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云
【摘要】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基于“一日生活皆課程”理念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分析了教師如何給予幼兒環境支持,利用物質環境、心理環境、范式環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究;如何捕捉教育契機,引導幼兒觀察自然現象、糾正不良習慣、處理矛盾糾紛;如何采用個性化教學模式,引導幼兒在伙伴式、游戲式、試錯式活動中展現個性、得到發展。
【關鍵詞】“一日生活皆課程”理念;解決問題能力;幼兒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在開展幼兒教育時,我們教師不能只把課堂教學活動看作幼兒的學習活動,而應該把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賦予教育意義,將教學和幼兒的一日生活緊密結合,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以充分提升教學效果[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基于“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圍繞日常生活的具體情況引導幼兒發現并解決問題,讓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一、提供環境支持,引導自主探究
(一)物質環境,準備充裕素材
《指南》指出,教師“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在創設生活化的學習環境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和一日生活有關的材料、工具,引導幼兒進入自主探究的狀態,運用豐富的素材解決各種生活問題。
在設計物質環境時,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結合區域活動的內容改造墻面和房屋內的環境,設計墻面和房間內的裝飾品,如在洗手池上方的墻面粘貼衛生宣傳畫,介紹“七步洗手法”,講述洗手的順序,這樣做既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能引導他們按照圖片的提示完成洗手動作;另一方面是給幼兒提供各種材料,組織多種類型的活動,幫助幼兒提升自理能力,如有幼兒不懂得如何使用筷子夾東西,教師可以組織“娃娃餐廳”活動,讓幼兒扮演廚師、食客等角色,嘗試使用筷子夾各種食物,通過實踐活動掌握正確使用筷子的技巧。當然,在投放材料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采用由簡單到復雜、由少到多的投放方式,讓幼兒在運用材料的過程中逐步提升思維能力。
(二)心理環境,形成穩定情緒
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也是創設環境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的要點。《指南》指出,教師要“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有溫馨的心理環境作為支持,幼兒可以順利地調整心態,沉浸在活動中,而且能夠主動分析問題,通過和同伴和諧互動解決問題。在和諧、平等的溝通空間中,幼兒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會以舒適、愉快的心態加入活動,從而更輕松、自然地融入探究和討論問題的活動中[2]。
為了給幼兒營造舒適的心理環境,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方面是打造師幼、幼幼互動平臺,引導幼兒交流和討論,如在組織“我的小房子”建構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討論即將建造的建筑物在外形上的特點,分析如何保障自己建造的建筑物又高又大;另一個方面是在幼兒犯錯的時候,教師要避免直接批評幼兒,而是給他們提出建議,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犯錯的原因,并據此改正錯誤,如有幼兒在吃午餐時出現浪費糧食的行為,此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回憶參與種植活動的感受,讓他們回想種植的艱辛,或者帶領幼兒閱讀繪本,讓他們思考植物成長需要多少時間,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并改正錯誤。
(三)范式環境,展示操作要領
在開展幼兒教育時,教師也可以展示建筑的平面圖,帶領幼兒通過構筑范式環境了解各種生活小常識,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自理的基本方法。
在帶領幼兒構筑范式環境時,教師可以分以下三個步驟進行:首先,向幼兒展示教室的平面圖,帶領幼兒畫出門、窗、桌子、椅子、櫥柜等的位置,并標明自己的活動范圍;其次,鼓勵幼兒和同伴介紹自己設計的平面圖,并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如平面圖上有沒有預留道路的位置等;最后,引導幼兒根據討論結果調整平面圖,思考這樣的平面圖還可以用于什么場合,能給生活帶來什么便利。
在范式環境的輔助下,幼兒可以逐步發展抽象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借此引導幼兒學習“七步洗手法”,讓幼兒學會在午睡后自主疊衣服、被子,去特定的地方取自己的私人物品等。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做到了教育生活化,又能提升幼兒的思維能力。
二、捕捉教育契機,生成教育資源
幼兒的思維跳躍性比較強,思考往往不夠深刻,他們很難自主發現問題。“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引導幼兒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瞬間,將動態資源轉化成教育資源,開展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發現有價值的資源,設計不同類型的教育活動,引導幼兒逐步學會積極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一)觀察自然現象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嘗試結合各種自然現象組織教學活動,讓幼兒積極觀察、辨識天氣,思考形成各種天氣的原因是什么。
在引導幼兒參與早操活動、戶外鍛煉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關注天氣情況,嘗試區分不同的天氣。在引導幼兒關注天氣情況時,教師要注意鼓勵幼兒深入思考,如有幼兒詢問關于影子的問題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分析日光和影子的關系,了解相關的物理知識。如果在幼兒觀察天氣時,忽然出現雨水、冰雹等特殊天氣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該怎樣應對這些天氣,讓幼兒明白在下雨的時候要關窗,雷雨天氣的時候要避免站在樹下等生活常識。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且認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察自然現象,讓他們了解和氣象有關的知識,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二)糾正不良習慣
