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中共大邑縣委黨校,四川 成都 611330)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作為國家戰略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艱難性,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振興是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主流實現方式之一,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紅色文化與鄉村發展有機結合。“三線精神”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抓手。
精神文化必然來源于社會實踐。20 世紀60 年代初期,國際形勢日趨緊張,為加強戰備和國防工業建設,逐步改變我國生產力布局,黨中央作出三線建設這一重大戰略調整[1]。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一大批職工紛紛踐行口號,加入條件異常艱苦的三線建設。三線建設對當代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積極且深遠的影響。一是三線建設為我國的國防戰備、基礎工業、交通能源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通過三線建設,西部地區工業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為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顯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不平衡的工業布局。三是三線建設孕育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
一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三線建設提出于物資匱乏和技術落后的年代,一切只有依靠中國人民自己去創建,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三線建設者踐行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艱苦創業,開工建設了1 000 多個大型項目[2]。二是胸懷全局、忠誠擔當的無私奉獻精神。三線建設者團結一致,懷著“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投身于三線建設,為國防工業和戰略大后方的建設貢獻力量。三是精誠合作、鼎力相持的團結協作精神。三線建設是以戰備為核心開展的社會動員和資源調集,以西部地區為建設重點,國家新建項目落在三線地區,沿海企業搬遷到內地。短時間黨中央、各省市、各企業與人民形成強大合力,塑造了精誠合作、鼎力相持的團結協作精神。四是攻堅克難、奮發圖強的勇于創新精神。三線建設戰略本身就體現著創新精神,大型項目整體設計創新、生產過程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突破都源自勇于創新。
2018 年10 月,中宣部明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是民族精神、國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用好三線建設寶貴財富”的重要指示,為弘揚“三線精神”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撐。
大邑縣霧山三線記憶小鎮位于四川省大邑縣以西約25 km 的霧中山處,屬丘陵地帶。川西旅游環線經過,北邊是南傳佛教第一站“開化寺”,南邊是道教發源地“鶴鳴山”。其是在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6569 工程”遺址上改造建成的。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于1969 年開始籌建,1970 年破土動工。
20 世紀70 年代初,從長春光機所遷來的職工超過了400 人,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職工總數近1 100 人。20 世紀80 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整體搬遷至雙流區后,大量廠房、宿舍被閑置。2014 年,成都市心苑林業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收購,并且在保留原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再生改造,現已被再利用成霧山三線記憶小鎮,建成“大邑·霧山三線記憶展覽館”、霧山美術館、“6569 音樂吧”、霧山農場、閱覽室等。
“三線精神”作為紅色文化中精神文化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鄉村振興的本質相同,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依托,對于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強化精神文化力量、挖掘鄉村多功能與價值具有重要作用。
2.2.1 提取文化符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文化符號對于弘揚精神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是文化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三線精神”符號的選擇,需要把握“三線精神”的深刻內涵——“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1965 年6 月9 日,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下,長春光機所員工搬到霧山,為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該工程以“6569”命名。為了創立特色品牌,成都市心苑林業注冊商標“6569”,開發了“6569”系列的酒店住宿、餐飲娛樂、體育運動、服裝用品等相關品牌,打響了“6569 工程”特色商標,使霧山三線記憶小鎮有效實現品牌效應,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2.2 開發文化資源,推動黨史學習教育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開發利用“三線精神”和文化資源,對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為了合理開發利用“6569”工廠遺址,保護好三線建設紅色資源,持續弘揚“三線精神”,成都市心苑林業打造“大邑·霧山三線記憶展覽館”,該館于2018 年10 月13 日正式開館,以“展光輝歲月風采,讓‘三線精神’永存”為主題,展覽內容主要為三線建設與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的發展歷史,收藏了三線建設時期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歷史文獻、圖片等,現已被評為成都市基層“微黨校”市級示范實踐基地,為常態化、長效化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教學實踐基地,持續激勵引導黨員干部發揚“三線精神”,為推動鄉村振興汲取奮進力量。
2.2.3 堅持開拓創新,挖掘多功能與價值
