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亞雷
(新疆廣播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7)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在這一號召下,以首都廣電為首的電視新聞媒體紛紛參與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工作中,并尋求媒體現代化、融合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對電視新聞媒體行業內的從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電視新聞編輯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探索實現角色轉換,是電視新聞媒體全媒體化轉型對從業者提出的要求,也是編輯個人發展、實現職業理想的必經之路。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只有不斷強化個人素養、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自覺轉換角色、轉變身份,才能不被行業淘汰,并作為行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推動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現代化轉型。如何實現個人角色的有效轉換,是在全媒體時代下編輯研究的主要課題,也是其個人發展的主要方向。以下將結合筆者在新疆電視臺多年的媒體編輯工作經驗,分析全媒體時代下工作、媒體環境發生的變化,在正確認識全媒體的基礎上,尋求編輯角色轉換的路徑。
全媒體是指媒體表現手段、媒介形態、接收方式均多樣化的一種媒體形式,是媒體融合的結果,是現階段媒體行業的主要媒體背景。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網頁等媒體表現手段,廣播、電視、音像、出版社、電影、雜志、網站等媒介形態,廣電、電信、互聯網等網絡載體,共同構成全媒體。用戶作為媒體接受者,在電信網絡、互聯網等途徑的支持下,不再局限于電視、廣播這些傳統信息接受方式,還可通過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實現跨時空、高效信息接收[1]。簡而言之,在自媒體融合過程中,最終形成的全媒體是信息流通、傳播的集大成者。
編輯在電視新聞媒體中身兼數職,在新聞編輯的過程中,需要全面掌握第一手新聞資訊,并對其進行合理化處理,挖掘信息的廣度和深度,為新聞播報做好充分的信息核對、文稿編輯準備工作。一條社會信息變為具有價值的新聞資訊,需要編輯的參與。全媒體推動媒體全行業深化改革,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聞編輯,積極進行角色轉換,不僅能乘全媒體之風,實現個人不斷進步和發展,還能推動傳統媒體的現代化轉型,讓個人以及媒體行業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滿足民眾對新聞種類、數量和質量的需求。
技術進步、經濟發展推動媒體融合,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媒體行業依次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融媒體過渡,并最終將全媒體確定為當前的主流媒體形式,構建全媒體大環境,引導和指導各類媒體主體,以全媒體為方向,通過內部調整、改革和創新,從被淘汰的險境中擺脫出來[2]。媒體行業內的從業者是保持媒體發展活力的關鍵要素。在全媒體環境內,電視新聞編輯主動轉換自身角色,厘清自己在全媒體時代的職責和媒體分工,在對全媒體形成正確認知的基礎上,轉換媒體角色,促進電視新聞全媒體化發展。
在技術進步和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背景下,民眾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改變。若電視新聞仍舊堅持以電視為新聞播報、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未向其他途徑拓展,不僅無法滿足民眾信息接受的新需求,還會降低電視新聞的媒體競爭力,無法有效凸顯其在新聞深度、廣度等方面的質量優勢,從而逐步被媒體行業、社會民眾淘汰,電視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職能也將相應弱化。鑒于此,新聞編輯應意識到傳統媒體存在的弊端、全媒體的技術優勢,并主動將全媒體技術應用于媒體編輯、播報和信息宣傳等各個環節,與民眾獲取信息的方式相契合,盡可能滿足民眾的媒體服務需求,提高信息服務效率和質量,在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同時,有效堅守電視新聞這一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保持其教育、輿論引導職能有效發揮。
