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靖, 許 可, 牛歆然, 楊 藝, 張 平, 齊淑新, 陳鑫珠, 吳文旋
(1.貴州大學高原山地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動物科學學院,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研究所,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貴州省山地畜禽養殖污染控制與資源化技術工程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25;2.黔東南州岑鞏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岑鞏縣 557800;3.貴州申安湖羊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貴州 岑鞏縣 557800;4.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13)
羔羊的成活率直接決定了養羊的經濟效益。3胎及以上的同胞多胎羔羊初生重較低,體質較弱,除正常吮乳外, 需要額外補飼開食料才能促進其瘤胃發育、瘤胃微生物區系發育完善、實現從“非反芻”到“反芻”,才能保障其正常生長。 就目前的生產實踐而言, 哺乳羔羊補飼全精料型日糧或非全精料型日糧沒有形成最終定論 (鄧維,2019;Yang,2018;Klopp,2018;Suarez-Mena,2014)。 研究發現,補飼全精料型開食料,有利于消化道的發育(祁敏麗等,2016)。 但也有研究認為,補飼非全精料型開食料, 其所含的纖維尤其是中性洗滌纖維更有利于刺激幼齡反芻動物消化道發育, 提高采食量和日增重更明顯(Overvest,2016;Yang,2014;Terre,2013;Castells,2012)。 同時,羔羊的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不夠健全, 導致腹瀉等疾病頻繁發生,進一步降低了其生長性能。傳統沿襲使用的含抗生素飼料處理現已被禁用, 作為抗生素替代品的微生態制劑越來越受到關注。
由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組成的微生態制劑(刁其玉等,2002),具有能提高動物生產性能和飼糧轉化率等功效。 近年來,益生菌在3 月齡且隨機胎次羔羊 (李穩穩等,2020) 上研究結果顯示出一定的正面效應。 何韻秋等(2020)研究表明, 在TMR 中添加益生菌能增強斷奶湖羊免疫力。 截止目前上述處理對單胎、雙胎羔羊研究較多,而對多胎羔羊(3 胎及以上)鮮有報道。 據此,本試驗以湖羊同胞3 胎羔羊為試驗動物,研究補飼牧草纖維及益生菌對羔羊生長性能和血液代謝的影響, 為促進湖羊同胞3 胎羔羊健康養殖提供技術積累。
1.1 益生菌培養物 益生菌培養物由酵母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等組成,其活菌數≥1×1010cfu/g。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在某規模湖羊場開展,存欄2.5 萬只。 選取18 窩54 只遺傳背景相同、體況良好、健康無病的湖羊同胞多胎羔羊為試驗動物,羔羊均為3 胞胎, 出生時間接近 (2022.2.10 ~2022.2.23),平均初生重(2.94±0.07)kg,平均年齡為14 日齡。 羔羊隨機分為3 組, 每組2 個重復(欄),每個重復(欄)3 只(窩)母羊、9 只羔羊。對照組羔羊補飼精料顆粒料, 處理1 組羔羊補飼全價顆粒料(70%基礎飼糧+30%苜蓿草粉),處理2 組羔羊補飼全價益生菌顆粒料(70%基礎飼糧+30%苜蓿草粉+0.1%益生菌)。 各組顆粒料長6 mm、粒徑2.5 mm,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羔羊補飼顆粒料組成及營養水平(干物質基礎)
試驗持續74 d,包含預試期14 d(前7 d 為每個欄的3 只母羊及9 只羔羊合群性觀察; 后7 d所有羔羊均采食對照組顆粒料, 保證羔羊處于同一營養背景狀態),正試期60 d,分為兩個階段,每個階段30 d。 試驗期間,羔羊飼養管理(含免疫程序) 按羊場慣例進行, 每個飼喂羊欄面積為長4.5 m、寬3.8 m,羔羊顆粒料用自制補料槽飼喂,用木柵欄將母羊隔開防止母羊采食羔羊顆粒料,且保證羔羊可自由隨母吮乳和采食補飼的顆粒料。 羊舍采用漏糞式地板,保證圈舍干凈衛生。
