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華
【摘要】戶外游戲活動是幼兒喜愛的活動項目之一,也是實現各項教育目標的關鍵性教育項目,在幼兒教育中具有極高教育價值。家園共育中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需要家長與幼兒園攜手合作,共同為幼兒創設優質學習環境,以促進其綜合素養提升。簡述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原則,從“教育目標”“教育方案”“教育指導”等角度出發,對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策略進行探討,以供幼兒教師與家長參考。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策略
在傳統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幼兒教師為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實施者。而部分教師往往未聽取家長的教育建議,導致活動缺乏家庭元素,始終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近些年來,家園共育理念受到廣泛關注,該理念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幼兒園及教師應加強對家庭教育資源的開發,充分發揮出家長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積極落實家園共育工作,讓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得到有效延伸與拓展,為幼兒設計更高效的教育活動。
一、家園共育與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概述
(一)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是指家長與幼兒園共同開展的幼兒教育。在幼兒教育中,教育工作并非由家長或幼兒園單方面完成的任務,家長與幼兒園、教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1]由此可見,在幼兒成長過程中,教師的工作與家長的工作密不可分。科學地踐行家園共育理念,對幼兒身心健康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幼兒戶外游戲活動
相比于幼兒室內游戲活動,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場地更寬闊、范圍更大,且活動項目、活動內容更豐富,能更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滿足幼兒對外界環境的探索需求。通常情況下,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將教育與游戲進行了巧妙結合,有利于落實課程游戲化教育理念,達到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此外,教師需要精心組織多項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在活動中以引導者的角色陪伴幼兒進行游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幼兒在快樂游戲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知識,提升多項能力,讓其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
二、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原則
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突顯了家庭教育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融入,不僅可使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更加精彩,還可促進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價值的提升。教師在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可創設出更有利于幼兒發展的游戲活動。基于此,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應當秉承以下幾點教育原則。
(一)功能性原則
功能性原則是對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場地、設備所提出的要求。與其他幼兒游戲活動相比,戶外游戲活動的重點為“戶外”。開闊的活動場地與自由的活動模式,對活動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活動功能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幼兒的參與感,以滿足幼兒對戶外游戲活動的基本需求,確保活動能夠延伸到家庭中,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互動性原則
互動性原則對家長與教師的合作提出了較高要求。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不僅應在幼兒園內有效開展,還應在家庭中積極實施。在家園共育視角下,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設計,獲得家長的認可,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中,提升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互動性,從而保證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有效實施,達成理想的教育目標。要想遵循互動性原則,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針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提供合理的教育建議,也要耐心聆聽家長對幼兒園教育的建議,在雙方的和諧互動下為幼兒打造更優質的活動環境,不斷完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形式與內容[2]。
(三)教育性原則
“以游戲為幼兒基本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原則,這有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有效融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與家長應突出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教育性的功能,將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需求放在首位,針對幼兒的能力共同設計合適的教育計劃及教育方案,并落實到幼兒的活動過程中,通過溝通的方式不斷探究,讓幼兒獲取更多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最終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的具體策略
(一)明確教育目標,提高戶外游戲活動質量
幼兒園需要利用自然環境的特性開展別樣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以助力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制訂合適的教育目標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基本前提。在開展家園共育中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時,教師與家長要結合幼兒的行為、興趣、年齡特點,為其設定適宜的教育目標,以此來保證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對3—6歲的幼兒開展的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教師與家長在制訂目標時要立足幼兒整體發展,從幼兒學習、生活、成長等不同的角度思考,確定需投放的材料,將家庭元素融入其中,從而讓幼兒戶外游戲活動與教育目標有效融合,最終實現活動質量的提升[3]。
