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 向燕 袁靜
[摘 要]與刑事科學技術、治安學、偵查學等傳統公安專業相比,公安視聽技術專業缺乏成熟的專業建設經驗?,F實生活中,社會民生的迫切需求與公安專業現有技術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做好公安本科教育傳統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優化整合公安技術一級學科下的專業布局、推進新工科背景下的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培養和輸送卓越的公安視聽技術專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工科;公安視聽技術;人才培養;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4-0126-04
隨著視聽資料作為一種新的證據類型被廣泛應用于公安、檢察、法院和司法等領域[1],視聽技術人才需求增加。公安、政法院校承擔著布局和發展新興專業、面向行業需求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當前,無論是公安刑事偵查部門,還是基層派出所都迫切需要視聽技術人才。公安院校需要做好公安本科教育傳統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快推進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和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2],填補全國公安技術專業教育空白,解決區域公安視聽技術、警務技術人才緊缺問題。將公安視聽技術專業作為新興專業進行布局建設,為社會培養更多能夠從事公安視聽技術相關行業的優秀人才,不僅能為社會治安管控、打擊犯罪提供專業人才保障,而且能助推科技強警的長遠發展。
一、新工科背景下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背景
隨著天網工程、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的推進,基于視頻監控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成為治安管控、交通管理、警務預測的有力手段。同時,隨著數碼產品、視聽設備的普及應用,涉及錄音、圖片、視頻等視聽資料的案件逐年遞增,公安視聽技術成為預防和打擊各類犯罪的又一新利器,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應運而生[3]。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的通知》,正式在公安技術一級學科下設二級學科公安視聽技術。隨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江蘇警官學院等學校陸續新增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或開設公安視聽技術類課程,開啟探索公安視聽技術專業緊缺人才培養模式的征程。
為扎實推進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等的總體部署,深化“四新”建設,增強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強對卓越警務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批適應現代公安行業需求的學科專業,推動公安院校建強優勢特色專業,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各公安院校亟須深入推進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探索實踐公安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公安視聽技術作為新興專業,具有典型的交叉性,不僅融合了傳統公安技術類專業、偵查學、法學的基本特點,而且兼具了警務大數據技術、公安信息技術、視頻圖像技術、聲紋技術等領域的技術特點[4],符合“四新”建設要求。以實戰為導線,培養專業扎實、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新型警務視聽人才,是優化公安院校學科結構、提升公安院校整體辦學質量的有力途徑。
二、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途徑
相比偵查學、治安學、刑事科學技術、交通管理工程等傳統公安專業,公安視聽技術專業面臨建設模式不夠成熟、專業體系不夠健全的現實問題。立足國家專業發展戰略布局、結合公安教育實際,公安院??蓮囊韵滤膫€方面推進專業建設和卓越警務人才培養。
(一)深化公安本科專業供給側改革,積極布局符合視聽技術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需求的公安視聽技術專業
在新工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改造升級傳統公安技術專業和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發展新興公安技術專業,主動適應未來安防行業發展和社會民生所需的人才戰略布局要求,是當前公安教育的重要使命。專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開展教學改革必須要抓好專業建設,地方公安院校要把專業建設和優化作為教育教學“新基建”的重要抓手,深入開展新工科建設、推進新項目實踐;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加強跨學科交叉融合,推進公安技術與公安學專業、公安技術與新領域技術的分類發展,探索建立公安視聽技術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按照《“十四五”平安中國建設規劃》《公安技術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關于進一步加強視頻偵查專業工作的通知》等要求,構建公安視聽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新時代公安院校亟須完成的一項重要任務。
公安院校作為公安人才培養的搖籃,開設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是公安行業開展視聽技術工作的現實要求,是維護社會安全、履行責任使命的重要手段,是當前信息化警務模式發展、科技強警的必然趨勢,是全面提升戰斗力、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二)深入開展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公安技術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優化公安視聽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
