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學 湯洪宇
[摘 要]項目組以“應用為本”“學以致用”為理念,構建了“校企共育、三證融合”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和“三段”式教學模式。通過開發網絡教學資源課程、校企合作編寫物流專業教材、采取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以及邀請企業導師到校授課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了“教—學—練—創”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采取基于多元主體、內外結合、多種形式、多種素質能力的考核評價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解決了學生無法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
[關鍵詞]“互聯網+”;產教融合;物流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4-0137-04
2015年,國務院在印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互聯網+”高效物流的重點行動。強調要加快建設跨行業、跨區域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物流倉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和運轉效率。要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鼓勵校企合作辦學,深化互聯網領域產教融合,建立一批聯合實訓基地[1]。2016年,發展改革委印發的《“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指出,要鼓勵企業與高校、行業協會等合作設立培訓基地,聯合培養互聯網和物流領域復合型專業人才[2]。
國家對培養與“互聯網+”高效物流發展相適應的物流人才非常重視。因此,探討“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物流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對實現“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對推動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產業同步發展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產教融合物流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構建
物流人才教學模式改革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改革。
(一)“互聯網+”背景下“校企共育、三證融合”物流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項目組以“應用為本”“學以致用”為理念,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制訂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三證”所包含的人才培養要求,創新“三能兼容+課證融合+橫縱雙跨”的課程體系[3],將理論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素質培養進行融合,培養既懂物流理論分析,又會實際操作的高端物流人才。“校企共育、三證融合”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三證”是指畢業證、學位證、職業資格證,其中,職業資格證包括物流管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供應鏈管理師證、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崗位專業證書等。“三能兼容”即崗位基本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素質能力兼容[4]。“橫縱雙跨”即物流課程與職業崗位的橫向跨界、職業能力的縱向遞進。
(二)“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物流人才培養“三段”式教學模式構建
“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物流人才教學改革涉及物流教學網絡云平臺的建設,物流實驗實訓室的硬件和軟件的購買、安裝、使用,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慕課等網絡課程資源的設計規劃[5],以及借助翻轉課堂、微課等互聯網進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等。物流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如圖2所示。
第一階段:與3~5個物流企業合作,以傳統的合作形式、教學方法和實習形式為主,同時在10%~30%的物流專業課程(與“互聯網+”比較密切的課程,如物流信息技術、電子商務)中使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手段,利用合作企業的工作軟件進行模擬實訓,為物流教學網絡云平臺建設做好初步準備。
第二階段:與8~15個物流企業合作,逐步從傳統合作形式向網絡虛擬合作形式過渡,建設物流教學網絡云平臺。同時爭取能在50%以上的物流專業課程中使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手段。
第三階段:物流教學網絡云平臺初步建成,云平臺上有一定的網絡課程資源。學校教師、合作企業導師、學生能夠使用云平臺進行線上的教學和實訓。
二、物流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改革方法
傳統的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不夠。項目組開展了教學改革,注重理論與實踐實訓教學相結合,使理論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素質培養與考試、競賽等融合,形成“教—學—練—創”的教學模式。
(一)教學方式改革
1.開發網絡教學資源課程
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設計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慕課等網絡課程,這些課程的特點是其資源內容與專業課程教學同步、課件與相關視頻同步、理論與實訓實習操作同步。這些課程在教學網絡云平臺上實現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學生共享,教師可以在備課、上課、實訓中使用,學生可以在課堂、課外,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學習。
2.采取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借助物流教學網絡云平臺,部分物流專業課程可采取基于理實一體化的“課堂+網絡”教學模式,構建“線上課堂情景+實踐課堂情景”的雙課堂[6],使用翻轉課堂、微課、手機App等開展教學。以此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教師(包括企業導師)教學指導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等。
3.采取靈活多樣、逐步深入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改變以往輸灌式、填鴨式教學模式。其次,采用虛擬(模擬)環境、仿真教學等教學模式。再次,采取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訓練方法,即根據某些崗位的工作流程進行實訓操作訓練,給學生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務,驅動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最后,讓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各種技能比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1.多元主體、內外結合的考核評價
對學生的考核評價由四個部分組成:學校任課教師的考核評價占45%,企業導師的考核評價占35%,學生相互評價占10%,學生自我評價占10%。這樣既可以降低考核者的主觀影響,又便于學生之間相互監督,讓學生有一定的參與感。
2.多種形式的綜合考核評價
