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婉玉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促進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戰略,其實施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地方媒體是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傳播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天眼新聞”是由貴州日報社、《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傾力打造的移動客戶端,是報道貴州省各縣市鄉村振興的主陣地。2020年7月,“天眼新聞”更是構建了貴州首家覆蓋全省96個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編輯部,通過資源整合與共享,由點及面地在地方移動資訊市場快速形成了規模效應。通過觀察《貴州日報》新聞客戶端“天眼新聞”對貴州省各縣市鄉村振興的相關融媒體報道,發現其在報道內容上有一定的側重,報道的類型較之以往的時政報道也更加多樣化,但仍存在宣傳式報道、融媒體報道形式流于表面等問題。本文選取該客戶端內近一年來關于鄉村振興的融媒體報道為研究觀察樣本,對該客戶端內鄉村振興融媒體報道進行分析。
“天眼新聞”作為貴州地方級新型主流媒體客戶端,上承全國性的央級媒體,下集貴州各地縣級融媒體,由其制作或發布的關于貴州省的鄉村振興報道更具針對性、深入性和多樣性。總體來看,客戶端內對于鄉村振興融媒體報道的作品體現了地方主流媒體在思維和技術等各方面的融合創新。
探究政策發展成果,重視專題深度報道。在“天眼新聞”客戶端內,以“鄉村振興”為關鍵詞進行融媒體報道搜索,能夠明顯地觀察到專題類圖文的系列深度報道占了較大比例,既有專題系列對貴州各縣市的鄉鎮風采進行展示,如“高質量發展蹲點采訪”系列報道,圖文并茂偶輔以短視頻的形式展示了貴州各鄉鎮的實際發展狀況及發展規劃,也有聚焦于某一個縣市深入展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生的變化,如《獨山鄉村振興這一年》欄目,用翔實的文字和圖片,全方位展示了獨山這一小縣的點滴變化,將獨山縣的變化發展與新國發2號文件及東西部協作發展相聯系,深入淺出地說明獨山的鄉村振興的動力來源及政策支持。在運用圖文進行深度報道的同時,“天眼新聞”也充分利用豐富的采訪資源,將其形成短視頻,不僅僅投放于客戶端內,也聯合各縣級融媒體的抖音號、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多渠道、全矩陣的報道。
聚焦微小人物,生動講述鄉村故事。鄉村是人、社會與自然所形成的地域綜合體,鄉村不僅僅只有農業科技、糧食豐收和政策下鄉,更有農民生活、鄉村故事、鄉土文化,都可作為優質的報道素材。在新媒體時代,以融媒體報道的形式生動地進行涉農報道,能夠讓更多人直觀地看到農村發展的新趨勢、農民生活的新面貌和鄉土文化的新傳承。例如,在“逆流回鄉的年輕人”系列融媒體報道中,“天眼新聞”將鏡頭聚焦于一批批曾經從貴州鄉村中走出去工作、學習、生活現在又回到家鄉創業的年輕人,他們生于斯、長于斯而回報于斯,為自己的家鄉發展帶來新理念和新技術,為鄉村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更多的希望與動能。新聞報道選材從微小的個人生命軌跡出發,展示青年個體與國家宏觀政策相交融的過程。一方面既是對已回鄉青年創業的肯定與支持,另一方面真摯且樸實的報道也吸引著更多在外的游子,是對青年創新創業回報鄉村、振興鄉村的有力鼓勵和引導,有利于輿論引導及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向,帶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施行。
除此以外,“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十二時辰”這一視頻報道更是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題,用小故事呈現大圖景,創意性地以中國古代十二時辰為時間軸,展現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易地扶貧搬遷小區聚福新苑居民的一天。在宏大的扶貧搬遷政策中,聚焦于政策下微小平凡人所受到的影響,深入百姓生活的報道讓受眾更有親近感,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鄉村振興為鄉村發展帶來的機遇與變革。
