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強
摘 要:江蘇高考要求考生在物理和歷史兩門學科中必選一門,且與語數外學科一樣以原始分納入總分。因此,針對選歷史學科的學生加強歷史學科學習效率,特別是高三復習階段的復習質量尤為重要。于是,探究高中歷史高考復習策略,提高復習效果是每位高三歷史教師關注、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高考復習;有效策略
高三基本都是學科知識的復習,一邊夯實基礎,一邊提升能力與應試技能。因此,在高三歷史復習中要注意方法和實效。在復習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可從系統性復習、著重突破重點、總結歷史事件、多種資源利用、開展知識點分類歸納,以及要求學生精細閱讀歷史材料等六個方面展開。
一、采用系統性復習,建立歷史知識框架
在高中歷史的高考復習中,系統性復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好的復習方法是建立歷史知識框架,即學生應該從歷史的起點開始學習,然后逐步了解每個時代的重大事件、人物等,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框架。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更好地應對高考中的歷史題目。同時,學生還應該注重做題訓練,掌握歷史知識點的詳細內容,培養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這樣,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
成績[1]。
例如:在復習“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多采用分階段復習,以深入淺出、逐步升級的方式幫助學生系統性掌握歷史知識。首先,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多民族”——主要課程概括,春秋、戰國時期為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戰國七雄大地割據,戰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已。公元前221年,秦軍攻陷齊,秦始皇消滅六國,實行中央集權。秦國位于黃土高原一帶,地處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秦始皇在統一之后,通過鐵腕手段建立了多民族封建國家。其次,秦始皇對于統治的追求,在中央集權上有著明顯的表現。他消滅了六國,廢除地方政權,確立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在地方行政方面,他又任命丞相為全國的最高行政管理官,實行了統一行政管理,增強了行政機構的權威性。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認為,建筑物的形象會影響國家形象,因此進行了風格統一的營建,修筑“長城”、宮闕等建筑。這些建筑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標志性建筑,留下了深遠的文化影響。秦始皇統一之后,深刻地認識到文字在文化統一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規定了小篆為標準文字,奠定了中國文字的基礎;頒布并實施《秦律》,修建了一系列法制標志性的設施,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最后,在課堂上利用幻燈片呈現一張地圖,要求學生根據坐標定位,分組互動討論各民族的獨特風俗、語言,從而帶領學生更加深入了解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
建立。
二、著重突破重點,保證重點知識深入掌握
在高中歷史的高考復習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著重突破重點,保證重點知識深入掌握。為此,我們需要針對歷史各個時期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深入解析,幫助學生認識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影響,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與分析。此外,我們還應借助各種教育資源,為學生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歷史知識普及和深入探究,比如課件、教具、案例、課外閱讀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只有堅持著重突破重點和保證重點知識深入掌握,才能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應試能力和素養水平[2]。
例如:在復習“辛亥革命”相關知識點的時候,“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對于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高中歷史的復習中,重點突破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辛亥革命的發生背景、原因是學生理解這一事件的基礎,也是考試中考查的重點。教師可在復習時,介紹中國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包括封建專制、國家勢力衰退、西方列強的侵略等因素,引出辛亥革命的爆發原因:推翻清朝封建專制,建立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民主共和國。其次,辛亥革命中,孫中山是最重要的領袖之一,其思想和組織都對革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高中歷史復習中,教師可以著重介紹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以及他組織革命黨、光復會、同盟會等組織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性。此外,還可以介紹黃興等知名領袖,以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此外,在辛亥革命中,有許多重要事件和戰爭,如辛亥革命爆發、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武昌起義爆發等。此外,還有瑞士公約、吳淞海戰、辛亥革命戰爭等決定性的戰役。教師可以通過這些事件和戰爭的介紹,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辛亥革命的歷程,思考其對中國革命產生的深遠影響。最后,教師可以介紹辛亥革命對于中國歷史的意義和影響。此外,辛亥革命也推進了中國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民族覺醒等方面的進步。通過對辛亥革命的事件背景、領袖及組織、主要事件與戰爭、歷史意義和影響的深入探討,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近代史,提高高中歷史的學習效果。
三、總結歷史事件,分析和比較歷史人物
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總結,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大趨勢和演變規律,培養學生較好的歷史思維能力。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建立時間軸,按照歷史年代將事件進行排序比較,以此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對于歷史人物的比較和分析,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行為、政治思想以及對社會歷史的影響等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歷史人物分析能力。此外,根據歷史不同時期的特點,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講解,如課堂講解、案例分析等,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認知。只有通過教師的刻苦努力,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全面優質的教育環境。
例如:在復習“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首先,學生需要了解涉及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包括歐洲列強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殖民擴張和殖民統治、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中的重要事件等,這些歷史事件為學生提供了有關世界殖民制度和亞非拉民族的歷史背景,以及各國民族解放的經驗和教訓。其次,教師需要對歷史人物進行比較和分析,例如:孫中山、阿卜杜勒-哈米德·本·巴西爾、納賽爾、曼德拉等人都是重要的歷史人物,通過對其思想、行動和影響的比較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人物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學生還需要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異同。在學習《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這一課時,比較分析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重要性。
四、多種資源利用,拓寬學生歷史視野
通過多種資源的應用,日積月累地積累歷史知識,展現歷史學科的多樣性和廣度,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入的歷史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同樣,多種資源的應用也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帶動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發展,促進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學科競爭力的提升。