例如,在中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教師可先分析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特點,在此基礎上確定教育目標,然后將目標融入家庭教育中。中班幼兒大都缺乏生活、社會經驗,對自然材料感興趣,在戶外游戲活動中會主動地與自然進行互動。基于幼兒的這些特點,教師可為幼兒設計主題與自然相關的戶外美術游戲活動。教師可在活動中帶領幼兒走進自然收集美術素材,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尋找自然材料,如自然環境中的樹枝、樹葉、枯草、花瓣、石頭、泥土等。隨著自然材料的融入,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可得到提升,活動的質量也可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以下教育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運用自然材料設計富有創意的美術作品;2.過程與方法目標—了解不同自然材料的特點,能在材料應用中感受季節的變化;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藝術創作中激發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將幼兒的游戲興趣與游戲行為放在首位,根據其成長需求確定教育目標,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操作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價值。為了讓家園共育得以有效實施,家長可帶領孩子走進自然,以相同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標實施家庭教育,如:帶領孩子尋找具有季節性的自然材料;通過親子游戲的形式,與孩子共同制作和自然相關的手工作品;同孩子一起感受自然的獨特魅力;等等。家園雙方保持教育目標的一致性,能夠實現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確保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有序推進。
(二)科學設計方案,確保教育方案的可行性
隨著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教育目標的確定,制訂科學的教育方案就變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科學的教育方案需要明確活動開展的整個過程、把握各個活動細節。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開展,除了需要教師的教育策劃,家長的教育建議也同樣重要。在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方案的設計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家長的教育建議,尤其是在與家長制訂不同活動方案時,應從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確保每一項教育方案的可行性[4]。
例如,在小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為增強幼兒身體協調性,教師可為幼兒設計滾輪胎、過平衡木、繞障礙跑等體育游戲項目。在教育方案確定后,教師可收集家長的教育建議,并鼓勵家長說說對活動的想法及需求。教師要耐心聆聽家長提出的教育建議,并選取其中具有可行性的建議,將這些建議融入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進一步完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體系。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得到家長的支持與理解,鼓勵家長使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在家里陪伴孩子完成與之相關的體育游戲項目,在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增強幼兒的身體協調性,讓教育工作變得更加科學合理。
(三)進行教育指導,全面提升家園共育質量
與家長相比,幼兒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擁有更豐富的教育經驗。為進一步提高家園共育的價值,讓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教育功效得到發揮,教師應定期對家長進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提高家長對共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和設計、開展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能力[5]。教師要利用好幼兒園的教育平臺,從不同視角出發,圍繞家庭的戶外游戲活動設計教育內容,加深家長對游戲化教育的認知,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家園共育質量,在家園雙方的攜手共育下開展優質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
例如,在大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教師為強化幼兒的點數能力,可設計以下活動內容:數幼兒園里有多少棵樹;教師隨機說出某個數字之后,讓幼兒搬運對應數量的物品。教師可提前向家長詳細介紹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活動意義,并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似的教育方法開展游戲活動,如:帶領孩子數某條馬路上行人的數量;觀察紅綠燈上顯示的數字,學會倒數。這樣能夠實現家庭教育同幼兒園教育的有效銜接,讓家園雙方秉承著相同的教育理念,在相同目標的指引下共同推進幼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為幼兒營造優質學習環境。
(四)提高溝通頻率,開拓多條家園交流渠道
《綱要》中指出:“關注幼兒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種發展潛能和不同發展障礙,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幼兒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幼兒游戲經驗的積累及個人能力的提升,教育目標及教育計劃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為保證教育工作的科學性,教師需要與家長積極溝通與交流。但部分家長空閑時間較少,無法及時參與幼兒園組織的線下教育活動,這也使家園共育工作受到了不良影響。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教師與家長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利用網絡的便捷性,打破共育工作時間及空間上的局限,提高溝通頻率,開拓多條交流渠道,以進一步了解幼兒的成長情況,互相聽取教育建議、分享想法。
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邀請家長加入群聊,針對幼兒近期的戶外游戲活動情況集中做出評價,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動態。其次,教師可與家長利用電話、視頻、短信、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進行溝通,針對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的行為舉止展開探討,并分析幼兒某些行為產生的原因,在雙方的溝通與交流中對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積極做出調整,以進一步促進幼兒能力提升。最后,教師可針對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進行不定期的家訪,走進幼兒的家中,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傳授給家長科學的教育經驗,進一步提高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園共育的優勢。
在家園共育背景下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教師與家長應加強溝通,針對幼兒的成長情況及活動狀態進行交流,準確地把握幼兒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資源共享,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文章簡述了家園共育中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的相關內涵與開展原則,并貫徹家園共育理念、立足幼兒年齡特點,從多角度出發,對教育工作提出了幾點可行性建議。家園共育中的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開展,需要幼兒園、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教師應針對幼兒戶外游戲活動設計合適的教育計劃、教育目標,獲得家長的支持與幫助,借助家庭教育將幼兒戶外游戲活動進行合理延伸,對幼兒開展更高質量的戶外游戲活動,從而在家園雙方攜手共育下實現幼兒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瑞芳.如何利用小班親子游戲開展家園共育的實踐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2(14):16-18.
[2]馬驍驍.幼兒園親子游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教師,2022(3):57-59.
[3]張敏.幼兒自主游戲在家庭中開展的現狀與指導[J].家教世界,2022(3):40-41.
[4]閻莉.傳遞自主游戲理念 構筑家園共育聯盟[J].山東教育,2021(6/7):73-74.
[5]林龍琴.“親子活動”構建家園共育橋梁[J].當代家庭教育,2020(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