多樣化新聞產品,對領域展示鄉村振興。“天眼新聞”客戶端內有許多關于黔鄉美食的短視頻報道,如講述黎平縣的腌魚制作,揭秘雷山一顆銀球茶的前世今生,體驗沙壩河鄉的葡萄采摘等。民以食為天,“天眼新聞”在對這些地處邊遠地區的不知名小鄉村進行涉農報道之時,巧妙地選擇了以美食為切入點,先通過美食來吸引大眾的目光,再由美食引出鄉村發展的故事,生動地呈現了鮮活具象的鄉村圖景,一方面讓大眾透過這個“窗口”看到了鄉村發展的新變化,另一方面以美食為切口,能進一步帶動鄉村產業的振興。此外,在“黔行記”系列融媒報道中,記者采取了行進式的采訪,運用圖文、視頻等形式,透過《黔行記·老區新顏》和《黔行記·沿邊新貌》兩個欄目,向受眾講述邊區、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精彩故事。受眾既可以通過短視頻和圖片直接明了地看到貴州沿邊地區和革命老區的山清水秀,也可以通過客戶端內的電子版的《貴州日報》細致閱讀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老區和沿邊地區的新風貌、新變化和新成就。
此外,“天眼新聞”客戶端還推出了音頻欄目《天眼影像故事》,在《活力無限——省農科院園藝所培育多肉植物助力鄉村振興》這篇報道中,受眾可以選擇閱讀圖文,也可以選擇播客式的音頻暢聽記者講述主人公楊瀾與多肉培育的故事。云周刊的報道形式也是“天眼新聞”客戶端吸引受眾進一步深度閱讀的一大特色,《云周刊第99期|“沉睡”資源“生金”記》是針對鄉村振興這一報道主題的專門合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聯合各縣級融媒體,集中對鄉村閑置資源再轉換成果進行采訪報道,并制作海報形成云周刊。受眾既可以在客戶端內打開云周刊翻閱,也可以通過點擊海報跳轉至各縣級融媒體的微信公眾號內閱讀。
隨著全國各地逐步完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地方媒體逐漸成為了創新融合發展的主力軍。在媒體融合的下半場,新聞產品在表達和呈現方面也已不僅僅只是圖片與文字的簡單相加,而是走向了內容和智能技術的相融,在內容的可視化呈現、產品的形態創新等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但通過分析近一年“貴州天眼”新聞客戶端內發布的有關鄉村振興的相關報道,不難發現省、縣級融媒體在融媒體報道中還存在可提升的空間。
報道內容宣傳化,效果差強人意。鄉村振興是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迄今已有5年多時間,在對“天眼新聞”客戶端內近一年來涉及鄉村振興的融媒體報道進行觀察后可明顯發現其如今的報道主要集中于展現鄉村發展的優秀成果和鄉村風采,多是以外部視角宣傳式地報道鄉村發展,一味地追求“大而美”的正面宣傳,缺乏深入的問題挖掘,一方面難以為各鄉村發展提出建設性建議,弱化了媒體輿論監督的職能,另一方面單一的正向宣傳易引起受眾的質疑,致使傳播效果受到影響。同時,由于“天眼新聞”與全省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都有著合作關系,客戶端內針對各縣市鄉村振興的報道密度較大,報道內容相似,受眾容易產生閱讀疲勞,一些報道的互動量和熱度也都較差。
報道形式后繼乏力,忽視農村受眾。“天眼新聞”客戶端內近來有關鄉村振興的融媒體報道大都是沿用以往既有的專欄系列報道,以圖文為主,偶爾出現的短視頻中所呈現的信息不夠直觀明了。即便是有H5動畫、云周刊等類型的報道,但實質上也僅是呈現形式上的變化,內容部分還是簡單的圖文相加,對于鄉村振興政策的解讀更是長篇累牘,并非是根據內容的特點、特色及相應的傳播渠道進行的深度挖掘制作。隨著我國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互聯網中農村網民的群體比例逐步擴大,對此,涉農報道也要面向身處城市的大眾,要吸引不在鄉村的人以最快、最直觀的方式了解到廣袤鄉村的發展。此外,要謹記農村居民才是涉農報道的重要受眾群體,要考慮這一群體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其知識和理解水平不及城鎮居民。在新媒體時代,各客戶端內的涉農報道不能僅僅是在呈現形式上“炫技”,更應該關注如何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報道的內容,讓農民愛看、愛讀,政策信息看得懂、用得上。
報道視角單一化,信息來源不完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參與者是農民,農民最關心的社會議題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他們理應在這個報道議題中擁有話語權并進行互動。但長久以來,生活在田間地頭的鄉村居民在這個議題的討論中缺乏能夠主動發聲的平臺,一線的反饋未能獲得大眾的關注。雖然“天眼新聞”客戶端內有報道一些青年返鄉創業致力于鄉村振興的故事,但多是經過單方面篩選的成功案例,更多的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要素失去了發聲的機會。我國是農業大國,鄉村振興戰略也是我國的一項長期且重要的發展戰略,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但實際的效果好不好、作用大不大,只有身處鄉村的農民群眾才切切實實的知曉。地方主流媒體應做好傳聲筒,承擔起推進鄉村振興大業中媒體生力軍的責任和擔當,將廣大農民的聲音向外真實傳遞,使新聞報道的信息來源更加真實和完整。
