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王秋平 陳君
[摘 要]毛澤東詩詞不僅具有壯懷激烈的宏大氣魄,同時記載了半個多世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將毛澤東詩詞引入大學生學業指導的具體工作中,可以引領大學生在與偉人的思想交流中厘清時代發展脈搏、喚醒紅色記憶,堅定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充分發揮課堂思政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引導學生從偉人身上汲取奮發有為的奮斗精神、立業安邦的實干精神、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
[關鍵詞]毛澤東詩詞;學業指導;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4-0108-03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青年學子搭建并夯實人生根基的重要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當代青年大學生在思想行為、價值觀念等方面呈現出新的特點。經濟技術發展帶來信息傳播途徑的多元化,信息傳播速度也隨之加快,在網絡文化的影響下,部分青年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一定偏差。如網紅效應、明星效應等對部分大學生奮斗方向的選擇產生了一定影響:部分青年大學生羨慕網紅掙錢快,把當明星掙大錢當作人生的奮斗目標;部分大學生在學習中怕吃苦、圖輕松,在團隊合作學習項目中挑肥揀瘦,在價值觀念上呈現出精致的利己主義特點等。如何消除這些不良影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始終以革命濟世為己任,在長期艱難的革命斗爭和新中國建設歷程中,毛澤東寫下的詩詞篇章不同于往昔詩人的傳統吟哦[1],它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奮起抗爭、艱苦奮斗、走向光明的艱辛歷程,展現出毛澤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成長歷程,體現了他博大的胸懷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在本科生教育教學中推行導師制,學業導師全面、全程進行學業跟蹤和指導。筆者作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在兼任大學生學業導師期間,結合大學生在校學習不同階段的特點,深挖新時代大學生學業的特點,凝練內涵,設定專題,將毛澤東詩詞引入大學生學業指導具體工作中,通過傳統的詩教,給學生講授人生價值與理想選擇、挫折困難與心性成長、專業學習與人生方向等內容,引導大學生從偉人身上汲取奮發有為的奮斗精神、立業安邦的實干精神、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
一、用毛澤東詩詞引導大學生開啟人生新階段
18歲的大學新生離開家鄉,邁入大學校園,如何開啟人生新階段是其面臨的第一個重要課題。1910年秋天,17歲的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前往湘鄉求學,這是他人生歷程的第一個轉折。《七絕·改詩贈父親》是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廣闊天地的宣言書,該詩表明了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就有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毛澤東出生在湖南韶山沖,固執守舊的父親希望他安于現狀,繼承家業,而接受了新思想、對國家前途命運已有憂患意識的毛澤東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故鄉。走出韶山沖,毛澤東的內心是波濤洶涌的,“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詩句思想鮮明、言語鏗鏘有力,“立志出鄉關”的毛澤東用“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誓言,表明了他求學的堅決、抱負的高遠。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此句生動地表達了人死后尸骨何必要回歸故里、人生行至何處自有青山相隨的詩意,是毛澤東青少年時期心態、志向的真實流露。胸懷志向、堅毅倔強的毛澤東正走向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此詩為典型的言志詩,全詩通俗易懂、押韻流暢、讀起來朗朗上口,簡潔而不簡單,通俗而不失文雅,極易引起十七八歲大學生的情感共鳴。在人生的關鍵節點,毛澤東就是因為走出了故鄉,才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結交了摯友,從而開啟了人生的新階段[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大一新生,生活在青山環繞的草堂新校區,學習環境優美寧靜,但還未熟悉環境的學生難免會感到一絲孤寂。在進行大學新生學業指導過程中,筆者通過這首詩來講述毛澤東的成長歷程,并以此激發大學生對自己人生的思索:同樣的年齡、同樣外出求學、同樣的人生新階段,人生的畫卷該怎樣描繪?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該有怎樣的擔當?教師要引導大學生在入學階段關注新時代社會發展需求,結合自身志向,制訂學業發展計劃和讀書計劃,為大學階段夯實人生根基做準備。
二、 用毛澤東詩詞引導大學生積極進取
毛澤東的革命生涯充滿艱辛和坎坷,在政治道路上也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但越是遇到困難,越能激發他昂揚的斗志和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精神。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開,毛澤東未能繼續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局委員。同年8月,他又遭到國民黨當局緝拿。在此境遇下,他寫下了《沁園春·長沙》。在霜天寒意濃烈之時,詩人看到的不只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還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乃至“萬類霜天競自由”,至此,詩人不禁高聲一問“誰主沉浮”?問而不答,自信已在不言中。
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夕,毛澤東一度感到迷惘。在《菩薩蠻·黃鶴樓》中,詩人心中所想是“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目之所及為“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未見云開日出的清朗。然而黃鶴雖已遠去,滾滾長江永存,滔滔江水一浪高過一浪,詩人把酒酹江,“心潮逐浪高”,積極樂觀、自強不息之感油然而生。
1929年,毛澤東在被迫離開井岡山及紅四軍后,染上了瘧疾。毛澤東在養病期間寫了一首《采桑子·重陽》。在中國傳統詩詞里,“秋色”多與“悲秋”“傷秋”共生,但毛澤東在此詩中一洗千古以來的悲秋愁緒,托物言志,表達了詩人傲秋霜的凌云志[1]。在人生的低谷期,毛澤東所感的不只是個人的“人生易老”,更多的是綿綿天地之“天難老”;一年一度的秋風雖不似春光,卻勝似春光,只因詩人心中有一個“寥廓萬里”的精神世界,詩人眼中的“戰地黃花”才會“分外香”。彼時,雖然各方勢力正對紅軍進行圍堵,但是紅軍戰士依然像黃花一樣開滿山野,欣欣向榮,毛澤東對革命事業必成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躍然紙上。
