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孫靜怡
(沈陽大學 經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1)
2021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要把科技政策落實到位,首次把科技政策作為七大政策取向之一,突出了科技創新在黨和國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征程中,我們要自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以科技政策扎實落地、科技自立自強的實際成效為統籌發展和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科技支撐,以科技強國建設支撐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1]。本文對遼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及配套措施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通過與國內先進地區進行對比,發現遼寧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機制和配套措施方面存在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建議。
1.投入總量不足。由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存在周期長,風險大,回報率不確定等問題,因此促進遼寧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關鍵在于解決信息不對稱和風險承擔的問題,遼寧省政府應該發揮更大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從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支出總量來看,2017—2021 年遼寧省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投入總量持續增加,由2017 年的429 億元到2021 年600億元,但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且差距逐漸拉大(見圖1)。
可以看出,廣東和北京的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投入總量在幾年間都存在較大幅度增長,而遼寧省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投入總量在基數不強的情況下,增長幅度也明顯落后于其他省市,2021 年北京、廣東和全國的綠色技術創新環比年增長率分別是13%、15%和14.2%,而遼寧的增長率為9.3%,低于發達地區和全國年均增長率水平(見圖2)。
2.投入構成不合理。投入結構不合理是科技發展不盡人意的一大原因,合理的投入結構分配也可以形成企業內部良性互動,加快綠色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和運用,提供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效率。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按照活動類型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個部分,我國越來越重視試驗發展經費的投入,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有力保障,2020 年我國試驗發展經費占到內部支出總額的82.68%,其中廣東、浙江的試驗發展經費所占比例均高于全國一般水平,遼寧地區較全國一般水平略有差距(見圖3)。
試驗發展可以利用已有知識資源創造新的應用、工藝、系統和服務,實現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同時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也可以幫助企業豐富理論知識,增加綠色技術創新知識儲備,提高綠色創新意識,因此遼寧省應進一步投入結構,合理分配各項資源。
3.投入效果不明顯。遼寧省自改革開放初期以來,重視重工業的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依靠能源消耗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以能源換發展的模式讓遼寧對綠色技術創新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雖然后期遼寧省加大了對綠色技術創新的財政投入,但對于綠色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效果并不顯著,許多企業仍然存在發展乏力的情況。2021 年遼寧省綠色專利獲得數與發達省份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遼寧綠色專利獲得總數全國排名第16 位,僅占全國綠色專利總數的1.99%(見圖4)。
2021 年北京獲得綠色專利共9 077 項,廣東獲得綠色專利共8 162 項,分別是遼寧(1 143 項)的7.94 倍、7.14 倍,遼寧省企業綠色創新發展相對規模上,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
截至2020 年遼寧省高技術企業數量共計508個,僅占全國的1.2%,北京884 個,浙江3 622 個,廣東10 670 個,遼寧科技企業發展較其他發達省市較為緩慢,無論是高技術企業基數,高新技術創業增長率,還是高新技術產業利潤總額,遼寧省都有待提高(見表1)。
從全國以及部分省份研究與試驗發展內部支出資金來源來看,2020 年全國R&D 內部支出經費構成中企業資金占比為77.5%,浙江、廣東的企業資金占比分別達到了90.1%和85.9%,而遼寧的企業資金占比為72.8%,低于全國一般水平,這也反映出遼寧省財政帶動民間資本投入能力有限(見表2)。

表2 2020 年全國及部分省份R&D 經費資金來源部分情況 (單位:%)
財政帶動民間資本投入能力主要看科技人才數量、高技術企業數量、企業科研成果數等,遼寧省雖然近年來對與綠色技術創新的投入不斷加大,但相比其他發達地區,遼寧省企業集聚創新資源的能力相對較差,2021 年遼寧省企業R&D 人員共計63 156 人年,相比廣東省(709 119 萬人年)和浙江省(482 140 萬人年)仍有較大差距,說明遼寧省仍需加強對科技人才的吸納能力。2021 年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經費支出3 672 792 萬元,廣東省15 916 604 萬元、浙江省29 021 849 萬元,遼寧省積聚創新資源研發經費都待提高。工業企業有限專利數、高技術產業企業數等方面,遼寧省均落后于發達地區,因此遼寧省企業集聚創新資源能力亟需加強(見表3)。
遼寧省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截至2022 年底,遼寧省共有114 所普通高校,本科高校63 所,專科51 所。2021 年遼寧省研究生共招生5.6 萬人,在校生15.7 萬人,普通、職業本專科招生30.6 萬人,在校生117.8 萬人。但由于遼寧省產業發展滯后,眾多高校畢業的綜合性創新人才與市場供需不對等,導致人才大量流失。遼寧大學2022 年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有超過一半的(58.56%)的研究生畢業以后選擇在省外就業,東北大學2022 年有47.3%的畢業生流向華北、華東地區,本科生中僅有18.5%的畢業生選擇在東北就業。
從各省區市不同人才引進和保障政策來看,發達地區的人才政策更傾向于人才引進方面,根據北大法庫數據,廣東出臺的人才引進保障政策總數量屬于第一梯隊,達到90 條以上;福建、江蘇屬于第二梯隊,政策數量為40~90 條,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海南、新疆屬于第三梯隊,遼寧并未列在其中,說明遼寧省人才引進和保障政策力度不夠,亟需加強(見表4)。