羊群每日08:00 和15:00 飼喂兩次,隨時觀察羔羊采食情況, 以剩料率在5% ~10%的原則適當增減。 母羊基礎飼糧參照 《肉羊營養需要量》(NY/T 816-2021)配制,日糧料組成及營養水平(%)為:精補料30(其中:玉米35%、大麥10%、玉米胚芽粕10.1%、玉米DDGS 15%、大豆皮7%、豆粕16%、 石粉1.5%、 磷酸氫鈣0.8%、 甘蔗糖蜜2%、氯化鈉1%、過瘤胃蛋氨酸0.2%、花生秧43、青貯玉米27;干物質(DM)89.52、代謝能/(MJ/kg)7.03、粗蛋白質(CP)11.5、中性洗滌纖維(NDF)42.73、有機物(OM)90.43。
1.3 指標測定
1.3.1 飼糧營養成分 自正試期開始, 利用四分法每3 d 采集1 次飼糧樣品,混勻,65 ℃烘干,粉碎過1 mm 篩制成分析試樣,裝入自封袋保存,用于后續測定干物質(DM)、總能(GE)、粗蛋白質(CP)、有機物(OM)、中性洗滌纖維(NDF)、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
1.3.2 生長性能 在正試期開始第1 天 (28 日齡)和正試期第31、61 天對晨飼前試羊空腹稱重,分別記錄為始重(IBW)和30 d 重、末重(FBW)。試驗期間準確稱重投喂料與剩余料, 計算每個重復 (欄) 的干物質采食量 (DMI)、 平均凈增重(ANG)、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
1.3.3 血漿生化指標 在正試期第61 天晨飼空腹條件下每個重復隨機挑選4 只(保證每窩羔羊至少1 只) 羔羊頸靜脈采血,805×g 離心15 min,將離心后的血漿分裝至1.5 mL 離心管中,-20 ℃條件下保存待測。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BS-360S,Mindray) 測定血漿總蛋白 (TP)、 白蛋白(ALB)、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膽固醇(HDL-C)、低密度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肌酐(Cr)、尿素氮(UN)水平及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活性。 所用試劑盒購于深圳邁瑞科技有限公司。
1.4 數據處理與分析 采用SAS 9.4 統計軟件的ANOVA 程序對3 組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運用Duncan’s 法多重比較檢驗差異的顯著性,P<0.05 表示數據差異顯著。
2.1 羔羊生長性能 由表2 可見, 在整個試驗期,3 組羔羊干物質采食量、平均凈增重、平均日增重、補飼效率差異均不顯著(P>0.05),但處理1 組數值較好。

表2 補飼飼草纖維及益生菌對湖羊多胎羔羊生長性能的影響
2.2 羔羊血漿生化指標 由表3 可見,處理2 組UN 較對照組降低了21.10%, 差異顯著 (P<0.05),其余兩組差異不顯著(P>0.05);處理1 組和處理2 組TG 水平接近, 均較對照組降低了54.35%,差異極顯著(P<0.01)。 其余各組血漿生化 指 標 (TP、AST、ALT、ALB、TC、Cr、Glu、AST/ALT、HDL-C、LDL-C)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補飼飼草纖維及益生菌對湖羊多胎羔羊血漿生化指標的影響
3.1 補飼飼草纖維及益生菌對對湖羊多胎羔羊生長性能的影響 研究表明, 不同纖維水平對羔羊生長性能的影響存在差異(Maktabi,2016;Iraira,2013)。 王世琴等(2014)報道,高水平NDF(NDF 水平分別為17.01%、13.65%和11.32%)對哺乳羔羊生長性能和消化道發育效果更好。 本試驗中,3 組羔羊在兩個階段的生長性能雖然差異均不顯著,但深入分析發現,處理1 組和處理2 組DMI 均較對照組高,且處理1 組在第一階段較對照組平均日增重和補飼效率分別提高了12.00%和19.35%,隨著時間延長,在第二階段的提高幅度較第一階段分別降低了90.00%、27.78%。據此,本研究結果提示,羔羊盡早補飼纖維,可以獲得較好的生長性能(Overvest,2016;Yang,2014;Terre,2013;Castells,2012)。 Yang 等(2015)也有類似試驗結果,其發現補飼苜蓿草段(自由采食)能夠刺激斷奶前湖羊羔羊瘤胃發育,促進采食。這是由于飼糧中的中性洗滌纖維含量及其物理性質(如粒度和密度等),均會刺激瘤胃填充度和DMI(Fustini,2017)。本試驗中,利用苜蓿草粉替代30%的純精料基礎飼糧,苜蓿草粉所含的纖維尤其是NDF具有一定長度,能有效刺激瘤胃反芻,增強胃腸蠕動與排空, 促進瘤胃乳頭生長, 便于吸收更多養分。 在犢牛上有類似結果, 補飼飼草纖維可提高犢牛DMI(任春燕,2020;任春燕,2018)。 今后還可深入研究日糧纖維的最適種類來源、替代比例、飼喂方式等因素對羔羊的影響。