以多元報道為平衡,牢牢把握輿論引導主動權。從縱向傳播格局上看,省級地方主流媒體比中央級媒體的新聞報道更具有針對性,比縣級融媒體的報道更具關注度,應利用好自有客戶端的優勢,從上而下地進行相關公共議題的輿論引導,真實客觀地對鄉村的喜人變化進行宣傳推送,對鄉村振興的報道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導向。但與此同時,主流媒體需要適當報道鄉村振興中出現的負面問題,這也有益于“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的建設。當負面的事件發生后,應充分利用權威信源和多方信息優勢,第一時間對事件追根溯源,督促形成解決方案,主動設置議程對輿論進行理性引導。
以鄉村為重心,賦予農民鄉土文化話語權。長久以來,農民作為被忽視的傳播主體話語權較弱,不僅僅是農民個人,連帶著傳統的鄉村文化也缺乏關注度,但農耕文明和鄉土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沃土,文化振興更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新媒體時代的涉農報道應借助智能媒體技術賦予鄉土文化新的活力,讓農民的聲音能夠被放大、被聽見,讓鄉土文化能夠被關注、被傳播,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例如央視頻就通過網絡海選、嘉賓助力、網民全程互動等多種創新形態,持續發掘培育“鄉村網紅”,打造體驗式尋寶節目《村里有個寶》,優選出福建武夷山、河北木蘭圍場等7個直播地,以發掘打造“鄉村網紅”為切入點,通過“一個人、一條街、一座城”的變化,帶領觀眾領略鄉村圖景、鄉風文明建設,多層次展現各地鄉村振興建設碩果。對此,省級媒體也可以進一步向中央級媒體學習優秀的報道創意。
以受眾為中心,精心策劃,量體裁衣。“天眼新聞”作為省級新聞客戶端,相比于央級媒體客戶端來說,受眾更為固定,自由度更大,更能打造出適合本地受眾的融媒體報道。一方面,“天眼新聞”對接了90多個縣級融媒體,稿件多且雜,想要面面俱到、條條呈現,不僅對于編輯和創作團隊來說壓力劇增,對于受眾來說也難以兼顧,一一閱讀,這就需要省級媒體中心對各地呈上來的稿件悉心挑選、精心策劃,同時考慮到城鎮受眾和鄉村受眾,將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以相聯系、有邏輯、有新意的最恰當形式呈現給受眾。例如,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策劃推出的《我和我的家鄉@最美鄉愁》融媒體報道,以創意手繪加H5動畫的形式呈現,通過帶領外國人看中國鄉村發展的視角,將天津十個鄉村相有機聯系起來組成一幅地圖,用互動集郵的方式徐徐介紹鄉村振興發展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和生活富裕的新面貌。這一融媒體報道以受眾為中心,讓大眾不僅僅是簡單的瀏覽新聞報道,更是可以通過客戶端內AR功能掃描手繪畫卷上十個鄉村的標志或符號參與傳播互動,做到了“用戶思維”與新技術、新形式的有機融合。
貴州地處西南地區,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造成了省內的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在全省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后,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邁進的途中,貴州日報擁有豐富的可供報道素材,但在量多的同時更應做到“精”,進一步思考策劃提升報道的互動性和人文性,而非只是將鄉村以宣傳式的圖片和文字在客戶端內簡單相加呈現。
鄉村振興相關報道的受眾不僅僅只是身處城市中的居民,更有實實在在生活在鄉村中的農民。如何讓農民了解政策、知曉政策并享受政策,如何讓來自農村的聲音被聽見、被放大、被關注,是未來鄉村振興融媒體報道提升的重點。一方面,這需要媒體工作者進一步踐行“四力”,深入基層鄉村,講好鄉村故事,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另一方面,“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內容還需要好的展現形式,創新且恰當運用智能媒體技術才能打造出新時代優秀的新聞產品。這二者相結合才能使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得更深入,開展得更高效,鄉村振興的新聞報道也才會可持續且更有感染力與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