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
提到長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是人手一杯的茶顏悅色、是游客必去打卡的橘子洲?還是一臺設備賣成全球冠軍的三一集團?
如今的長沙印象、長沙氣質,被注入了新內容,“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正成為長沙一張新的城市名片。
這一切還要從2023互聯網岳麓峰會說起。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會上提出,努力把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作為湖南現階段創新驅動發展的第四項標志性工程。
從網紅城市到制造強市,再到科創城市,這中間隱藏著什么樣的城市發展邏輯?長沙憑什么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9月1日,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式在世界計算·長沙智谷舉行,40個重大項目現場集中揭牌、簽約或開工。
與長沙以往每個季度都會舉行的產業項目集中開工、竣工儀式不同,這次亮相的項目幾乎是清一色的研發項目,含“研”量極高。
放眼全國,“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先是語言學話語體系的一次創新,其次也是長沙對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一次全新定義,暫無國內其他城市提出過一樣的目標。
長沙為何提出這個戰略目標?
“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是長沙發展的長遠之計、戰略之舉、現實之需。”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在一次院士專家企業家座談會上,重申了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重要意義。
首先,這是長沙響應國家戰略部署的有效實踐。早在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并為湖南擘畫了“三高四新”美好藍圖。作為省會,長沙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持續放大強大的創新基因、豐富的科教資源、特色鮮明的產業基礎和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等比較優勢,是助力湖南打造“三個高地”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
其次,這是長沙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必然之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事實上,在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中,依靠大規模投資來拉動高增長的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土地、人口等資源瓶頸日益明顯。長沙亟需把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長沙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關系長沙長遠發展的關鍵一仗。
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土地市場成交建筑面積、成交金額較2021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7%、31%。土地成交建筑面積TOP20城市中,有12個城市的成交量相比去年有所減少,長沙就在其中。

再次,這是長沙科技創新實力在全球攀高進位的有力途徑。根據《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報告,中國共有19個城市(都市圈)躋身全球科技創新城市行列,長沙首次進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視野。雖然長沙進入全球百強之列,但和排名第一矩陣的舊金山-圣何塞(硅谷)、紐約、波士頓等城市相比,長沙還需狂飆努力。
最后,這是長沙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新質生產力不同于傳統生產力,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從長沙目前的產業體系來看,五大制造業千億產業中,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食品(含煙草)等千億產業發展歷史悠久,規模龐大。
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等戰略新興產業,在長沙正步入大規模產業化商業化應用階段,亟需一個“牽引力”來壯大規模和提升實力。
長沙提出這個目標后,不少人也在質疑,相比北上廣深,長沙科技綜合實力并不出眾,長沙的底氣在哪里?
底氣來自長沙強大的產業基礎。論產業,長沙在中西部的名號響當當,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智能制造之城”“中國芯片設計第四城”。
尤其是工程機械,擁有全球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全球工程機械50強制造商中,長沙就有5家,汽車及零部件、新材料、電子信息、儲能材料也都成為千億產業。近年來最為火爆的數字經濟,長沙也不遑多讓,總量突破45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0%以上,占GDP比重達29.6%。
底氣來自長沙深厚的科創底蘊。一直以來,長沙就有“敢為天下先”的基因,尤其是高校創新資源,放眼全國也可扳一下手腕。目前,長沙擁有高校58所,其中“雙一流”建設高校4所,“985”“211”院校數量分居全國第三、并列第七;擁有獨立科研機構99家。
近些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爆炸式增長,中南大學成了“網紅名校”、鋰電池行業的“黃埔軍校”。業內流傳一個說法,全國鋰電池企業中,70%的研發人員出自中南大學。像熟知的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容百科技創始人白厚善、鎳氫動力電池科力遠集團董事長鐘發平、鵬輝能源創始人夏信德、動力電池回收龍頭格林美創始人許開華等企業家,都有著同一個母校——中南大學。
底氣來自長沙積攢的寶貴人才資源。國內每座城市都清楚,人才是第一資源。那么,長沙在國內城市紛紛加入的“搶人大戰”中,有著怎樣的獨特打法?
政策是獨門訣竅。2017年以來,長沙出臺了從高端人才到基礎人才,從國內人才到國際人才的全覆蓋,全方位的政策體系,并成為最大的贏家之一。
過去十年,長沙吸引人口凈流入302萬人,80%都是年輕人。2022年,長沙超過北上廣深,成為全國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目前,長沙人才總量達302萬,人才吸引力居全國十強。
底氣來自長沙積累的龐大創新家底。當前,長沙各界已經形成共識,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是核心支撐和重要力量。

長沙湘江兩岸風景帶,是這個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標。圖/IC photo
長沙高校院所資源不再贅述,科創企業這方面,長沙的也是實力滿滿。據統計,截至目前,長沙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588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29.6%,位居中部第一。
科創企業的實力不容小覷。2012年以來,長沙累計獲國家科技獎149項,其中主持特等獎2項,一等獎7項,近兩年獲獎數均位列全國創新型城市前四名。
從首次提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這個概念,到首開式舉行,從一個構想到一項實質性舉措,長沙前后只用了74天。
如此速度,說明長沙愿望迫切、行動有力。
6月15日起,長沙成立專班,分4組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調研,面向企業、湘商、校友、高校院所等發放3500多份調查問卷,組織多場座談會,還專門聽取院士、專家、企業家代表等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
湖南也為長沙確定了一個戰略定位: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就是要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發任務源自全球、研發資源來自全球、研發成果用于全球。
8月,長沙出臺《關于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奮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并配套印發了《長沙市加快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從頂層設計上高規格、高級別、高投入來推動。
要實現這一目標,長沙分三步走:2025年,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2030年,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初步建成;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全球研發中心城市。
長沙也提出了一些量化指標來呈現: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速在13%以上;各類創新平臺26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領軍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等五類研發企業(中心)200家以上;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等。
“任務書”“時間表”都已制定,長沙如何實現上述目標?
《實施意見》中透露了七大工程,包括研發企業(中心)集聚工程、戰略平臺支撐工程、創新能級提升工程、產業集群賦能工程、成果轉化增效工程、科技人才強基工程和創新環境優化工程。
仔細看“七大工程”,我們會發現,既有有效之策,也有創新之舉,突出了平臺引領、產業賦能、成果轉化、人才集聚、生態優化等重點工作,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強。
《若干政策》中的力度和尺度也都超越過往政策。比如,為集聚研發企業(中心),對在長沙落地的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長沙按“一事一議”給予最高10億元支持,并按每年研發投入增量部分的10%給予最高1000萬元支持。
“單個企業最高10億元”,這一項即使放在北上廣深,也很難有這樣的雄心和魄力。
如此大格局、大手筆、大氣魄,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已是勢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