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和教學要求,采取平時學習實訓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考核評價、期末考試考核評價、實訓操作技能及實習報告寫作評價、各類競賽及考證結果評價、項目論文寫作評價等多種考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依據不同課程對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創新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要求,確定每種考核評價方式在不同性質課程中所占的成績比重。
3.多種素質能力的考核評價
第一,考核評價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及靈活變通的水平。第二,考核評價學生實踐動手操作的情況。第三,考核評價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第四,考核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第五,考核評價學生的科研及寫作能力等。
三、物流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改革實踐
(一)教學改革合作單位及實施范圍與對象
本文教學改革的實施由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廣西城市職業大學與廣西南天物流有限公司等15個物流企業合作開展,主要對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和廣西城市職業大學物流相關專業的教學進行改革,每年直接受益學生大約2000人。
(二)教學改革實施的內容
1.校企合作編寫物流專業教材,共同開展教學改革課題研究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廣西城市職業大學與廣西桂華物流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編寫了教材或實訓手冊:《物流綜合實訓》《倉儲管理實務操作》《運輸實務操作》。同時合作主持或者參與了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校企合作的快遞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協同培養物流人才的改革與實踐研究”和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等。
2.邀請企業導師到校授課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和廣西城市職業大學邀請了合作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等企業導師到校授課,例如邀請廣西順豐速運有限公司部門經理到廣西城市職業大學給學生講課,邀請廣西共恒教育集團董事長凌藝先生到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參加講座等。
3.高校與企業之間相互開展技術培訓及師資培訓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和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分別與廣西南天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南寧乾龍物流有限公司、中越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技術培訓、師資培訓、講座、校園招聘宣講、學生實習和參觀等活動。
校企間的產教融合對企業來說,有利于技術更新、員工培訓、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等,也有利于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同時增強了教師對企業實際流程、各類崗位的了解。這不僅有利于高校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的開展,使課程內容能夠與物流企業的崗位設置、崗位知識技能要求、崗位職責等相符,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三)教學改革實施的效果
1.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解決了學生厭學、逃課、上課玩手機等問題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和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實施教學改革后,師生間的互動得到了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得到了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和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兩個學校物流相關專業學生到課率分別由2019年的89.6%、91.2%提高到了2022年的98%以上,學生考試成績良好以上的比例分別由2019年的78.8%、82.1%提升到了2022年90%以上。
2.解決了學生不能靈活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
項目組將理論教學、導向教學、實習實訓教學交錯進行,學生既能在校內實訓實驗室進行實踐鍛煉,又能到校外實訓基地觀摩學習、頂崗實習等。通過教學改革,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
3.解決了部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
項目組改革了考核評價方式,學生通過參加實習實訓,參與實踐,在考證、競賽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和廣西城市職業大學兩個學校學生的助理物流師考證通過率從2019年的67.8%、73.2%分別提升到2022年的86.7%、91.5%;物流管理1+X考證(高級)通過率從2019年的72.7%、77.5%分別提升到2022年90.2%、92.6%。
兩個學校的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物流技能大賽、全國供應鏈大賽、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各種比賽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的比例由2019年的46.9%、58.5%分別提升到2022年的83.7%、90.8%。
四、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產教融合物流人才培養教學模式改革的內容除了包括企業接納學生實習、學生到企業參觀外,還有高校與企業共同編寫教材、進行課題研究,企業導師授課等。高校與企業多層次的合作方式對高校的物流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考核評價方式改革等都有促進作用,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素質、技能和就業競爭力,而且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EB/OL].(2015-07-04)[2023-02-0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5-07/04/content_100
02.htm.
[2] 發展改革委.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互聯網+”高效物流實施意見》的通知[EB/OL].[2023-02-06].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91704.htm.
[3] 唐臣,湯洪宇,黎其健,等.職業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貫通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廣西教育,2021(23):134-137.
[4] 唐臣,黎其健,鄧富友.本科職業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產教融合”模式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10):171-173.
[5] 李潭.“互聯網+”背景下理工院校經管復合型人才培養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2):46-49.
[6] 湯洪宇,丁承學.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金融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物流科技,2022,45(11):164-166.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