表4 部分省市先行有效的人才引進和保障政策發布類型分布
結合部分省市人才引進和住房補貼政策,遼寧省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力度較小,可以加強對優質人才的補貼,同時為外來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等(見表5)。

表5 國內部分城市人才引進的核心政策
截至2020 年底,全國共有169 家高新區,東部70 家,中部44 家,西部39 家,東北僅占16 家,各地也逐步建立起規模化的科創平臺,其中北京科創平臺建設遙遙領先,約1 600 家,處于領頭地位,遼寧隸屬第二梯隊,科創平臺建設有待加強(見表6)。

表6 省區市科創平臺發展指數
遼寧省應加強科創平臺建設,加強金融支持、產學研合作支持等助力遼寧科創平臺建設發展。此外遼寧省對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有待提高,金融補貼包括財政補貼、風險投資、資本市場等。以財政補貼為例,分地區來看,全國共有6 個省市的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一般水平,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和浙江。遼寧(600.6 億元)的R&D 經費投入僅排全國第16 名(見圖5)。

圖5 2021 年各地區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情況
除財政補貼外,風險投資也是企業實現金融支持的重要手段,由于受到遼寧自身發展稟賦、經濟市場完善程度以及投資者數量等多方面影響,遼寧省風險投資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扶持遠低于其他發達地區,以民營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為例,遼寧省民營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在經歷了2017—2018 年的高峰期后開始逐年下降,2021 年遼寧省綠色技術創新民營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共計13筆,總額為31.5 億元,全國排名第17 名(見圖6)。無論是與其他省區市相比還是近年來自身的金融支持投資力度比較,遼寧省都存在金融支持不足的問題。

