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尚文
楊靖宇將軍是教科書上經常出現的人物,也是中國抗日戰爭歷史上著名的英雄,至今我仍然記得小時候在教科書上讀到他孤身一人在冰天雪地里與日軍周旋,壯烈犧牲之后,就連親手打死他的日軍指揮官也被他不屈的精神所折服。楊靖宇將軍從1932年開始,就從河南奔赴東北,領導當地抗聯的工作,一直堅持到他遇害的1940年。
電影《楊靖宇》選在2019年9月18日這天上映,也正是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日軍悍然入侵我國東北地區,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日戰爭正式開始。電影《楊靖宇》正是為了讓年青一代的觀眾能夠始終牢記英雄前輩的斗志和精神,在和平年代,也能保持著同樣的意志,傳承屬于我們中國人的英雄精神。
影片《楊靖宇》著重表現的正是1940年楊將軍內憂外困,卻仍然堅持抗戰,以一己之力,在白雪皚皚的白山黑水之間,牽制了日本關東軍三十萬兵力,盡管最終被叛徒出賣,也為中原地區的抗戰爭取了時間,更重要的是打出了中國軍人的精氣神。還記得小時候老師在講到楊靖宇的英雄故事時,都會特別強調日本人在解剖他尸體時,從他的胃里只能看到一些還沒能消化的樹皮草根,當年就已經深刻地感受到那種切身的痛感,以及楊靖宇將軍代表了中國人的不屈意志和中華的脊梁。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用了不少筆墨去表現楊靖宇孤身一人在茫茫白雪中奔跑、周旋。黑壓壓一片的日本軍人像蝗蟲一樣吞噬著白色的雪原,這里導演用寫意的手法幻化出一頭威猛的東北虎,俾睨眾生,在楊靖宇縱身跳下雪崖時,那頭東北虎回首一望,嚇退了尾隨而上的眾多日本士兵。電影的寫意感,英雄的意志,通過這個小小的鏡頭,立刻就表現了出來。影片巧妙運用了虎的特技效果,在表現楊靖宇躲避日軍追殺時,通過虎與楊靖宇的疊印轉化,表現楊靖宇不屈服、不退縮的精神品質,奔跑的猛虎襯托了楊靖宇在密林深山中與敵人周旋五晝夜的奇跡,以虎塑造了楊靖宇的英雄氣度。同時影片用狼的形象來表現日軍,使觀眾自然聯想其侵略中國的野心,兇殘迫害東北人民的暴行。虎與狼形成鮮明對比,凸顯東北抗聯之“勇”、日軍之“惡”。另一方面,在蕭索肅殺的雪原上獨自奔忙的楊靖宇,即便面臨著種種困難,在缺衣少食的生死關頭,依然不屈不撓的形象,也通過電影鏡頭的呈現,讓觀眾為之潸然淚下,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英雄的楊靖宇不僅僅表現在宏大的戰爭敘事中,更表現在一個個鮮活的生活細節里。在東北戰局陷入困頓之際,楊靖宇將鞋子作為臨別禮物送給即將撤離的一軍副政委。一雙鞋子既表現了楊靖宇對戰友情誼的珍重,又象征抗聯的精神不斷傳遞。在物資極度匱乏之際,抗聯將士把最后一碗粥、最后一支消炎藥都給了象征“抗聯希望”的小女孩。特別是楊靖宇孤身一人在逃離日軍追趕時受傷的腳的特寫,帶給觀眾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鮮紅的血跡與純白的積雪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損壞的鞋子與刺骨的寒冷形成直接的感官刺激,在細節上賦予觀眾強烈的“通感”和“移感”效果,使得“顏色成為聲音”“眼睛成為耳朵”。可以說,影片就是將一個個具有藝術內涵的細節意象連接成篇,避免了英雄形象的臉譜化與概念化,使觀眾對楊靖宇不畏艱難、一心為國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英雄的形象有了更飽滿、更立體的認識。
很巧的事,電影《楊靖宇》的導演呂小龍是一位來自中國香港的武打明星與導演,他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也是于1989年在內地上映,并且引起熱烈反響的《長城大決戰》。在那部影片中,他飾演的武術家華志強在長城上與日本浪人決斗,寧死不屈也要打出中國人的志氣。時隔30年,雖然他已經不再拘泥于武打動作的親身演出,但是在《楊靖宇》這部電影里,卻用寫意的手法,拍出了中國人的鐵血軍魂及楊靖宇將軍的不屈意志。用最燃最提氣的方式,激發了當代中國觀眾的愛國熱情。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戰爭的創傷雖已遠去,國家雖已富強,但這并不意味著和平時代不再需要英雄。不忘前路、緬懷英烈,繼承遺志、傳承精神是電影創作的首要責任,也是影片《楊靖宇》傳承與表達的時代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