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宗良 上海市復旦中學

“立體 多維 無恒”課堂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鮮明的實踐性,它既包含著于漪老師自成一體的極具科學性的語文教學思想,又根植于整個語文教學實踐的深厚土壤,因而,它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具有強大實操性的語文教學策略。于漪老師認為,語文課堂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語言體悟與思維發展,由此,她提出了基于語言和思維的語文教學核心說。她強調,教師應當成為“教會學生思考的人”,而課堂則應成為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并且,在思維發展方面,針對語文教學過于偏重理性思維的現狀,她強調,語文學習應該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合二為一,應既重視邏輯建構,也重視審美體驗。
基于這樣一個基本理念,于漪老師的課堂力求將理性與感性兩種思維水乳交融在同一個學習過程中。她認為,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以抽象的且程序化的方式進行,必須在嚴謹的邏輯基礎上,通過形象的語言來進行。在記敘性文本中有邏輯思維的滲透,在議論性文體中又要挖掘其中的情感和審美因素。因此,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兩種思維能力培養相輔相成,同步實現。為此,她經過實踐與探究,提煉出一系列相應的教學策略。
“面上開花”教學法 這主要運用在全體學生參與的快節奏的學習過程中。首先,這種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營造學生思維的緊迫感,因為思維的緊張狀態能使人的思維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促成學生“急中生智”。其次,這種方法關注全體學生。例如某些學習困難學生的思維比較遲緩,“面上開花”的思維激發就是喚醒他們的思維潛能,促使他們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思考,把他們“從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來”,這一方法實際上又體現了她“學生第一”的教學思想。
“縱深發展”教學法 這種方法強調的是思維的深度展開,引領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由淺入深和由表及里。因為學源自于思,思源自于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而小進,大疑而大進,無疑則不進。這種方法要求抓住矛盾,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有了沖突就需要作出合理的判斷,并在判斷基礎上進行選擇,這一選擇過程實際上是價值取向的過程。因此,她重視發掘課文外顯或內蘊的矛盾,以沖突來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如她教都德的《最后一課》,起始就單刀直入形成沖突:“誰是《最后一課》的主人公?”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發,于是,閱讀、論辯、再閱讀、再論辯,在讀與辯的過程中,思維不斷由淺入深,由表層閱讀進入深度閱讀,構成探究性學習,學生的思維力自然得到很好的提升。
“鼓勵求異”教學法 于漪老師指出,由于社會環境、生活狀況和所接受教育的影響,人的思維常常會出現固化現象。例如有不少教師做教學設計時,往往喜歡按照自己的邏輯來規范學生的思維,進而使全體學生經歷同一思維過程,最后得出同一結論。這樣學生成為教師思維的完善者,只是在填補教師有意留下的思維的“坑”,學生無法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思維過程。而求異思維,則是在探究同一問題時,作出不同處理,形成不同觀點;選擇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循著不同的路徑去探究。因此,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沖破思維定式,跳出固化的束縛,進行非習慣性的逆向思維,并且,這一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思維更富有靈活性、獨特性和創造性。
上述這些策略,是有著扎實的理論支持的。于漪老師認為,人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心理需要,就是希望在學習中扮演一個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這樣才能產生學習的獲得感與成就感。所以優秀的教師總會讓學生在具有挑戰性、建構性的思維過程中,圍繞處于核心地位的問題或者任務,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有效實現學生能力與素養的成長。因此,于漪老師又倡導“活的教學法”,這同樣是聚焦于學生思維的,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首先,課堂力求靈活多變,常變常新。她說,課堂要抓住學生,就要常教常新。因此,她的語文教學中,貫穿著一種求“變”的不懈追求,“變”才能出新,“變”才有活力,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和情緒不斷進入興奮狀態。于漪老師曾這樣描述她的課堂:常常用相同的教材和課時,但課堂容量要比一般課堂更加豐富,在這大容量的學習中,學生在課堂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他們提升的就不只是識記能力和簡單的理解能力,而是探究思維、獨立思考和創造思維能力,學習中學生就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究底里去洞悉事物的本質。
其次,不斷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她經常強調,要把“興趣”融入教學的全過程。例如關于課堂的導入語,她說,交響樂要有大氣磅礴的序曲,戲要有動人心魄的序幕,文章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教學同樣如此。閱讀課的起始猶如交響樂的序曲、戲曲的序幕、文章的開頭,要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專注起來,活躍起來,方能迅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語文閱讀教學,就要根據文本的個性特點,不同體裁、不同風格和不同思想內涵,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創建不同的導入語:可以以充滿抒情色彩的語言撥動學生的情弦,可以聯系學生的已知形成已有基礎上的推進,可以抓住文本的沖突使學生一開始就面臨艱難的選擇,還可以運用現代技術使學生進入文本的情境之中。總之,要激思和激趣。
