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鑫
(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山東 泰安 271001)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生理和心理尚處于基礎發育階段,兼具好奇心強、專注力弱、認知直觀等特征。因此,小學階段的教育肩負著對小學生進行人生啟蒙的任務。音樂學科與語文、數學等基礎學科不同,能夠對小學生學習以外的能力進行有效開發。鑒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注重音樂教學的優化設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手段,著重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和鑒賞能力,讓小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和交際,進而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國家教育部下發了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這促使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關注學科教學過程中如何融入綜合素養相關的知識,并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點關注項。在音樂學科教學中多感官聯動教學的理念,備受教育者推崇。
感官聯動教學是根據人的學習習慣及過程而提出的心理教學方法。最早在語言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實踐證明它在推動教學效果提升方面能夠發揮顯著作用,進而被推廣至全科學的教學,促進了各學科教學質量的提升。研究者指出,人通過視覺和聽覺完成大部分的學習活動,而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觸覺、動覺、感覺的多方聯動,能夠有效增強人的記憶能力,提升學習效果。因此,研究者們將多感官聯動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帶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學習效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感官聯動教學,能夠有效帶動小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音樂教學課堂中,進而提升教學質量[1]。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多感官聯動教學方式能夠對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改變。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個40—50 名學生的小學班級中,超過70%的學生表現出對音樂學習的濃厚興趣;25%的學生表示喜歡音樂;5%的學生對音樂表示抵觸。這一數據表明,絕大多數小學生具備學習音樂的動機,從而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生源基礎。如果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充分運用這一優勢,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有意識地應用多感官聯動教學,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則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視覺、聽覺、動覺以及感覺,引導小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學習中,促進小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提升。
現階段小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實質上并沒有促進音樂課堂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反而呈現出小學生無心參與音樂課堂的趨勢。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過去的音樂教學以理論和聯系為主,教學方式單一,用時受有限的課堂時間影響,教師并沒有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夠讓學生自由發揮的演唱時間和空間,這讓小學生無法將學到的音樂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導致與學生心中的預期不符,從而打擊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和信心[2]。應用多感官聯動教學后,則能夠對原有音樂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強調學生的參與,從多感官入手,綜合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表現以及感知等多方面的能力,進而讓小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內涵、掌握演唱演奏方法與技巧。
與語數外基礎學科不同,音樂并不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而是重在培養學生在藝術感知方面的能力。相關調查顯示,約有48%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音樂課堂對自身的歌曲演唱能力進行提升,約有22%的學生則希望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約有30%的學生期望強化自身的音樂感知能力。要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教師可以將多感官聯動教學應用到音樂教學中,以加強對學生多重感官的刺激,進而對學生的音樂需求進行滿足,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人際交往、審美鑒賞等能力。
由于音樂學科不是主流學科,絕大部分學校對音樂教學效果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因音樂學科不用考試而認為其可有可無,這就導致學校在音樂教師的安排上過于隨意。許多擔任小學音樂教學的教師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音樂訓練,不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音樂學科排課少,音樂教師與學生的接觸時間不多,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夠,致其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不具有針對性。此外,目前小學音樂教師年輕化,教學經驗不足,對多感官聯動教學方式認知不夠,不能將其靈活應用于音樂教學中,致使形式重于實質,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隨著多感官聯動教學的逐漸普及,許多音樂教師對其有了一定的認知和了解,但沒有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實際應用。此外,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推行已久,但現階段的絕大多數教師都是在應試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傳統教育思維根深蒂固,影響了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從實際音樂教學來看,大多數音樂教師主要采用“理論講解+演唱練習”的教學模式,沒有應用多感官聯動教學,致其實踐不足,無法積累多感官聯動教學的經驗。在多感官聯動教學中,強調對學生多重感官的調動,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必須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音樂基礎以及學生個性,從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旨在促進學生演唱、演奏能力的提升,讓學生掌握樂理基礎及音樂技巧[3]。但部分音樂教師并沒有對學生和教材內容進行充分了解,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主觀臆斷,導致教學設計不合理,對音樂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4—5]。
教學設計是學科教學的重要支撐,通過對教學內容、方法以及評價等多要素的整合,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小學生好奇心強,對事物具有天然的興趣,尤其對動畫片、童話故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特性,根據音樂教學內容,優化應用了多感官聯動方法的教學設計,放大其輔助教學的作用。另外,作為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音樂能夠讓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從而獲得情操的陶冶,營造音樂意境有助于加強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因此,音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在課前為學生播放相關的音樂曲目、音樂視頻或者音樂圖片,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讓學生在音樂意境中聆聽和感受音樂,體會其中表達的情感,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6]。
比如,在《侗家兒童多歡樂》歌曲的教學中,教師先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侗族兒童嬉戲玩耍以及侗族舞蹈相關視頻,讓學生對侗族有所了解,知道歌曲中侗家兒童的含義,同時通過視頻感受到侗家兒童的活潑和歡樂,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對歌曲中蘊含的歡快情感產生共鳴。在播放視頻的同時,教師根據視頻內容,適時對歌曲的創作背景、侗族常用的樂器、歌曲中用到的樂曲等內容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感受到歌曲的情緒,強化學生對歌曲的記憶,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音樂知識的學習,完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7—8]。
音樂的創作基礎是現實生活,是對現實生活進行拔高的一種藝術形式。換言之,現實生活是音樂的生命源泉,必須保持緊密的聯系,音樂才具有真正的價值。而學習音樂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創造和表達生活。總之,生活與音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鑒于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用多感官聯動方式必須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通過具體實踐案例,刺激小學生的感官、聽覺和動覺,強化小學生的行為感知能力,以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鑒賞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提高自身對現實生活的認知和體驗能力。那么,教師如何才能加強音樂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呢?音樂游戲是常用的方式,在音樂教學中適應引入游戲輔助教學,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學習音樂知識,既有助于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也體現了多感官聯動教學,有助于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9—10]。
比如,在《快樂的潑水節》歌曲的教學中。潑水節是我國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也是這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了提高學生對歌曲的學習效果,讓學生能夠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通過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對歌曲進行演繹,教師設計了“我的潑水節”小游戲。首先將學生按10 人一組進行分組,共分成4 組、每個小組分成兩隊,每隊5 人;然后將學生有序帶至室外場地,讓學生分組模擬“潑水對抗”(注:僅模擬動作,非真實潑水)。通過這個小游戲,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潑水節的“快樂”。在游戲過后,將學生帶回教室繼續上課,此時的學生已經通過潑水游戲激發了興奮的情緒。“同學們,潑水節場面怎么樣呀”“很開心”“好,那我們就來學習《快樂的潑水節》這首歌曲吧”,順理成章地進入到教學內容中,借助游戲行為加強了學生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增加學生對音樂內容的體驗感,進而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鑒賞能力[11—13]。
作為小學學科之一,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共同構成了小學的課程體系,因此音樂教學還必須加強與各學科的聯動與融合。比如跟體育相結合,將體育課中的動作和技巧融入音樂教學中,幫助學生學會控制呼吸,增強學生手腳協調性、聽覺與視覺感知能力,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發聲技巧和方法。總而言之,要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效果,就必須對現階段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多感官聯動方式之于教學效果的顯著作用已經在其他學科中得到證實,因此亦可將其應用的小學音樂學科的教學中,事實上一些教師已經開啟了探索實踐的應用之路。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部分音樂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教學經驗等方面存在欠缺,致使并不能完全發揮多感官聯動方式之于音樂教學的作用。對此,本文認為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必須結合音樂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優化多感官聯動教學設計,營造音樂教學意境、加強與現實生活聯系,注重游戲的運用。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廣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