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玲 張寧 楊娜(北京市順義區(qū)醫(yī)院)
在人們進食以后,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為了保護機體,會對系統(tǒng)“自動識別”出的“有害成分”產生抗體,常常為特異性IgG 抗體,這種免疫反應可引起所有組織發(fā)生炎癥反應。這就是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可累及全身各個系統(tǒng),但常發(fā)生于消化系統(tǒng),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有腹脹、腹痛、腹瀉、消化不良、變態(tài)反應等。
人體無法直接吸收大分子營養(yǎng)物質,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質等物質經消化酶分解為氨基酸、單糖等可被腸道吸收的小分子物體,成為自身物質為機體供應能量。但是人們的身體素質不同,有些人可以完全吸收攝入的蛋白質,但也有一部分人的體質無法完全吸收、分解機體所攝入的蛋白質,機體會將這些通過胃腸道的蛋白質分子識別為對機體有害的物質,從而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產生了特異性IgG 抗體。特異性IgG 抗體會與食物中無法分解的大分子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胃腸道內,且難以清除,反復的炎癥反應會不斷使機體發(fā)生免疫損傷。這種慢性免疫炎癥反應不停刺激機體功能,造成全身免疫功能紊亂,表現(xiàn)出一系列慢性癥狀或出現(xiàn)慢性多系統(tǒng)疾病。如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神經傳導系統(tǒng)、皮損、肌肉骨骼病變等各個系統(tǒng)癥狀的發(fā)生。
簡言之,食物不耐受的致病機制就是:不耐受食物進入人體→產生特異性的食物IgG 抗體→抗體與抗原相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難以清除的免疫復合物造成機體炎癥反應→損傷不斷累積最終導致各種慢性病或疾病。
檢查前患者可進行正常的飲食,不需要禁食、禁水;抽取患者1 毫升靜脈血置入血清管內;放入離心機內離心5 分鐘,離心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進行檢測后得到食物不耐受的結果。
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
檢測值<50U/ml 為陰性;
50~100U/ml 為+1 級,輕度不耐受;
100~200U/ml 為+2 級,中度不耐受;
>200U/ml 為+3 級,重度不耐受。
檢測結果為陰性,說明體內未發(fā)現(xiàn)該食物的特異性IgG 抗體或抗體水平未達到致病水平,可以放心食用這些食物。陽性結果意味著存在一種或多種食物不耐受,患者需要根據檢測結果有目的地進行飲食調整。剔除陽性食物是公認的治療食物不耐受的最佳方法。此方法安全易行,通過專業(yè)檢測結果進行科學的、有依據的飲食調整可以加快治療進程。
在臨床中,通過化驗檢測有明顯過敏癥狀的患者,會發(fā)現(xiàn)其血清中存在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那么食物不耐受和食物過敏有什么區(qū)別呢?
食物不耐受的發(fā)病率約50%(人群),發(fā)作有延遲性特點。作用機制主要是IgG 介導,發(fā)病時間一般在進食不耐受食物2~24 小時出現(xiàn)反應。各年齡段的人群皆可出現(xiàn),常見癥狀包括各種各樣的慢性癥狀,且人體各組織器官都可能受累。因食物可選擇種類較多,常常難以發(fā)現(xiàn)某種食物為不耐受食物,不易診斷,不過不耐受的食物常為患者經常食用的食物。患者在進行檢測時,IgG 特異性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IgE 抗體多見陰性結果。

食物過敏在人群中的發(fā)生率約1.5%,常見速發(fā)型的發(fā)作特點,多在進食食物2 個小時后發(fā)作,以IgE 抗體為介導。發(fā)病的群體主要常見于兒童。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皮膚癥狀,如出現(xiàn)蕁麻疹、濕疹;消化系統(tǒng)癥狀,如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食物過敏也不易診斷,不過與食物不耐受不同,敏感食物多為患者不常吃的食物。患者在進行檢測時IgE 檢測及皮膚實驗為陽性。
本院消化內科食物不耐受檢測內容有以下3 種類型:肉類:豬肉、牛肉、雞肉、鱈魚、螃蟹、蝦;常見主食:小麥、大米、玉米;其他:雞蛋、蘑菇、牛奶、大豆、西紅柿等多種食物。檢測結果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有無食物不耐受,有幾種食物不耐受,以及食物不耐受程度,根據檢測結果醫(yī)生可以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在食物不耐受檢測后,如果對其中某種食物不耐受,那么含有這個成分的其他食物也不能食用,或是只能少量、限量食用。所以應養(yǎng)成使用前查看配方的習慣。比如說,如果對牛奶不耐受,除了不喝牛奶外,還要注意很多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也要避免食用;對花生過敏,那么對于含有花生類的制品花生醬、花生威化餅干等也要遠離。
不會。每種食物都有一定的營養(yǎng)成分,忌食某種食物,可以通過進食其他食物獲取相應的營養(yǎng)。例如:對牛奶不耐受,可以通過喝豆?jié){補充蛋白質。醫(yī)生會根據檢測出的不耐受陽性結果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保證全面、合理的營養(yǎng)。
雖然一些食物無法食用,但相應的可耐受食物可以替代其補充相應營養(yǎng)素,這些醫(yī)生會給予專業(yè)的指導,比如,不能吃雞蛋,可以通過用豆類、奶類來補充蛋白質。
患者可在停止食用不耐受食物大約3~6 個月后再次進行檢測,當檢測結果轉為陰性,就可以開始試著逐漸少量食用這些食物了。同時,要注意不同種類的食物重新食用要間隔至少1 周以上。
在臨床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患者不是對一種食物產生食物不耐受。那么,如果患者同時對好幾種食物產生不耐受,應該怎么辦呢?患者應先恢復進食其中一種不耐受程度較低的食物,一段時間后,如果這種食物的不耐受癥狀不再出現(xiàn),可開始恢復進食另外一種不耐受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當初不耐受的癥狀較嚴重,如出現(xiàn)嚴重水腫、哮喘等嚴重危及生命的情況時,這種食物是要禁止再次食用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飲食健康,順義區(qū)醫(yī)院消化內科年門診量達10 萬人,其中有大量患者因腹痛、腹瀉、便秘、口臭、口腔潰瘍、惡心、胃腸脹氣等癥狀前來就醫(yī)。區(qū)醫(yī)院消化內科開展了食物不耐受檢測項目,將致力于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檢測手段,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