大學生在求學階段會遭遇各種困難,也會有所謂的人生低谷,產生苦悶、失望、悲觀等各種情緒。教師在學業指導過程中,通過講述毛澤東在青年時期的人生波折及其在詩詞中所展現出來的奮發進取、積極有為、百折不撓的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辯證地理解人生發展的長期性和階段性特點,正確看待一時一事的困難,堅定信心,積極進取,做自己人生沉浮的主宰者。
三、用毛澤東詩詞引導大學生攻堅克難
在革命歷程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這種攻堅克難、奮斗拼搏精神的引領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披荊斬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勝利。在此期間,毛澤東創作了大量描寫紅軍戰士行軍和戰斗場景的詩詞。
在井岡山革命時期,敵我力量懸殊,在黃洋界保衛戰中,作戰環境兇險惡劣,盡管“敵軍圍困萬千重”,紅軍戰士還是克服重重困難,不只準備好了“森嚴壁壘”,思想上更是“眾志成城”,憑借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擊退了敵軍四次猛烈的進攻。《西江月·井岡山》體現的就是紅軍戰士頑強拼搏、英勇奮戰的精神。
在反“圍剿”斗爭中,敵強我弱,戰斗是異常殘酷的,但在毛澤東筆下,是“當年鏖戰急,彈洞村前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菩薩蠻·大柏地》)[4]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萬里長征,千回百轉。人煙稀少、條件惡劣的行軍路線對每個紅軍戰士都是極大的挑戰[5]。在攻克天險婁山關時,紅軍戰士在凜冽的西風中,伴隨著陣陣大雁長鳴和細碎的馬蹄聲,憑借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從頭翻越如鐵的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七律·長征》這首詩系統總結了長征途中的種種戰斗歷程,開篇即是“紅軍不怕遠征難”,描述 “不怕”,謳歌“不怕”,贊美“不怕”,詩人用高度概括的語言熱情贊揚了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攻堅克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新時代大學生物質條件較為優越,在日常生活中很難體會到戰爭中紅軍遭遇的艱難險阻。然而,在大學生學業發展過程中,不管是專業課程學習還是科研項目訓練,本質上都是在攀登一座座山峰,在這個過程中會遭遇風暴、坎坷,只有不斷磨礪心性、樹立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才能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實現個人的跨越式成長。特別是學習基礎比較弱的部分大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設定較高的進階目標,就是一次攻堅克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遭遇個人發展的困難和瓶頸,需要學業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學業的精準指導和精神引領。毛澤東詩詞中所頌揚的紅軍戰士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有助于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幫助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觀,使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開拓進取、迎難而上,克服成長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實現人生的不斷進階與進化。
四、用毛澤東詩詞引導大學生終身學習
毛澤東一生愛讀書。1914年,毛澤東在長沙讀書時就曾寫過一副自勉聯:“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以勸誡自己要堅持讀書,絕不懈怠。1918年,毛澤東送友人羅章龍東渡日本讀書,臨別贈言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這既是送別語,又是自勵語[1]。毛澤東喜歡讀史,尤其是《二十四史》,這是他讀了一生的書。他強調,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給予批判性總結,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古鑒今,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為革命和國家建設服務。
讀書學習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大學生讀書必須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手機不離手,各種消息、短視頻占用了大學生較多的課余時間。在學業指導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每年推出的“書香讀書月”活動,對大學生的讀書情況進行了解,結合毛澤東詩詞講述毛澤東獨具特色的讀書觀,引導大學生樹立終身讀書的理念,鼓勵大學生通過讀書汲取新時代思想精華,培養“擠”和“鉆”的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五、結語
毛澤東詩詞為我們展現了勤學上進、積極樂觀、不畏艱難的精神,對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模范引領作用。在講述毛澤東成長歷程的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大學生的人生階段,引導學生誦讀毛澤東詩詞中的經典篇章,并內化為個人成長的養分,實現心靈成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的大學生學業指導工作一般由專業課教師擔任,通過與學生的課堂交流和溝通,能及時了解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在大學生學業指導過程中融入毛澤東詩詞,用偉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來滋潤新時代大學生的心靈,有助于青年大學生厘清中國近現代發展的艱難歷程,喚醒紅色記憶,厚植愛國主義情懷[6];有助于大學生在與偉人的思想交流中汲取奮發有為的奮斗精神、立業安邦的實干精神、攻堅克難的拼搏精神,并內化于心,產生強大的意志力和堅韌的生命力。這一做法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業指導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田秉鍔.毛澤東詩詞鑒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
[2]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8日)[N].人民日報,2020-09-09(2).
[3] 毛廷貴.運用毛澤東詩詞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J].教育評論,2016(1):140-143.
[4] 李航.毛澤東詩詞中的奮斗精神研究 [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21.
[5] 張施.長征時期毛澤東詩詞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南昌:南昌大學,2019.
[6] 徐瑞仙.毛澤東詩詞的教育和歷史價值探析:以高校思政課教學為研究視閾[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21(4):77-84.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