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強調,要“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3]。弘揚三線精神需要不斷開拓創新,強化精神力量,助推鄉村振興。當前,大邑縣霧山三線記憶小鎮為此提供了新思路。一是艱苦創業,以文化力量助推產業融合發展。創建以生態農業為核心,融合文化旅游、森林康養、休閑度假的農、商、文、旅融合的產業振興之路。改造廠房遺址,將部分廠區開發為三線記憶休閑度假區,舊醫院、食堂、冷庫等被改造為旅館、三線記憶陳列館、美術館,隨處可見三線建設的足跡和弘揚“三線精神”的宣傳用語,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并行。二是無私奉獻,以文化魅力吸引人才聚集。工程開發促進當地居民就地就業,吸引了一大批美術、音樂、手工藝、體育等各界人才,不斷促使霧山人流增加,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增強了農產品的競爭力,減少了霧山居民外出務工的現象和鄉村空心化的局面。三是團結協作,以文化優勢改善經營生活。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產品,修建公共活動平臺和閱覽室,并與居民共同構建社區社團,重現三線建設時期家家融洽、戶戶親切的場景。四是勇于創新,以文化創新提升傳播影響力。霧山以“三線精神”為主線,以三線建設感人故事及現代傳承“三線精神”振興鄉村的故事為原型出版三線記憶小說,重視自身多方面發展,文化促進產業,產業傳播文化,聯合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創,提升了霧山在更廣領域的傳播影響力。
大邑縣霧山三線記憶小鎮在弘揚“三線精神”助力鄉村振興中雖然有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3.1 “三線精神”與鄉村振興融入度不夠
“三線精神”是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抓手。霧山三線記憶小鎮多以三線建設遺址、靜態的展覽陳列為主,尚未針對遺址所展現的“三線精神”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挖掘和傳播。雖然保存的三線建設遺址較為完整,但在呈現方式上較為傳統,在游覽方式上仍以傳統的參觀為主,沒有隨著現在載體的發展而推陳出新,且講解內容中傳播“三線精神”深刻內涵的部分較為單薄,很難讓不了解三線建設歷史的游客融入其文化氛圍。
2.3.2 鄉村產業帶動能力不足
霧山三線記憶小鎮呈現開發利用深度不夠、產業帶動能力不足、精品示范匱乏的局面。一方面,在品牌打造上,紅色旅游的經營理念和“6569”品牌意識有待加強,沒有形成精品示范文化品牌名片,“6569”相關文化產品定位并不明確,司空見慣的同類化、同質化商品,缺乏特色性,沒有較為高端和完善的產業鏈,對外宣傳不夠,宣傳氛圍不濃厚,在文化發展市場上的知名度并不高。另一方面,霧山三線記憶小鎮并未與當地自然景點和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合理整合,沒有打造出一條精品游覽線路。霧山有川西旅游環線經過,北鄰開化寺,南近鶴鳴山,相鄰景區間缺乏交流和合作,沒有發揮合作開發的輻射優勢,集群效益不明顯。
2.3.3 鄉村組織管理體制有待完善
霧山三線記憶小鎮是由民營企業投資打造的三線文化小鎮,而鄉村振興的責任主體是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當地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并沒有依托一套完整且有效的管理體系,存在管理體制單一、缺乏統籌規劃、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民營企業投資打造的記憶小鎮,投資渠道單一,容易導致“三線精神”的文化價值被忽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4]。凝聚三線建設歷程中所體現的“三線精神”,不僅賦予了新時代繼續奮勇前進的智慧,更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了精神動力。以“三線精神”助推鄉村振興,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三線文化創意產業以“三線精神”為活力源頭,以創意為核心,以產業為目標,基于三線文化不斷創新和轉化而發展。要發展三線文化創意產業,必須深度解答“三線精神”的內涵,以傳承和創新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團結協作、無私奉獻、艱苦創業、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為源頭活水,以文化振興為靈魂,激活和帶動多種產業的發展。一是發展三線文化創意產業,要有選擇地提取文化符號。霧山三線記憶小鎮以“6569”為商標,打造特色品牌,突出展現了三線精神內涵中的艱苦創業和勇于創新,讓“6569”遺址發揮出良好的鄉村示范效應,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二是豐富文化呈現方式。應當借鑒先進地區在呈現方式多元化方面的經驗,通過豐富文化體驗方式,講好生動形象的三線建設故事,創造相關民謠歌曲、打造特色工藝品等多樣方式呈現。三是引進和培養創意人才,借助“三線精神”的文化魅力和凝聚力,吸引美術、音樂、手工藝、體育、設計、醫療等各界人才聚集鄉村。
要以鄉村“三線精神”為文化引領,實現文化創造性轉化,充分整合地方鄉村三線文化資源(紅)、自然旅游資源(綠)、傳統人文歷史資源(古),實現鄉村振興的三色融合。一是發揮好“紅”色效應,霧山應利用好當地三線文化資源,發揮成都市基層“微黨校”市級示范實踐基地作用,將弘揚“三線精神”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使黨員干部受到來自本土的優秀紅色文化的熏陶。二是發揮好“綠”色效應,霧山三線記憶小鎮要將相鄰自然旅游景點和地域特色的輻射優勢發展起來,形成特色游覽路線,走好文化旅游、森林康養、生態農業、休閑度假的產業融合振興之路。三是發揮好“古”色效應,堅持以特色三線文化資源為發展基礎,合理利用當地三線建設遺址,深挖“三線精神”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的共振點,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打造示范旅游品牌,要不斷拓展延伸紅色文化鄉村產業鏈,豐富產業類型,提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路徑,完善“三線記憶小鎮+農業園區+產業園”發展模式,形成集三線建設場景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參觀學習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小鎮[5]。
三線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具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各方面群策群力,在組織領導上統籌協調,協同發力。一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系統集成政策、整合資金、集聚資源,推動精品示范項目高質量建設、高效率運行。二是政府應做好頂層設計,重視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成立相關統籌協調機構,為三線文化資源開發提供組織保障。另外,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把三線文化、紅色文化以及其他自然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納入其中,會同相關單位部門形成合力,積極動員多方面力量參與開發建設,充分發揮不同行業人才的智庫作用。三是明確工作要求,壓實各方責任,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的推進機制。在項目建設上靶向發力,按照分級分類、梯次打造、同步推進的要求,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責任時限化。四是各類企業、團體參與弘揚“三線精神”、三線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發揮市場機制優勢,完善管理體制,加強配套設施和綜合服務建設,要在服務保障上精準發力[6]。
大邑縣霧山鄉村振興實踐案例表明,通過傳承“三線精神”、弘揚紅色基因、強化精神文化力量,能夠不斷挖掘鄉村功能與價值,助推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是發展的深層動力,相信“三線精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一定能夠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