在手機、電腦、移動采編平臺等現代設備的支持下,新聞編輯可借助手機、移動采編平臺,在獲取新聞資訊的第一時間,對其處理、編輯,形成可用于媒體宣傳的音視頻或文字信息,有效提升新聞的時效性,為民眾提供及時的信息服務。新聞編輯促進自身角色轉換,集采訪者、編輯者、播報者等諸多角色為一身,在媒體設備、現代技術的支持下,高效完成新聞采編工作,宣傳方式與途徑與民眾信息接收的方式相契合,增加訂閱人數、受眾群體,獲得較大流量,逐步強化電視新聞在全媒體時代下的競爭力。
通過調查社會范圍內民眾的信息接收方式可知,老年人仍舊是我國廣播電視新聞的忠實“粉絲”,中年人、年輕人則以網絡化信息接收為主要方式。若電視新聞不改變宣傳方式,將逐步被媒體行業和社會淘汰。新聞編輯作為電視新聞媒體的內在動力,其在轉換自身角色的同時,不僅能提高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還能促進電視新聞的現代化轉型,與廣大民眾的信息接收方式相契合,增強中老年人、年輕人的信息黏性,以穩定的受眾群體逐步強化電視新聞的競爭力。
全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獲取信息的途徑得以擴寬,方式更為多樣化,與民眾逐漸建立起雙向互動關系,能與民眾有效溝通,從而了解民眾的信息需求,找準編輯和信息服務的方向。例如,新疆廣播電視臺開通微博賬號,發布國家政策、地區政策和社會信息,民眾在獲取信息的同時,還能在評論區參與討論,對新聞內容做出評論,并反饋自己對新聞資訊的實際需求。編輯可從高贊評論中挖掘新聞價值,圍繞民眾關心的社會實事,開展采訪、編輯、播報等工作。一方面,能借助民眾的眼睛,拓寬采編范圍和視野;另一方面,編輯對民眾關心的社會實事進行采訪、編輯和挖掘,能滿足民眾對新聞信息的實際需求。
全媒體時代,以中央廣播電視臺為首的各級電視臺紛紛探求全媒體化發展的路徑。編輯作為媒體行業內的主要從業者,是媒體轉型的關鍵點。電視新聞愈發關注編輯培訓和培養工作,將編輯放置于媒體轉型的中心環節,為新聞編輯提供學習、成長的多種機會。新聞編輯要抓住機遇,自覺踐行作為媒體人的職責,以個人角色轉換推動電視新聞媒體現代化轉型和全媒體化發展。
編輯作為電視新聞媒體的主要從業者,是傳統新聞媒體的代言人,編輯的職業認知、專業素養和媒體理念都將影響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情況。因此,在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要實現現代化轉型,不可忽視編輯的力量,要將編輯放置于電視新聞媒體轉型發展、創新的中心地位。新聞編輯要認識到自己與傳統媒體不可分割的關系,認識到個人發展對傳統媒體轉型的重要價值、傳統媒體高質量發展對從業者個人發展的載體作用。作為電視新聞媒體行業的從業者,編輯要充分認識全媒體時代給媒體行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錘煉“四力”,為個人職業理想的實現、媒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好準備工作。
1.錘煉眼力,開闊新聞采編視野
新聞編輯作為采訪者、編輯者,應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度,能從社會生活中精準定位民眾需要的信息和新聞資訊,從專業角度挖掘事件核心內容,剖析社會實事[3]。
一方面,編輯要不斷訓練,提高職業敏感度,從社會生活中挖掘具有價值的信息,對其進行深度剖析之后,將其呈現在社會民眾的眼前,同時兼具政策宣傳、滿足信息需求的職能。例如,編輯從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的留言中統計民眾留言內容,對其分類整理,將同類訴求整合在一起,從中定位民眾呼聲最高的需求,深入事件發生地,對其進行跟蹤采訪、信息收集、后續報道。這需要編輯充分認識到網絡媒體在信息獲取方面的作用,通過多個平臺的信息整合,基于民眾關注度最高的事件,在核對事件真實性的基礎上,對其做出深入報道。同時,編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與家人、朋友交流,挖掘生活中的新聞素材。社會是人們生活、開展一系列活動的主要場所,是事件發生的主要環境,也是新聞編輯信息的主要來源。
另一方面,電視新聞不僅具有政治引導和宣傳教育職能,還是引領媒體行業之風、滿足民眾信息需求的主流媒體。電視新聞媒體不僅要扮演好政策宣傳者和教育引導者的角色,還要扮演好信息服務者的角色,滿足民眾的多種信息需求。除了國家政策、地區政策等新聞內容,編輯還要重點關注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社會信息,如物價變化、地區建設、旅游觀光、交通規劃、教育醫療、社會就業等各個領域的信息,滿足民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新聞編輯要主動開闊采編視野,豐富新聞內容。例如,新疆電視臺開設的節目《直播民生》,以民之所想、民之發聲,從中取材?!吨辈ッ裆窓谀孔哌M醫院,用鏡頭記錄了醫院的日常,為具有相關需求的社會民眾指明了求醫之路,防止民眾有病亂投醫。
