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驥 金瑜婷 劉芬

近年來,永州市冷水灘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把“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均衡配置教育資源,補齊農村教育短板,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充分發揮教育的“造血功能”,以教育賦能鄉村振興。
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力推教育均衡
冷水灘區委、區政府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的位置,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想方設法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讓每個農村孩子都享有更好的教育。
從2022 年起,該區共規劃建設3 所鄉村標準化寄宿制學校,擬投入資金1080.7 萬元。其中,校舍及附屬設施建設資金投入285 萬元,改造面積3770 平方米;運動場改擴建及附屬設施建設資金投入420 萬元,改造面積5630 平方米;購置設施設備375.7 萬元,添置設施設備4551 套。目前,高溪市鎮學校3000㎡綜合樓新建、5630㎡運動場改造已全部完成;普利橋中學300㎡廁所改造、楊村甸鄉中學校門改造項目已全部完成。另外,這3 所農村學校的教學儀器及信息化設施設備已進行了配置。
同時,推進鄉村教育信息化工程,完成農村學校及教學點建設裝備到位。開展聯校網教、數字學校建設與應用,實現“互聯網+”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不斷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通過鄉村教師定向培養、教師輪崗交流及保障待遇、職稱評定向鄉村教師傾斜等造就了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農村的教師隊伍。
落實教育幫扶關愛特殊群體
實施精準幫扶,對義務教育學校制定了控輟保學工作方案并建立了“三幫一”工作臺賬。區教育局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每月與鄉村振興局、民政局、市福利院進行數據比對,確保五類學生正常入學。對信息采集困難、就學去向不明的疑似輟學學生,充分調動政府各部門、社會、學校各方積極性,將控輟保學目標細化到鄉、到村、到人,以暑假和秋季開學前后為重點時段入戶核查,切實做到“不漏一人”。
關愛特殊群體。保障重點兒童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對留守、孤殘、單親等特殊學生建檔管理,加強“留守兒童之家”和“知心屋”建設,寄宿制學校開通了“親情電話”和“網絡親情教室”;2017 年,政府投入200 萬建成全免費寄宿制的“暖陽”學校,為困難孤兒提供免費入學服務;2018 年,引進社會力量建設新希望特殊教育學校,為三類殘疾兒童(視力、聽力、智力殘疾)提供了專業的特殊教育服務;2021 年6 月12 日,冷水灘區萱婭暖陽學校在易家橋小學掛牌,為58名困境兒童提供集中育養救助。此外,還要求學校制定送教計劃,及時送教上門,建立殘疾兒童臺賬,明確送教人員,時間和次數等,將其列為對鄉村學校考核評估的重要內容。
數智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為實現更精準高效的“數智化”資助,2019 年,冷水灘區整合多部門數據資源,創新管理機制,自主研發教育資助精準服務平臺。高效、精準、全面落實了義務教育資助政策,所有家庭困難學生均享受了教育資助,實現了應學盡學、應助盡助。
通過系統進行大數據比對,精準識別特殊困難群體學生的就讀和資助信息,并結合線下核查,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識別不漏一人、不錯一人。此外,基于大數據,建立資助認定與管理體系,通過系統平臺定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系統比對、集中審核,自動糾正類別,實施精準認定。平臺還能實現精準發放,有效破解了賬號信息不準、賬號不對、重復填報等問題。2023 年春季全區605.0187 萬元教育資助金,僅用一周時間就實現全部發放到位,惠及11406 個受助對象及家庭,準確率達100%。
該經驗入選2021年全國學生資助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2022年4月作為湖南省教育減貧案例參與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評選,并在永州市全面推廣應用。
職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冷水灘區以職教賦能鄉村振興。該區依托轄區內的職業教育資源,特別是永州市綜合職業中專的專業優勢,為本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注入職教力量、增添了新的動能。實行“訂單式”培養,根據當地實際著力培養實用應用型人才,加強作物生產技術、淡水養殖、建筑工程施工、電子商務、智慧康養、汽車運用與維修等專業技能型人才。以人才賦能為鄉村振興輸入新鮮血液,該區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
針對柑橘示范場土壤酸化、土壤板結、施肥過量等問題,職業學校組建專業團隊,為伊塘鎮柑橘種植戶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采用土壤改良、生草栽培、減肥增效和專用肥配方、測土配方和留樹保鮮、缺素矯正等科技手段,幫助當地農戶提高果樹產值、增加經濟效益,真正實現了科技賦能提高產值,生態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永州綜合現代農業團隊還與當地示范種植戶合作,培養更多新農人,讓教育賦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