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旨在培養政治堅定、素質過硬,具有較強的法治精神、警察職業精神,熟悉相關政策法律和技術規范,能系統掌握公安視聽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備開展現場攝影攝像、聲像資料分析處理、聲像資料檢驗鑒定、視頻圖像偵查等專業能力,能夠適應警務工作職業化、實戰化要求,能夠勝任信息化背景下視聽技術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公安專門人才。為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需以新工科教育理念為指引,探索公安視聽技術專業的新發展理念,切實以學生為中心,優化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關注學生學習成效,以產出為導向,加大課程整合力度,實施多元化教學,注重綜合性項目訓練,著力提升學生解決復雜警務技術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警營文化熏陶,提高學生的科技倫理意識與警察職業道德素養。打造公安視聽技術專業的質量文化,建設專業持續優化改進的閉環機制。
課程是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在公安視聽技術新專業的課程建設中,應重點優化知識體系、提升“兩性一度”、夯實課程思政教育、強化實踐教學。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具有極強的交叉性、信息化、智能化等特征,而目前公安視聽技術的教學主要聚焦于對實戰經驗的總結和技戰法的提煉上,缺乏系統性理論構建,專業知識體系尚不成熟。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應緊緊圍繞“面向實戰、貼近實際、務求實用”的理念開展教學改革,聚焦“視聽信息分析處理能力、目標發現檢驗能力、信息化綜合應用能力”三大核心能力,培養學生視聽技術應用技能。圍繞視聽資料偵查實戰核心能力培養,構建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程序設計基礎、治安學基礎、偵查學、痕跡檢驗學、刑事攝影與攝像、圖像處理與檢驗、語音檢驗和視頻偵查技術等課程組成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將“忠誠鑄魂”與“務實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理論課內容設置應包含視聽信息偵查的基本知識、技戰法等,并實時融入前沿的新技術、新應用,以此拓寬學生專業視野。實訓內容設置以實戰應用為導向,聚焦視聽技術工作的核心環節,堅持“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案例教學、實戰模擬訓練等,切實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將課程思政貫穿公安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
要立足公安院校辦學特色,發揮警學融合、校局共育、校企合作的機制優勢,深化“警、學、研”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的育人機制[5]。積極完善公安機關、社會各行業機構接收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學生實踐、實習的制度保障,建設教育、培訓、科研、辦案功能四位一體的共享型公安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和平臺,構建協同育人項目實施體系,以公安行業、安防產業的最新需求助推警務技術人才培養改革。
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多元統一的重要途徑[6-7]。公安院校應發揮課程主陣地的作用,將思政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授業與育人的有機統一。公安視聽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要始終堅持“公安姓黨”、為黨育才、為國育才,落實課程思政與公安院校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總要求,在“四句話十六字”總要求指引下培養“四個鐵一般”的公安鐵軍。教師要通過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在專業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品德塑造,結合課程知識體系,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制訂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使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全過程育人格局,落實“立德樹人、育警鑄魂”的公安教育根本任務,培養更多政治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四)創新“六卓越一拔尖”計劃指導下的公安教育教學方式,構建公安視聽技術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
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需要以系統推進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機制和教學組織模式等方面的綜合改革為抓手,探索打破傳統“小的全、小而散”的基于學科的院系設置模式。面向公安實戰需求,建設與行業密切相關的教學組織,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公安學和公安技術兩大學科體系下的各專業實現深度交融,構建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新型卓越公安技術人才培養新模式。
第一,做好教材體系建設。教材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劇本”。新專業建設之初會存在缺少成熟完整系列教材的情況,而新教材建設難度大、周期長。因此,公安視聽技術專業要抓實、抓牢教材建設,優質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依據和知識傳遞的基本載體。