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常常可以發現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為了幫助幼兒改掉不良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將其轉化成學習資源,讓幼兒通過對比分析了解不良行為習慣和好的行為習慣有什么不同,然后據此反思自己的言行,掌握基本的自理方法。
在盥洗的時候,幼兒常常出現兩種不良行為習慣:一種是喜歡在盥洗室中隨意打鬧,把水潑到地上,將地面弄濕,這樣做可能導致幼兒摔倒;另一種是沒有掌握良好的洗手習慣,沒有清洗干凈雙手。在觀察到幼兒出現上述不良行為習慣時,教師應該及時引導,讓他們意識到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后果。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彩色小淘氣”這個游戲,引導幼兒進行對比分析。在這個游戲中幼兒的手上會沾滿彩色顏料,隨后教師可以組織洗手比賽,讓幼兒比較誰能以最快的速度洗掉手上的顏料。由此,幼兒會發現,如果使用“七步洗手法”,自己可以洗到雙手的各個部位,這樣清洗的效果會更好。此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如果顏料是病菌,那么不規范的洗手動作可能帶來什么嚴重的后果?”在這樣的引導下,幼兒會了解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益處,掌握正確做事的技巧,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陶行知認為:“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為了讓幼兒養成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在觀察幼兒的行為后,將其轉化成教學資源,組織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他們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三)處理矛盾和糾紛
幼兒相處的時候會出現多種矛盾,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思考該如何解決問題,以幫助幼兒提升人際交往能力,讓幼兒學會待人接物。
在發現幼兒發生爭吵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選擇適合幼兒的解決方法,幫助幼兒調整思路,正確處理和他人的關系。面對性格暴躁的幼兒時,教師可以先將爭吵的幼兒分開,讓他們各自回憶自己的行為,回想同伴平時對自己的關愛,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對于性格相對孤僻的幼兒,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他們表演生活中的場景,體會和同伴在一起的快樂,這樣做能讓他們逐步認識到自己需要融入團隊生活,多和他人接觸;對于活潑好動的幼兒,教師可以組織“愛的傳遞”活動,讓幼兒認識到與人相處時需要相互關愛。
三、個性化教學模式,拓展發展空間
(一)組織互助活動
在基于“一日生活皆課程”理念設計教學活動時,為了充分照顧幼兒的不同個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教師可以組織互助活動,讓幼兒學會通過適度求助他人解決問題,漸漸養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
在組織互助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在組織活動時,教師要鼓勵幼兒討論,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觀點,共同擬訂方案,如在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在設置障礙物時共同討論需要設置多少和怎樣的障礙物;另一方面是在發現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要鼓勵他們勇敢地向同伴求助,請求同伴幫助自己,同時教師要告訴幼兒,發現同伴需要幫助的時候,應當主動給予幫助。
(二)設計趣味游戲
在設計游戲時,教師可以創設趣味生活情境,展示各種生活問題,以激發幼兒的思考熱情,讓他們主動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幼兒往往十分活潑好動,對于游戲充滿喜愛之情,且充滿想象力。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思維特點,借助趣味游戲激發他們的思考熱情。如教師在午餐活動中發現幼兒挑食時,可以組織“小動物愛吃什么”游戲。在這個游戲中,首先,教師可以出示繪制了各種小動物、食物的卡片,然后讓幼兒抽取一張動物卡片,思考該動物愛吃什么食物,找到對應的食物卡片;其次,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的人的圖片,讓幼兒思考不同的人愛吃什么,在此時,幼兒會發現人類幾乎愛吃所有的食物,因為人類需要補充多種營養物質才能確保身體健康;最后,教師可以介紹人類缺乏營養物質時會遇到的問題,讓幼兒思考此時這個人應該補充什么食物以解決問題。
(三)鼓勵幼兒試錯
在組織活動時,教師還要鼓勵幼兒試錯,讓他們直面問題,大膽嘗試,從而逐漸解決問題。如果幼兒失敗了,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通過反思找到失敗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組織建構類、美術創作類或科學實驗類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幼兒試錯,引導幼兒反思。如在組織“沉沉浮浮的雞蛋”這個科學小實驗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分享自己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自己如何解決問題。由此幼兒會意識到,在參加科學實驗時,自己應該先設計實驗步驟,再進行實驗。
結語
幼兒教師應認識到“生活即教育”,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挖掘學習資源,同時要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積累經驗,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支持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媛媛.通過家庭教育塑造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J].幸福家庭,2021(18):7-8.
[2]寧曉琴.家園共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2,3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