最后,拓展語文的學習空間,從文本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向更加廣闊的學習天地。她曾請演員、作家和記者等,從藝術、文學、新聞等角度給學生作朗讀指導,談文學創作,賞世界水準男高音音樂會,參觀一流的美術展覽……
“活的教學法”的這些做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于漪老師說,語文課堂真正要出成效,一是課堂要有新鮮感和陌生感;二是課堂要不斷激發思維和情趣;三是課要由語文走向生活、社會和世界;四是語文學習要有時代的活水。這樣的語文學習過程才是有趣的、豐富的、深刻的、完整的,才是學生喜歡的。
上述可見,在20 世紀,于漪老師的課堂已遠遠走在當時語文教學的前列,她的思想理念和教學實踐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直到今天,我們重讀于漪老師當年的課堂教學實錄和《于漪全集》中的相關敘述,仍然能夠看到其中斑斕的色彩、淋漓的水汽與課堂所涌現的鮮活的深邃的思想光芒。
“立體 多維 無恒”的課堂追求與于漪老師關于學生主體的課堂定位,還決定了課堂是教師理想信念、學識修養的綜合體現,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于漪老師強調,教語文,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使學生對語文有感情,有興趣,形成強烈的求知欲。而這些,是需要教師有大視野,有高境界,有豐富的情感,有廣博的學識修養,有高超的教學能力,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精心細致地引導而形成的。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在語文素養提升、培養民族感情和道德情操、整體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方面實現語文的獨特作用和育人目標。
她說,教師要用美好的事物、優美的語言、崇高的形象去感染學生,要引導他們去發現生活和語文中的美好與崇高,去體會和領悟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去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高尚的審美觀。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熱愛語文,熱愛語文教學,要高度投入,要深入研究,簡而言之,課堂應該是教師用生命在歌唱。
例如,于漪老師認為,語文課堂要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而審美憑借的是直覺,是從形象到形象,從心靈到心靈。因此,教師應注重創設學習情景,營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不只是“身臨其境”,更有“身歷其境”之感,讓學生在學習中悟情,審美,激趣,明理,從而真正進入作品的境界。這就是她的“情境說”,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課堂策略——
巧引 巧引不是文牘主義式的旁征博引,以顯示課堂的豐富性與深刻性;也不是喧賓奪主,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于漪老師說,巧引要更多訴諸學生的情感,要多用形象的表達與建構。因為,巧引的目的是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想象和聯系,建立起閱讀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在更加廣闊的視野上,深入底里,實現文本的深度閱讀。
美讀 課堂上于漪老師經常采用帶表情朗讀的方式。讀可以促進學生感知文本的內涵,體會語言的氣勢,領會語言的情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種“美讀”能讓人入境、入情、入心。她經常抓住優秀作品,用美讀的方式來營造閱讀情境。如學習《周總理,你在哪里》時,于漪老師用“四讀”構建起整堂課的骨架:一讀,體會感情基調;二讀,理解人物形象;三讀,把握韻律節奏;四讀,總體領悟思想。這四讀,引導學生從詩的感情色彩到具體形象,再到詩歌韻味,構成閱讀的認識美—理解美—欣賞美—再現美的過程。
情講 情講強調課堂上教師要有感染力,要能打動人,教師要有飽滿的情緒、充沛的感情、繪聲繪色文采飛揚地講述,引發學生的共情。她說,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是詩人和藝術家。她的許多課堂也正是這樣努力實踐著,學習《春》,似乎春天降臨到課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生和教師同樣一種深深的同情充塞心間;學習《孔乙己》,大家都把辛酸的眼淚往肚里咽;學習《過零丁洋》,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在胸臆間油然而生……情講講出了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講出了一瀉千里的情感氣勢,講出了感人肺腑的思想情操。
趣溢 于漪老師說道,生活中常有像魔方這樣的事物,如果只是一塊塊色彩單一的小木塊單獨地存在時,不會引發人們的注意,但它們一旦組合成魔方時,變幻無窮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就呈現出來了。漢字也是如此,它們變化多端組合成文章時,就產生了情趣、意趣、理趣等情味。有些文章的“趣”在表象,學生易于感知,容易產生共情;有些文章“趣”在深層,學生不容易品嘗到這“趣”,也就難以進入文本特定情境,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加入與引領。如學習《清平樂·村居》,城市學生缺乏農村生活經歷,對征收詩中那種自然寧靜真實的農家生活畫面不易形成合理的認知與對這種生活情趣的把握,于漪老師就讓學生以畫面的方式把詩人的文字白描變成線條白描,再現翁媼的音容笑貌和孩子的動作情態。于是,生活的情趣、鄉村的野趣、“小兒”的童趣一下子從紙上溢出來,詩的意境充分呈現并進入學生的心靈。可見,用生命歌唱的課堂,才能無愧于國家對教師的重托。這樣一種教育情懷,成為于漪老師建構她課堂范式的精神底色。
總之,于漪老師的課堂教學,從來不走別人走過的路。從于漪老師的課堂,我們可以看到,課堂范式遠遠不只是一種外顯的課堂形態,其背后有自己的教學價值追求,有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有自己的課堂策略的探索,還有作為教師應有的精神追求。也因此,于漪老師是獨特的、他人難以仿效的。然而,她創建的這些寶貴財富,不僅是于漪的,也是我們大家的,是我們共同的財富,我們應該去努力學習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