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霞
文言文是指由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是相對新文化運動之后的白話文來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它的特征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多次的語文課程改革不僅沒有降低文言文的數量反而提高了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重,旨在讓學生從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感受中國語言的獨特魅力,強化對母語的熱愛。
由于文言文語言凝練、情感委婉含蓄、句式較白話文略有不同,造成學生學習文言文文意有困惑、感悟文言文哲理有難度。其實,學好文言文并不難。勤于學習、掌握正確方法、注重搜集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
一、依托教材,激發學習興趣
統編版小學語文12冊教材中,出現的文言文篇目數量較多、種類豐富。有選自中國傳統啟蒙教材的《三字經》、反映上古社會生活的《山海經》、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更有語言犀利、耐人尋味的《韓非子》中的篇目……文言文在小學一年級下冊開始出現,之后的每冊教材中都引入了一定量的文言文本,可見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統編版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國學底蘊,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品行,為培養“有責任、有使命、有擔當的青少年”這一目標指明方向。品讀古人對文章獨具匠心的煉字妙處時,就是培養學生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過程。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不是干癟的,而是富有立體感的;文言文中的景色不是單調乏味的,而是豐富且有靈魂的。學習文言文能涵養學生心靈、提升個人氣質,為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促進其他科目的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二、有效閱讀,培養文言文語感
學好文言文要求學生掌握大量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生在課下應該主動閱讀不同種類的書籍,從整本書出發感知詞語、句子、文段的意蘊,宏觀上培養自己對文字的感知力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所謂“見多識廣”就是這個道理,知識面打開了,理解力自然隨之提高,學習文言文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廣泛閱讀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基礎,讀準文言文的字音、讀出正確的節奏則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重要方法。由于文言文語言與當時年代特點緊密聯系,在字的讀音上存在很多不同,這就出現了很多異讀字(通假字、古音異讀字),學生在學習文本前可以結合注釋、借助古漢語詞典進行文段朗讀的預習,這對理解文本內容、讀準文本節奏有很大幫助。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中“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中“惠”就是通假字,同“慧”,聰明的意思;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孰為汝多知乎”中“知”同“智”,智慧的意思。教材中的這兩處知識就可以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本。對于較難讀、難理解的句子,文本的注釋中會出現句子的現代漢語意思,學生大可結合注釋、充分利用好古漢語詞典以及自己平常的閱讀經驗讀通順句子。
三、立足課本,夯實文言文基礎
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過程,在整體誦讀文本的基礎上,對語言進行理解、品讀就是學習的第二個過程。如何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呢?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五年級上冊的《古人談讀書》中,第一篇節選了《論語》中的關于讀書態度、方法的句子,《論語》寫于春秋戰國的時期,知識分子大都對社會現狀不滿,紛紛思考治世救民的方法,涌現了眾多的學說流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就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編撰成了語錄體散文《論語》,高度體現孔子的政治、道德、文學、教育思想。在學習文章內容前,如果能準確把握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就能為準確理解文本蘊含的道理奠定堅實基礎。理解文言文意要求“信、達、雅”,在理解句意上務必準確,保證“字不離句”原則。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官職名)不必翻譯,如《精衛填海》中“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其中“女娃”是名字;《鐵杵成針》中,“磨針溪,在象耳山下”其中“象耳山”是地點名詞,翻譯時不必翻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往往是雙音節詞,可采取擴詞法準確學習句意。由于古人說話的語序和現代人有很大不同,所以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正是這些特殊句式的存在造成學生理解文言文意有一定的難度。《精衛填海》中“女娃游于東海”的正確語序應當是“女娃于東海游”,將正確語序弄明白之后,學生理解文意會更加容易。
文言文的翻譯不僅要通順流暢,更要文辭優美,盡可能與文章描繪的景色特點在意境上相符;與敘述事件的順序、內容高度一致;描寫的人物特點準確生動。只有文字的準確、情感的共鳴才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經久不衰與承載的民族精神。
四、反復誦讀,感悟文化價值
通曉文本意思之后,經過大聲朗讀、默讀、聽錄音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體驗之后,再次回歸到文本之中感悟文本背后的道理就是文言文的精神價值。一年級下冊《三字經》的節選部分就是對兒童入學的思想啟蒙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雕琢自己;日積月累中引入大量古代文學家、教育家的思想,如諸葛亮在《誡外生書》中告誡自己的外甥要“志當存高遠”,引入教材中目的是教育學生從小要立長志,有高遠的志向,指引學生為了心中的抱負不斷學習、總結;“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個人面對國家安危的高尚選擇;《兩小兒辯日》中兩個孩子都能對觀察到的問題給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舉出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加以說明,學生學習文本時能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從中感受到善于觀察、認真思考對學習的積極影響,也能從孔子的“不能決也”中學習做人做事要實事求是的道理。對于文本中的關鍵句要重點、反復、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水平,學習文言文時自然能聯系生活實際并以文本中的道理指導、評價自身生活,這就是文言文在現代生活中的教育意義,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和繼承的表現。
五、善于積累,遷移運用方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養成好積累的學習習慣尤其重要。學習中,可讓學生將有積極意義的名言警句、優美句子、自己有感觸的句子摘抄下來背誦,積累更多的文言知識。
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已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日常閱讀中就可以運用學到的方法閱讀淺易文言文,達到觸類旁通、遷移知識的效果。遇到陌生的文言文時可以借助古漢語詞典、積累的文言知識閱讀淺易文言文。學生學校圖書館中借來的書中有一篇文言文《關尹子教射》,其中“弗知矣”“弗”就是“不”的意思,通過聯系上下文、運用積累的知識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為“不知道”。“弗”分別出自《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應也”,《學弈》中“為是其智弗若與”。善于積累,學生運用課堂學到的學習方法閱讀淺易文言文時就更加輕松。
知識是完整的體系,是一脈相承、融會貫通的。學生學習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語言、意蘊時,文言文的簡約、優美、典雅也影響著現代漢語。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園地的詞句段運用就是利用文言文學到的知識學習六個成語。“走馬觀花”中“走”在文言文中是“跑”,但是“走馬”理解為“跑馬”有些不恰當,要結合具體語境確定成語意思,即“騎在奔跑的馬上”。日常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文言文練筆,將自己身邊發生的有深刻意義的事情以文言文的語言形式記錄下來,進而感受漢字的美。
文言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是學生觸摸具有中國溫度的文化的有效途徑,實現了與古人跨越千年時間流轉的近距離接觸,更是傳承中國文化的迫切需要。我們要堅持以文言文的學習,來陶冶中國人的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培養具有文化自信的未來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