益生菌是一種安全環保的飼料添加劑, 在反芻動物體內、體外試驗均表明,其能促進飼糧在瘤胃內降解,加速飼糧有機物和粗纖維降解,提高纖維利用率(Dias,2017)。益生菌能夠與瘤胃微生物菌群產生作用,增加瘤胃VFA 含量,提供更多能源, 從而提高動物生長性能(Dias,2017;Poppy,2012)。 但益生菌加工程序不同,產品質量存在差異,目前添加量在生產應用中尚沒有統一標準,不同飼養模式以及不同的飼糧組成, 均會導致其在反芻動物上的使用效果不一致 (符運勤,2012;Kawas,2007)。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已有纖維飼料(處理1 組)添加益生菌(處理2 組)未表現出提高羔羊生長性能。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首先,添加益生菌的水平有限, 不足以對羔羊的生長發育產生實質性改變。 今后可嘗試加大益生菌的用量,觀察試驗效果。 何韻秋(2020)報道,飼喂育肥期湖羊4 個水平(0、1、2、3 g/kg,干物質基礎)復合益生菌顆粒化全混合日糧(PTMR),復合益生菌的添加量為1 ~2 g/kg 時可顯著提高生長期湖羊ADG,顯著提高DM 和CP 降解率,降低F/G,提高飼料轉化效率。而3 g/kg 卻效果不顯著,可能是益生菌添加量過高,反而造成羔羊體內代謝負擔,引起養分降解率降低。其次,本試驗所用試驗動物為同胞3 胎羔羊, 出生前在母體內吸收的營養相對較少,初生重較低,體質較弱,本試驗的益生菌添加水平難以實質性改善其生長性能。 祝煥強等(2022)報道,對單胎、雙胎羔羊補充益生菌(每千克顆粒料中含地衣芽孢桿菌9×109cfu、枯草芽孢桿菌6×109cfu、 酵母菌6×105cfu), 可提高采食量、日增重。 上述表明,要提高多胎羔羊(3 羔及以上)的生長性能,除保障其正常吮乳外,還需進行更多營養因素干預,例如開食料的精粗比、營養水平及營養性添加劑等。
3.2 補飼飼草纖維及益生菌對湖羊多胎羔羊血漿生化指標的影響 血液是動物體內各種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的關鍵運輸載體, 通過測定血液的各項指標能夠反映飼糧在體內的利用情況以及營養需要量, 在價值評定和營養調控動物的生長性能和健康狀況有重要作用。 血液TG、TC、高密度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膽固醇(LDL-C)是脂類在血液中存在和運輸的形式及衡量機體脂質代謝強弱的指標(胡毅等,2018)。 血液TG 含量的高低反映脂肪沉積能力的強弱,TG 含量下降, 表明脂肪分解增強或轉化為體脂的能力加強, 同時適量的TG 有助于維持內環境的穩態 (李海霞,2019;胡毅,20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處理1 組和處理2組TG 水平接近,均極顯著低于對照組。 結合生長性能表現,推測主要與這兩組飼糧含有纖維有關,因為飼草纖維能在動物體消化道內以增加小腸內容物黏度的方式阻礙膽固醇與膽汁結合或腸壁黏膜細胞的擴散,進而降低TG 水平,促進湖羊多胎羔羊血漿脂質代謝(Anderson 等,1984)。
血液蛋白指標是機體合成蛋白質的重要標志,其中血清總蛋白(TP)和白蛋白(ALB)濃度高,表明蛋白質代謝旺盛, 能有效促進動物生長和提高飼料轉化效率(王典,2012;陳文,2011)。 UN 可衡量動物機體蛋白質代謝水平和飼糧氨基酸平衡狀況,與動物機體氮沉積相關(伏春燕,2022;盧連強,2022)。 本試驗中,處理2 組血漿UN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提示益生菌能提高飼糧蛋白質利用率。其原因可能是,益生菌含有豐富的微生物,通過發酵能夠顯著提高飼糧中小肽、寡肽和游離氨基酸的含量(曾李等,2015),促進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定植;同時,羔羊生長發育需要大量蛋白質,益生菌可通過減少UN 的沉積而增加氮的保留, 從而有利于機體生長發育。 3 組羔羊其余血漿代謝指標(TP、AST、ALT、ALB、TC、Cr、Glu、AST/ALT、HDL -C、LDL-C)差異不顯著,表明補飼飼草纖維及益生菌對機體肝臟、心臟及免疫系統無不良影響。
本試驗結果表明, 對同胞3 胎羔羊補飼飼草纖維有利于血脂代謝, 在此基礎上添加益生菌對生長性能沒有提升效果, 但可提高血液蛋白質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