例如:在復習“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國際秩序”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首先,在進行高考歷史知識點的復習中,學生或許只能通過書本來了解相關內容,但是有了多元資源的引入后,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且更深度地了解課程所講述的故事。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國際秩序》這一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觀看紀錄片、音頻資料、報紙雜志、圖片等多個渠道了解一戰期間發生的重要事件、關鍵人物以及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等,讓學生在具體史實上能夠有一個扎實的學習構架。其次,多元資源的引入也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通過圍繞各種各樣的資源,將理論內在與現實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復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在課上,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視頻資源讓學生如身處當時的戰爭環境,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不可預測,同時將理論知識貼切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可通過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權利的游戲》中與本節內容有聯系的情節,學生可以清楚了解國際關系在“和平協定”簽署后發生的連鎖反應,更好地理解課本中所講述的普遍性內容。最后,多元資源的利用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尋找、評估及選擇資料,并分析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這樣的綜合能力培養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而自主獨立的學習方式既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更能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在以后的歷史課堂中查找、分析并使用不同的資源,輕松理解歷史。綜上所述,高中歷史的高考復習需要利用多元化資源,拓寬學生視野,豐富教學內容,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的認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歷史知識。
五、開展知識點分類歸納,便于學生記憶和復述
知識點分類歸納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的演進進程,還能幫助學生在復習中有計劃、有重點地復述知識點。同時,通過此種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同時讓學生了解到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為學生掌握整個知識體系奠定基礎[3]。
例如:在復習“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高中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記憶和復述的學科,教師可在復習期間利用分類歸納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采用如下分類方式展開講解。
1.政治制度類知識點:兩宋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參政議政制度”“州縣制度”“縣官地方政權制度”“科舉制度”“三館秘閣”等。這些制度是整個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生從制度特點及其影響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建立起系統的認知圖譜。
2.軍事制度類知識點:兩宋軍事制度主要包括“供給制度”“征兵制度”“禁軍制度”“地方防衛制度”等。這些制度在兩宋時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將制度和歷史事件聯系起來,教師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制度在實踐中的作用。
3.歷史事件類知識點:兩宋時期歷史事件十分豐富,其中包括“靖康之恥”“南宋滅亡”“金兀術之亂”“岳飛抗金”等。教師可以利用這些事件,通過事件的記憶和理解,幫助學生掌握兩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狀況。
4.文化背景類知識點:在兩宋時期,文化因素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宋元學派”“草書”“楹聯”等都是兩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學派”“書法”等方面進行比較,加深學生對文化發展的認識。
六、指導學生精細閱讀歷史材料,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通過高效的閱讀訓練,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點,對史實進行準確的理解和判斷。同時,加強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學生以及標準化考試來說,都非常重要。通過注重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準確地回答歷史考試中的問題[4]。
例如:在復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歷史材料或文章,引導學生精讀文本,讓學生對文本內容做出理性思考,選取相關文章:《中國高速鐵路:可持續發展的追求》《中國數字經濟增速超過6%》等,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在經濟、科技、運輸等方面所取得的較大進展,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所學的了解和理解。其次,教師可以提供研討、討論、辯論等方式,讓學生自己思考、質疑或交流其中的觀點,并總結規律剖析發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突破,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全國人民認真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實踐。這一歷史事件的背后,是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方面的巨大變革。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來探究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經濟上,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是一個計劃經濟國家,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而改革開放的實施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方面,中國開放了市場和引進外資,擴大了國際貿易,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改革開放推行了農村改革,農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廣大農民也因此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現在的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世界上多個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后,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閱讀策略。教師可以采用問答法、總結法等方式讓學生整理閱讀材料,同時提高學生對專業詞匯的掌握,以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的培養。應該把閱讀作為一種能力和愛好,從而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此,在復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發掘歷史材料的內涵,促進學生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歷史知識水平。
結束語
高考歷史復習僅是歷史知識的記憶是不夠的,需要知識的靈活運用。這不僅是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大幅提升,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考試的考點、難點和重點。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實施有效的復習策略才能切實提升復習效果。制定高中歷史的高考復習策略需要從系統性復習、著重突出重點、總結歷史事件、多種資源利用、知識點分類歸納、精細閱讀歷史材料等方面入手,從而幫助學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1]薛凱.文明史在歷史高考復習中的應用[J].高考,2022,423(1):15-17.
[2]廖春紅.以核心素養開展歷史高考復習[J].高考,2021,411(25):59-60.
[3]張建文.家國情懷在歷史高考復習中的貫穿[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3):77-78.
[4]李定軍.以核心素養引領歷史高考復習[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0(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