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金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定要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原則,努力構建生機勃勃的師生互動合作氛圍,卓有成效地引導學生借助想象空間提升閱讀鑒賞、審美情趣與寫作能力。本文作者緊密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簡要論述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有效門徑,值得大家予以適度關注。
【關鍵詞】初中語文;想象能力;閱讀鑒賞;寫作能力;審美情趣
想象是指人們在外部客觀事物呈現出來的各種表象進行創新思考與改造后產生新形象的過程。在傳統化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自身的分析講解和學生的隨堂背誦檢測,但忽視了重要的閱讀方法——想象,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空間。隨著南通市課堂高地建設的蓬勃發展,初中語文教學革新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站在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在課堂上積極營造適合學生想象與聯想的氛圍,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加工信息和自主創造的能力,而且提升了閱讀鑒賞素養與審美情趣,教學效果美不勝收。
一、語文課堂上培育初中生想象力的價值
(一)有效激發學習的探究興趣
閱讀與寫作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戲,尤其是注重想象力培育的課堂閱讀教學的摸索,有利于學生切身感悟所學作品思想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三大特征,教師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優質資源,充分發揮想象的優勢,讓學生學會應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填補文中沒有表達的內容,并在潛移默化中享受到想象與聯想的無窮樂趣。
(二)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
初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所選篇目豐富的人文內涵直接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熏陶與感染作用。”這充分說明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審美情趣。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應鼓勵、引導學生認真鉆研文本,深度了解與認識新知識的內涵、外延與情愫,并借助發散思維錘煉創新思考與語言感悟能力。目前,使用的部編版初中語文閱讀教材所選篇目文質兼美,作者構思獨特新穎,作品主旨旗幟鮮明,情感因素豐富多彩,既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徑,又是陶冶學生情感的可貴資源,學生只有在閱讀鑒賞上張開想象的翅膀,才能夯實語言感知基礎,逐步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陶冶符合正能量的審美情趣。
(三)全面拓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空間
思維與想象都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心理活動,兩者之間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其中,創新性思維為想象提供表象的積累,想象是創新思維過程中的最主要環節,從某種角度而言,想象的本質就是提升參與者創新思維的過程。因此,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至關重要,當學生閱讀、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和留白等時,只有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才能進行創造性的形象思維,輕松把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情節未定處的妙用,這進一步說明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思維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鑒賞與寫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是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閱讀的文本具有主題含蓄和意義深邃豐富的特點,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善于發揮想象力的優勢,在個性化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應透過文字現象看到其本質,逐步拉近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距離。
初中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首先可以激發寫作動機,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作文的作業內容是以記敘文為主,學生通過大膽想象,可以提高語言表達和創新思維能力;二是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只有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才能拓展自身思維的空間,完成較高質量的習作。其次,促使學生的寫作呈現出個性化和風格化特征,教師在作文的教學中只有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使他們的寫作趨于個性化和獨特的風格,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二、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具體措施
(一)注重基礎知識積累,促進學生分析表象
表象是學生感知的客觀事物的直觀性形象,想象是學生腦海里的表象組合成新形象的過程。實踐證明:學生知識經驗與表象是對應同步的,表象豐富,想象則開闊;表象貧乏,想象就狹窄。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理應通過以下環節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表象,為培養他們的想象力鋪平道路:首先,加強詩詞閱讀指導。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精讀優秀作品,緊密結合課內外閱讀材料,不斷充實表象,使他們的腦海里擁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諸如學生初步理解“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春來江水綠如藍”等描寫流水的詩句,教師先要組織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初步領悟作者借助流水表達出的不同感情和景物形成有關流水的各種表象。然后,要求學生深層次分析作者對水的整體感知意識,從而產生共鳴。其次,大力發揮多媒體優勢。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呈現出聲情并茂的畫面,營造了生機勃勃的情景,增加了學生對事物表象的認識。