需要人才。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鄉村地區作為我國發展的“大后方”,既是經濟發展初期為城市地區提供物力、人力資源甚至是消費市場的地區,也是經濟發展疲軟時期轉移城市過剩勞動力和消費品的承接地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加強鄉村人才振興。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才成長既要靠個人努力,也要靠組織培養。鄉村地區如何培養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成為鄉村人才振興發展面臨的難題。
一是充分挖掘潛在人才,加強對本土人才的培育。針對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的現狀,對本土人才的培育顯得尤為重要。本土人才對鄉村存在濃厚的“生于斯,長于斯”的情感,“土專家”實踐經驗豐富,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了解甚多,在鄉村人才隊伍中的作用不容小覷。但他們欠缺專業理論知識,要加強對鄉村本土人才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更好地為鄉村振興賦能。
二是根據外來人才特點、崗位和專業差異實施分類分層次培育。外來人才通過國家各種政策和政府補貼,選擇進入鄉村地區助力鄉村發展。留住外來人才,讓其扎根廣大鄉村地區,培育是關鍵。相關部門應通過了解鄉村外來人才的培訓訴求,圍繞當地特色產業開設培訓課程,依托科研支持加強對外來人才的專項培訓。
三是創新培訓方式,邀請專家進行線下培訓,利用網絡平臺對鄉村人才進行遠程教育培訓,充分利用慕課和多種APP,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鄉村人才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政策和農業農村管理方面的知識。
推動人才匯聚鄉村,用好并留住鄉村人才,采取公平公正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在掌握人才評價和人才激勵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建設鄉村人才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激勵體系,調動人才“實干興邦”的積極性。
一是制訂鄉村人才評價標準,做好鄉村人才的職稱認定工作。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在注重實績的基礎上,綜合個人品行、業務能力等,根據上級文件指示要求對鄉村人才進行綜合評價。
二是完善政治激勵機制,提高鄉村人才對政策的信任度。為鄉村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針對能力強、覺悟高、貢獻大的鄉村人才可進行適當提拔,針對特別優秀的鄉村人才可解決其行政或事業編制問題,讓進入鄉村的人才看到晉升空間,讓更多人才愿意扎根廣大鄉村地區。
三是完善待遇保障激勵機制,加大對鄉村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與工作業績相關聯的收入分配和激勵機制,加大對鄉村人才在住房、交通、培訓等方面的傾斜度,提高鄉村人才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增強其留在鄉村的意愿和決心。
恩格斯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7]。環境的優劣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保障服務是影響鄉村能否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環。
一是改善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巨大的無形資產,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地區聚才、育才以及留才難的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生態環境,要盡快解決鄉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加快鄉村污水和環境污染治理,進而為鄉村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二是優化鄉村地區的工作環境。工作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鄉村人才工作的效率和激情,要想留住人才,必須為其提供良好舒心的工作環境,提高城鄉工作環境均等化水平,完善鄉村地區辦公基礎設施建設,為扎根鄉村的人才提供通信、交通、網絡等保障,讓人才真正留下來。同時,為鄉村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尤其是農業科技人才和高新技術人才,為他們提供轉化科技成果的機會,加大對科研的支持力度,促進鄉村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8]。
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中的關鍵因素,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前提?,F階段,我國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要推進鄉村現代化建設,必須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鄉村人才提供機遇和舞臺,讓服務于鄉村的各類人才找到成才之機、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