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霞,張春宇,蔡燕燕,鄭 芳,楊 飛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 新生兒科,浙江 杭州 310016)
母乳是嬰幼兒生長發育的理想食物,含有大量蛋白質、免疫蛋白,營養配比合理,對于提高嬰兒免疫力、促進營養吸收非常重要[1]。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嬰兒出生后6個月宜堅持母乳喂養,6個月后也建議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2]。但調查研究數據顯示,世界各國、各地區母乳喂養率均有較大差異;我國地域差異、文化習慣差異也導致不同地區母乳喂養率有較大差別[3-4]。分析當地母乳喂養情況,以及其影響因素,可為提高母乳喂養率提供理論依據。本研究調查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出生的新生兒母乳喂養情況,分析其可能的影響因素,并探討母乳喂養及其他喂養方式對新生兒遠期智能發育的影響,旨在為母乳喂養的宣教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9年2月—2021年6月在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分娩的產婦及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足月兒;出生時Apgar評分[5]≥8分;產后0~12個月均居住在杭州地區,于本院進行體格發育檢查;產婦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經檢查,嬰幼兒合并先天性疾病者;產婦存在認知功能疾病及精神性疾病。
1.2 資料調查及收集
1.2.1 喂養方式調查 調查人員在征求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電話及入戶隨訪,對產后喂養方式進行調查。喂養方式:純母乳喂養,嬰兒只接受母乳,不攝入其他食物或飲料,但接受含有礦物質、維生素的液體;混合喂養,產婦母乳不足,需補充牛奶、奶粉等代乳食物;人工喂養,完全以母乳以外的乳制品或食物進行喂食。
1.2.2 一般資料調查 采用一般調查表對產婦及嬰兒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具體包括產婦年齡、文化程度、合并癥(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孕前BMI、孕后BMI、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母乳分泌量、產前教育。母乳分泌量根據嬰兒哺乳判斷,分為量足、量少,量足為每天哺乳>6次甚至需要吸乳器吸凈,量少為每天哺乳≤6次,需補充配方奶。
1.2.3 嬰兒智能發育情況 收集嬰兒6月齡、12月齡時的體檢數據進行評估。①體格發育:測定嬰兒6、12個月時體重、身長、頭圍,以出生數據為基線,計算6、12月齡時體重增長值、身長增長值及頭圍增長值。②智力評價:采用Gesell智力發育量表[6]進行智力評估,該量表包括大運動、適應性、精細動作、人-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每個能區以發育商表示,發育商≥86分為正常。

2.1 入組受試者母乳喂養情況 共322例產婦及嬰兒獲取詳細社會學資料及體格資料,其中純母乳喂養者142例,混合喂養者148例,人工喂養者32例。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產婦文化程度、產次、母乳分泌量、分娩方式、產前健康教育是純母乳喂養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影響純母乳喂養的單因素分析(n)
2.2 純母乳喂養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分娩方式、產后母乳分泌量是新生兒期純母乳喂養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產前教育是新生兒純母乳喂養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2。

表2 純母乳喂養方式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2.3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體格發育的影響 純母乳喂養組6個月時的體質量增長值、身長增長值,均高于混合喂養組及人工喂養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12月齡時的體格指標增長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體格發育的影響
2.4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智力發育的影響 各組各時間點的適應性、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個人-社交等智力發育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喂養方式對嬰兒智力發育的影響分)
嬰兒的生長發育與營養攝入狀態有關,而喂養方式是影響營養狀態的重要因素。母乳營養素均衡全面,可滿足6月齡嬰兒的生長發育需求,也可實現對嬰兒進食次數進行控制[7]。本研究以6個月作為時間截點,分析0~6月齡嬰兒母乳喂養情況,結果顯示,6個月純母乳喂養率為44.10%,低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提出的0~6月齡嬰兒母乳喂養率達到50%的目標[8]。近期國內開展的一項針對中國九市喂養方式調查研究顯示,1~6月齡純母乳喂養率約為48.6%[9];針對福州市嬰兒的調查研究顯示,0~6月齡嬰兒純母乳喂養率為44.0%[10];四川省農村地區母乳喂養率約為35.94%[11];同樣顯示,各地區母乳喂養率仍有待提高。目前認為,多種因素可影響母乳喂養情況,這些因素可能是導致不同地區母乳喂養率存在較大差異的原因,分析當地母乳喂養影響因素可為臨床宣教提供一定參考[12]。
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泌乳量、生產方式、產前健康教育是影響純母乳喂養的獨立因素。產后泌乳量是影響純母乳喂養的直接因素,泌乳量不足時多需進行乳制品的補充以增強嬰幼兒營養。生產方式為剖宮產是影響母乳喂養的危險因素,剖宮產手術過程本身是一種應激源,可對產婦生理及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導致泌乳素分泌異常,初乳分泌延遲,泌乳期泌乳量減少,影響產后4個月母乳喂養率[13]。針對性的產前健康教育可幫助產婦認識到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同時采用針對性方法保證母乳喂養的可能性,提高母乳喂養率[14]。基于上述影響因素,在臨床中要提高母乳喂養率需從提高產婦健康意識、改善產婦產后護理等方面進行干預,對于存在剖宮產等影響泌乳因素的產婦,宜在產后進行疼痛管理及針對性護理,減輕疼痛、焦慮等應激導致的泌乳量減少;對于其他因素影響的泌乳量不足問題,宜加強這部分產婦的母乳喂養知識,通過指導飲食、乳房按摩等方式促進泌乳,提高母乳喂養率。
母乳喂養及人工喂養營養成分有一定差異,因此其可能也會對嬰兒智能發育產生一定影響。本研究對不同喂養方式下嬰兒體格發育、智力發育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純母乳喂養嬰兒僅在6月齡時的體重增長值、身長增長值、12月齡時體重增長值高于其他兩種喂養方式嬰兒,但其他指標未見明顯差異,提示0~6月齡母乳喂養可能對于早期嬰兒生長發育有一定促進效應。本研究中,遠期嬰兒體格發育無明顯差異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本研究對喂養方式的調查時間較短。6~12月齡的喂養方式也可影響遠期嬰兒的體格發育,在此階段進行合理的喂養補充也是保障充分生長發育的要素。當前母乳喂養對嬰兒智力發育的影響有一定爭議:葉奧星等[15]開展的一項針對嬰幼兒發育行為與母乳喂養的隊列研究發現,與從未進行母乳喂養的嬰兒相比,堅持母乳喂養1~3個月的嬰幼兒6個月時精細運動能區發育低下率較低,18月齡時溝通能區發育率較低;但也有研究證實母乳喂養與其他喂養方式對智力發育的影響相當[16]。本研究不同喂養方式下嬰兒近期及遠期智力發育無明顯變化,與后者研究結果類似。
綜上,杭州市部分新生兒0~6月的純母乳喂養率較低,多種因素可影響產婦純母乳喂養意愿;純母乳喂養對嬰兒早期體格發育有一定影響,但對遠期體格發育及智力發育均未見明顯影響。本研究局限性在于樣本量較少,且嬰幼兒體能發育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未來仍有待開展橫斷面研究,在校正其他因素的基礎上分析喂養方式對智能發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