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近日,長沙市雅禮中學開設了長沙話教學的選修課,教學生“港”正宗長沙話。視頻中,該選修課人氣滿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興趣濃厚地學習著方言。網友評論:“ 好韻味!”
(新湖南客戶端10 月11 日)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一句濃重的鄉音,能勾起身處異鄉的游子追逐的目光,倍感親切;一句熟悉的方言,能讓走南闖北的人們潸然淚下,痛抒鄉愁。方言是濃郁的思鄉寄托和強烈的身份認同,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東北話透露著豪邁直爽;閩南語直抒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氣質;而江南姑娘一聲吳語,溫婉如同春風拂面……不同地區的民土風情,投射在方言里,生動、鮮活地詮釋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如今,會說地道方言的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方言的退化、萎縮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使用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和普通話的普及有直接關系。從1956 年2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普通話以來,普通話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并在一些地區逐漸替代方言,成為人們的常用語言。但推廣普通話并非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而是為了消除隔閡,促進社會交際。方言和普通話可以共同存在,自如切換,因此,學習方言與推廣普通話并不矛盾,二者應是共存共榮的和諧關系。
語言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是青少年時期,學習方言、傳承方言,是每一位青少年的應有之舉。正如汪涵所說,“說家鄉話吧,它會讓你記住你從哪里來”。雅禮中學開設方言選修課,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通過授課的形式,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感受長沙文化的濃厚底蘊,在一次次課堂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方言的傳承,增加孩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傳承了數千年的方言一旦發生斷裂,與之聯結的文化也會消逝。作為語言的活化石,每一種地區方言都值得重新發現、學習和保護。開設方言選修課,讓方言走向學生,借助這個良好的契機,留住聲音里的鄉愁,方言才有可能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