圖6 遼寧省歷年民營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金額與投資案例數量
1.加大政府投入總量。加大綠色技術創新財政投入總量。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通過財政資金的重點支持,改變企業活動方向,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有利可圖,通過政府貼息、加速折舊、抵免所得稅、低息貸款優惠貸款等政策加大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從而帶動企業積極性。二是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拓寬融資渠道,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企業自籌、金融機構貸款、民間資本集聚為輔,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工程試點,推動高校與企業加強合作,支持具有條件的企業設立綠色技術創新重點試驗室,吸引優質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三是整合創新資源實現共建共享,促進檢測中心、工程中心、科研機構等向企業開放,加快科技咨詢機構等中介服務建設,通過中介機構搭建橋梁,為企業提供更好的專業技術服務和更優質的創新資源。通過融資平臺為企業打包增信,形成創新型多元融資體系[2]。
2.優化政府投入結構。目前遼寧省對于綠色技術創新的投入主要集中在試驗發展階段,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階段所形成的豐富理論知識是后續進入試驗發展階段的基礎,政府也應同樣重視。基礎研究有很強的外溢性、公共性,主要由中央財政提供支持,基礎研究過后的產業化階段是遼寧省政府財政應重點扶持支持的,對科研成果的形成以及創辦孵化器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進行財政支持,完善財政投入結構。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化的初期,財政支持是激勵風險投資、民間資本大規模進入的關鍵時期,利用財政杠桿作用帶動民間資本投入,助力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由政府部門與科技部門合作成立專項基金,對于有綠色技術創新項目的企業由政府直接審核撥款,減少中間環節避免資金流失,為確保給予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足夠的資金支持,政府應建立健全政府綠色技術創新扶持基金工作體系,發揮財政引導作用,收集整合社會資金,通過政企合作吸納資金,打造科技創新基金示范園區。
3.改善政府投入資金的使用效果。發揮政府投入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不光要加大投入總量,加強管控也同樣重要。政府通過公共政策推動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公共政策分為行政命令型和市場主導型工具。一方面,政府應通過行政命令型工具,關停一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型企業,對于不配合政府政策實施綠色可持續發展政策的企業,給予一定罰款;另一方面,政府應通過市場主導型工具,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與金融機構合作,提供優化貸款、低息貸款等,同時建立監督評價機制,貫徹財政資金投入全過程,做到事前審核,審核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項目是否符合標準要求,采取競爭機制調度企業積極性,事中監督,在財政資金落實上要實時監督,建立問責機制,事后追蹤,對于運行全過程要嚴格審查。
政府積極引導,推動優質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通過宏觀調控,如企業用于綠色技術創新的研發費用可以加計扣除,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給予金融機構相應的貸款補貼,為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支持高新區設立風險補償專項資金,解決中小型綠色技創新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企業應當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通過產業升級換代、引進高素質人才等手段促進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升級,政府也應提供一定的幫助,助力企業集聚創新資源,通過信息公開等方式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達到轉化階段的企業宣傳,吸引社會資源投資,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分階段融資。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重要的資金來源,區域性股權市場是走在最前端的資本配置市場,應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更多支持,而目前遼寧省區域股權市場交易并不活躍,應適當降低對掛牌企業的規模限制,擴大面向的行業廣度,尊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周期,細化分層,建立分層分類別服務體系,切實了解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真實需求,根據綠色創新具體需要定制融資產品[3]。探索跨市場銜接合作,拓寬資金來源,活躍融資市場。
吸納人才,應該以政策為導向,通過企業、高校和政府合力,幫助遼寧省吸納優秀科技人才,依托人才戰略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企業方面應當完善用人制度,明確綠色技術創新項目負責制,用人評價標準不再局限于論文、專利等,注重人才實際價值,淡化行政色彩,主要強調個人能力和貢獻程度,對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采用不同的評價機制。高校方面,結合省內產業結構培養科技人才,培養重點向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傾斜,同時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加強學生實操能力,這樣學生畢業時所學專業與企業所需崗位匹配,增加高校畢業生留在遼寧省幾率。開設課程豐富現有知識結構,結合綠色技術創新發展趨勢開設相關課程,充分了解市場需求,豐富實訓教學,培養學生職業能力[4]。政府方面,完善人才政策,針對各層次人才制定適用于具體情況的政策,加大對企業人才政策和綜合性政策的重視。同時政府要推動校企合作進程,給予校企合作項目一定補貼,通過宣傳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創新,同時鼓勵企業加強校企合作,吸納優秀人才[5]。遼寧省正在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讓企業實現低能耗、低污染的綠色轉型,產業結構的轉型也要緊跟人才結構轉型,勢必加大對綠色技術創新人才的需求,政府應當為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優惠政策,提供良好就業創業環境,吸引高素質人才落戶遼寧,為遼寧發展添磚加瓦。
在構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升機制的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也非常重要。首先應完善財稅政策,發揮政府支持的導向作用。具體包括健全財政資金支持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的基礎性作用,組織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提高資助力度,科學合理調整政府創新扶持基金,引入競爭分配制度。同時以企業綠色創新為目的,明確支持范圍,對綠色創新企業支付給金融機構的貸款利息費用,按照實際支付利息進行相應比例的補貼,可以分檔進行補貼,對于獲得省級市級政策性擔保的企業,由遼寧省按擔保額給予基本保費補貼,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實施配套性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當降低綠色技術創新企業的所得稅,采取碳稅、碳補償、低息貸款等手段支持企業產業轉型和綠色技術創新,支持科創平臺建設。針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高效利用金融資源實現差異化的金融支持十分必要。其次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發揮商業金融對技術創新的作用。針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不同階段,實行有差異的金融支持。在綠色技術創新研發階段,以政府為主導的財政支持至關重要,在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階段由政府牽頭,引入風險資本和社會資本廣泛參與,調動社會各方資金的支持效果會更加明顯,在創新產業化階段,加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對加速成果產業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再次應完善綠色技術創新產權激勵機制,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通過專利所有權保證綠色技術創新開發者的創新收益,同時也可以制約機會主義者,確保綠色技術創新收益合理獲取,也可以加強創新者知識共享,加強各綠色技術創新主體的協助關系。最后應健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約束機制,落實激勵和約束并重的政策。根據遼寧省的環境承載力,約束企業污染物排放,對高耗能、高污染、高資源消耗型企業嚴格管控,對嚴重污染企業直接關停;運用經濟手段,比如對大排量汽車加征消費稅、階梯型消費能源定價等,幫助消費者形成綠色意識并逐漸轉換為綠色行為,綠色需求的加大必然會帶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消費者綠色消費帶動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政府應當在消費端給予消費者鼓勵政策,主要通過綠色消費補貼、綠色金融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