第二,做好教學設計?!敖谭ā迸c“學法”的雙向創新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新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采用混合式教學等新的方式,使其成為教育教學的新常態。積極探索以任務為驅動的目標分層級、教法分類別、學情差異化的教學設計。以學生需求為中心,創新指導方式,給學生留思考、留時間、留空間,創造創新環境,厚植個體可持續發展的成長沃土。注重學生共性化培養與個性化發展的有機結合,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專業導師、研究方向、輔修課程的空間。積極開展研究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科創類項目訓練,促使學生學會自主深度學習、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自主提升多維能力。教師需以現代警務信息技術為支撐,靈活運用線上線下、課內課外、虛擬現實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其實戰能力。
第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新的教學方法的實施者,是卓越人才培養的有力保障。要建立優秀校內教師及行業教官隊伍。為應對校內專業教師短缺、培養周期長的問題,公安院校應發揮與公安實務部門協同育人優勢,構建老帶新、行業鍛煉、培訓交流的師資隊伍培養模式,并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深入對口公安實戰單位掛職鍛煉,不斷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占比。同時,聘請公安業務專家組建校外實戰教學團隊,遴選視聽技術專家任駐校教官或課程輔助教官。以“四有好老師”標準培養教師團隊,為公安視聽技術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師資保障。
第四,加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是技術類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按照“基礎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創新能力訓練”的層級式目標要求,探索“自主、協同、創新”三結合的分階段實踐教學設計,注重項目引領,開設設計型、研究型、綜合型實訓項目,探索教師科研成果服務教育教學的科教深度融合機制,建立校局實驗室開放共享機制,構建校外公安實戰單位見習、觀摩、實習等實踐模式,結合第二課堂和科技競賽,激發學生對信息化警務工作的創新活力,從而培育具有法治精神、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精神,面對新問題敢闖會創的現代警務人才。
第五,強化學科交叉、科教融合。要注重公安視聽技術專業的學科交叉性,把促進知識體系交叉、能力素質交叉作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要以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組建跨學科教學團隊,為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創造條件。同時,要平衡好“專”與“博”的關系,為學生成長搭建“底寬頂尖”的金字塔型知識架構?;诠惨暵牸夹g較強的專業性,建立公安院校與科研院所、公安科技部門的深度合作平臺,鼓勵學生參與教師工作室、行業實驗室的工作,拓寬科教融合協同育人路徑。
第六,加強質量監測和評估。針對公安視聽技術的交叉性、實踐性特征,將人才培養中以傳統、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逐漸向過程性、持續性的評價方式轉變。面向公安視聽技術知識體系和實戰應用的不同內容、不同環節,建立動態的、量化的以及多維度、多層級、多形式的考核評價體系,并根據評價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形成教學閉環。在終結性評價中,以實戰案例為載體設計綜合性的操作考核題目,檢驗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應用情況,避免所學與所用脫節。同時,創新設計多維度的人才培養評估方法:校內,通過學生科研項目監測數據、專業技能競賽獲獎情況統計,評估學生專業能力培養質量的變化情況;校外,通過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社會受眾的評價,倒逼學校動態評估人才培養的需求變化,有針對性地優化培養環節。
三、結語
新工科背景下,公安視聽技術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深入探究如何全面構建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體系,是公安院校落實“四新”建設要求的現實需求,是新形勢下發展公安特色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公安行業急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的長期性重要課題。
[ 參 考 文 獻 ]
[1] 翟佳麗,王闖.新形勢下公安視聽技術學科建設的思考[J].林區教學,2021(7):44-47.
[2] 劉振天.“四新”建設是一場全新的教育變革[J].教育家,2022(22):6-8.
[3] 楊英倉.公安視聽技術專業建設與教學思考[J].大學教育,2019(12):14-17.
[4] 蔡競.視頻偵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大學教育,2017(3):33-35.
[5] 葉東,陳春濤,李宗辰,等.公安視聽技術專業校局企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電腦與電信,2021(8):30-32.
[6] 秦冬杰.新時代公安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1,38(11):109-114.
[7] 孫曉冬,白雅楠.公安院校新工科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以網絡犯罪案件偵查課程為例[J].新疆警察學院學報,2022,42(1):64-69.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