例如,教師在執教冰心的《小桔燈》一文時,先直接打開多媒體課件展示民間藝人精心制作小桔燈的過程,然后要求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材料試做一盞小桔燈,初步感知朦朧、桔紅的燈光,從而理解其象征意義。再次,優化學生課外活動。課外閱讀與寫作活動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重要途徑,教師適度布置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直接感悟實物形成表象。例如,為了幫助學生課外完成以《梅花贊》為題的小作文,筆者先簡要介紹了梅花高潔、凌霜、傲雪的性格,然后,打開課件展示兩個詩詞片斷:一是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詞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二是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詞中“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同時要求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比較,初步感知梅的不同個性,最終形成共識: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因此,對梅的表象也完全不一樣,從而創作出幾乎截然不同的格調與主旨。
(二)秉承以生為本原則,構建師生互動平臺
語文課堂屬于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實踐證明,教師只有秉承以生為本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樂于品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甜頭。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學觀念中的不合理因素,靈活應用小組合作研究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敞開心扉,自由表達;同時,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民主、平等、自由、寬松的教學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構建師生互動合作的良好氛圍,讓學生踴躍地融入到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活動之中。
(三)善于挖掘文本資源,錘煉學生想象能力
語文課堂既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好場所,新教材所選篇目不僅是語文知識的有效載體,而且是提升學生想象力的極佳素材。初中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全方位研究文本資源,深挖有利于鍛煉學生想象力的潛能,讓學生在知識的星空中展翅翱翔,放飛自己的思緒,暢所欲言,達到“思接千載與神游萬仞”的美妙境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如下途徑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第一,緊扣文本中的語句,激勵學生大膽想象。作家筆下的許多語句雖然寥寥數語,但蘊含著豐富的內涵,留待學生通過大膽想象加深理解。諸如教師在執教魯迅的《孔乙己》一文時,可以針對文本涉及丁舉人打斷孔乙己腿的簡要描述增添必要的想象情節,讓學生打開想象的翅膀認識封建科舉制度的黑暗與危害性,從而加深作品主旨的理解。
第二,圍繞作品情節的“空白”,擴寬學生想象空間。“空白”的本質就是指作品給讀者留下一片想象的天地,以利于讀者在想象的基礎上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創設問題情境,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諸如教師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過程中,當學生明白約瑟夫一家避開那個極盡窮相的老水手的原因時,可以要求學生圍繞“假如于勒第二次破產是假裝或有意試探,被他的兄嫂發現后,那會如何面對呢?”這一問題進行想象與思考,從而拓展了想象空間,充分發揮了“空白”的優勢,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三,緊密結合課文結尾,體驗畫龍點睛之妙。許多文學作品的結尾言雖盡,卻意猶未盡、余味無窮,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抓住這個環節,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聯系文章前面的內容進行合理想象,切身體驗畫龍點睛的美妙境界。諸如《孔乙己》結尾如此描述孔乙己:“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教師在此時務必循循善誘地啟迪學生思考:作者描寫孔乙己的“死”用了“大約”與“的確”死了的兩個詞匯,是否存在矛盾?從而促進學生一邊交流與討論,一邊進行合理想象,從而體驗結尾畫龍點睛的妙用。
第四,利用教材相應插圖,豐富學生想象資源。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坦言:“圖畫不僅是文字的說明,而且可以豐富兒童的想象資源。”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安插了不少意境深邃的插圖,教師在課堂上只有引導學生瞄準文本中的插圖想象畫面中未曾出現的內容,使插圖成為想象的起步點,有效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觀察力和想象力協調發展。諸如教師執教《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時,可以讓學生一邊觀察插圖,一邊進行想象,從而逐步體會到新聞體裁語言簡潔明了的特點。
第五,仔細斟酌標點符號,強化學生想象訓練。文本中的標點符號除了屬于句子描述的必要符號之外,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從某種角度而言,標點符號在表情達意方面常常具有語言文字難以替代的效果,一些文本中經常出現的省略號具有見于言外的作用。正如巴爾扎克曾經如此描述省略號的作用:“雖然是最小的面積,但集中體現了最大量的思想。”諸如王愿堅的短篇小說《七根火柴》的結尾部分中盧進勇把剩下的火柴交給指導員時,教師可以要求各個學習小組討論:盧進勇為何以異樣的聲調在數著“一,二,三,四……”,同學們結合全文格局與此處的省略號進行想象,從而體現了作者的獨具匠心:不僅表達了對無名戰士的深切懷念,而且表示了革命戰士的堅強決心和大無畏的英雄主義情懷。
三、結束語
教無定法,貴在有效。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愿大家與時俱進,群策群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秉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原則,積極構建適合學生想象的情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借助想象空間提升閱讀鑒賞、審美情趣與寫作能力,發揮好“課堂高地”建設行動的研究輻射作用,優化教育生態,提升區域影響,讓課堂成為品牌高地。
【參考文獻】
[1]劉鳳悟.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有效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4(11):89.
[2]吳曉珊.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研究[J].課外語文,201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