據數據統計,我國高學歷人才數量日益增加、人才質量不斷提高,從某一角度反映出大學生面臨的就業競爭愈發激烈。鑒于此,新疆電視臺《我是應聘者》欄目組走進新疆職業大學,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推出求職類節目,為正處于就業期的應屆畢業生指明擇業、就業和創業方向,為各民族學生能就業、就好業創造良好條件,提供實踐平臺。
2.錘煉腳力,深入基層和群眾
真實性和時效性是新聞的兩大核心特征,也是編輯在采訪時不可忽視的關鍵點。在技術助力下,新聞編輯核實信息,可借助手機通信、網絡視頻等方式,核實效率更高。但是,這一信息核實途徑存在一定弊端。對于編輯而言,用腳步丈量世界是其核實信息來源、真實性的有效路徑,也是編輯在采編環節的必要工作。若編輯對現代技術、網絡途徑過于依賴,在間接獲取信息時,難免會面臨信息真假性難辨的問題。因此,新聞編輯要不斷錘煉腳力,走進群眾、深入基層,獲取一手新聞資訊,確保信息的真實性[4]。
一方面,編輯要加強身體鍛煉,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健康的體魄,為其以腳步丈量國家甚至世界做好充分的個人準備工作;另一方面,編輯主動深入基層,強化媒體與群眾的聯系,獲取群眾需求,與群眾聯合舉辦活動。例如,2019年春節第一天,新疆廣播電視臺舉辦“新春走基層”活動,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與南疆和田墨玉縣芒來鄉阿克塔木村群眾聯合舉辦新年聯歡會,與少年兒童、村民、農民夜校學員一起學習漢語,誦讀國學經典,聆聽新時代奮斗故事,真正做到媒體“與民同樂”,拉近媒體與群眾的關系。在媒體的帶領下,群眾主動學習漢語、誦讀經典,在地區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錘煉腦力,形成全媒體采編思維
新聞編輯角色轉換,是全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尋求新發展的必要工作,傳統媒體對編輯提出殷殷期望。在全媒體環境下,編輯要實現有效的角色轉換,就要樹立全媒體意識,形成全媒體采編思維,從全媒體的視角看待采編工作,更新媒體工作理念和編輯觀念。首先,編輯要全面關注民生,深度挖掘群眾關心的社會實事,并將電視宣傳方式與網絡宣傳方式結合在一起,確保民眾能通過自己習慣的方式,及時獲取新聞資訊。其次,將電視節目的制作與互聯網技術結合在一起,例如大型節目、社會實事現場網絡直播,并設置互動環節,在直播過程中,媒體人根據民眾的反饋,解答疑惑,調整內容。最后,強化全媒體時代下的媒體品牌建設,打造區域特色媒體品牌。
4.錘煉筆力,提高文學素養、業務水平
編輯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直接影響新聞深度、廣度和質量。因此,編輯要主動錘煉筆力,多讀書,讀好書,從閱讀中汲取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總結經驗,逐步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同時積極參加行業協會舉辦的研討活動,在與優秀編輯的溝通中,學習和掌握編輯技巧。
信息的有效溝通是全媒體時代的基本特點,傳統電視新聞要加強與各類媒體有效溝通,共同構建全媒體新聞中心模式,實現電視新聞、廣播媒體、紙媒、網絡媒體四類合一,信息在四類媒體中實現有效流轉和高效流通[5]。例如,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將旗下三張主要報紙采訪部門合并為一個部門,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即集團內部的通訊社;杭州日報報業集團將紙媒《杭州日報》與杭州日報網合并為一個編輯部,實現“報網合一”。信息在媒體內部通暢流通,能有效打破傳統階段各部門之間的信息隔閡,提高信息傳遞、取用效率。編輯要自覺打破部門壁壘,實現跨部門、并部門工作。
全媒體時代是媒體領域不可逆轉的媒體背景,是現階段以及未來較長時間內媒體行業的主要發展背景。編輯作為專業媒體人,要在實現個人職業理想的同時,保持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生命力與活力,就要自覺轉換角色,主動錘煉“四力”,樹立全媒體編輯意識,在媒體系統內部構建全媒體新聞中心模式,以內部信息有效溝通,提高新聞采編、處理、播報質量和效率,強化電視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輿論引導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