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衛斌 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十年,風雨兼程;十年,初心不變。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簡稱“東華附校”)的辦學十年,緊緊圍繞課堂改革,將培育核心素養,增強學習能力,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不斷拓展學習空間和場域,拓深課堂教學的內涵,拓寬課堂教學的外延。這十年,學校站在教育綜合改革的風口浪尖,結合時代發展賦予的教育使命,推動課堂教學的轉型和升級,深化學校內涵建設。一路走來,學校以教育神經科學視角審視課堂教學,以“動感課堂”建設鏈接社會對人才培育的需求,以項目化學習推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以跨學科主題學習催生融合類課程體系建設,行而不輟,履踐致遠。
2012 年松江區人民政府與東華大學簽署聯合辦學協議,2013 年9 月,一所嶄新的東華附校在松江大學城核心區域應運而生,為松江教育打造“環大學城教育新高地”添上了濃重一筆。在這十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依托東華大學優質資源,傳承和發展東華大學辦學“DNA”,踐行以“終身發展為經,全面發展為緯”的“經緯教育”。
在“經緯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教育價值追求指引下,東華附校緊緊圍繞“形成一系列課程,打造一個經緯講壇,推進一批志愿,辦好一份《經緯》校報,吸納一批優秀畢業生,建設一個具有紡織服裝特色的創新實驗室,合作一批科研項目,開展一系列交流活動”等“八個一”項目舉措,助力學校的內涵建設,助推學校高品質發展。在東華大學可開放的科普場館、創新實驗室及優質的體育場館等學習和活動場所,隨處可見東華附校學生的身影,附校的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成了常態,大學已然成了附校學生汲取“養料”、豐富學習經歷的“后花園”,“大小東華”之間的交流和互動逐步形成了從“散點”到“系統”,從“結合”到“融合”、從“合作”到“共建”的工作格局,大學優質資源輻射的著力點也由基礎類課程群逐步延伸到德育類、融合類課程群。這十年,“大小東華”共同研發了關于足球、攀巖、旱地冰球、攝影、小囡學滬語、服飾禮儀、紅色文化等12 本深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配套讀本,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十年來,東華附校招聘了190 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應屆畢業生。學校的迅速擴容,大量新教師的涌入,使得青年教師的培養成了學校隊伍建設中的重中之重。2016 年學校成功立項上海市課題“教育神經科學視角下課堂教學改進的實踐研究——中小學教育誤區的改進策略”,并將之打造成學校龍頭課題,聚合全校青年教師,立足課堂,聚焦有效教學,以課題為引領,選擇合適的切入口,以點帶面助推青年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中,學校特別重視青年教育神經科學素養的普及與提升,鼓勵青年教師將教育神經科學研究理論和成果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有效鏈接,以案例為載體,分析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并對問題和現象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反復甄別和改進,逐步形成有效教學的路徑、方法和策略。青年教師要快速站穩、站好講臺,首先,要能識別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要學會以科學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課堂,摒棄那些不科學、不合理的因素,不斷優化教學預設,科學利用課堂生成。其次,搭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展示平臺,讓青年教師在不斷的體驗、經歷和感悟中實現專業成長,瞄準青年教師成長的“穴位”予以刺激,迫使他們在專業成長方面不斷追問,不斷改進,不斷提升。最后,將“抱團取暖”進行到底,關于青年教師的培養,東華附校始終信奉的是“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幾年在東華附校涌現了諸如腦科學、“動感課堂”“學科+”、項目化學習、跨學科主題學習等許多青年教師教學研究共同體。每一名教師登臺亮相的背后都有一個專業團隊做支撐,大家圍繞一個主題深入研究,以聚焦課堂實踐,磨煉專業技能;聚焦課例研討,改進教學技藝;聚焦課題探究,以教研并進的方式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實現組團式“群體共進”。“一人臺前,眾人臺后”“一人展示,眾人參與”已成了東華附校青年教師校本研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現今社會,知識的更新迭代不斷加速,各行各業不斷推陳出新,社會對人才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著。知識儲備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學習力和創造力才是未來人才競爭的關鍵所在。因此,在中小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學習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課改的必由之路。
從2017 年起,東華附校就著力于“動感課堂”建設,讓教師試著從站在學生身前示范引領逐步轉為站到學生身后助推學習,啟發和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尋找學習的路徑和方法,培育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動感課堂”以學習金字塔理論、腦科學研究理論、首因近因效應等為理論支撐,將自主學習、全面參與、當堂檢測三大原則深入貫徹到課堂教學中,改變了固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動感課堂”強調學生參與程度和多感官體驗,強調師生情感的交互,營造既有激情又有溫情的課堂氛圍。在“動感課堂”教育實踐的推動下,我校青年教師茁壯成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增強,教學質量穩步提升。此外,學校還將“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教學模式整體納入學校“動感課堂”建設,將“互聯網+”這種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嵌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打破了原先只在課堂上學習新知的壁壘,將學生在家碎片化的學習時間與在校學習形成呼應,進行有效統整,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校的資源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整合市、區、校三級資源,重點打造各學科成體系的核心知識點微課,居家在線預習、翻轉課堂、慕課教學等不再是遙不可攀,而是成了“動感課堂”的有機組成部分。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兩者雖有區別,但將真實情境引入課堂,讓學生置身于真實場景的“做中學”是兩名教育大家的共同價值取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已無法適應當下教育,東華附校在這十年中,積極打造學習空間,不斷拓展學習場域,延展教育空間,為學生主動、多元成長提供了豐富的平臺。
校內,將經緯閱讀園、GEO 樂園(地理)、機器人、3D打印、書法、美術、陶藝、服飾創意設計工作坊等一批創新實驗室建設與學習空間打造相結合,讓學生置身于模擬仿真真實情境中,豐富學習經歷,提高知識的可遷移能力和綜合素養,從而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生活,實現“深度的學”。另外,以長廊建設、宣傳欄展示、朗讀亭設立、安全實訓體驗室等“硬”環境建設為抓手,讓學校的“一磚一瓦都說話,一草一木皆育人”。校外,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走進大學、走近“院士”,感受多彩的課程,聆聽精彩的講座。依托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將“行走”和“研學”有機整合,豐富和延展“經緯教育”課程體系。行走上海,感受“魔都”的魅力和建設成果,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從小立志為家鄉建設夯實基礎,學好本領。行通中國,以服飾禮儀課程為抓手,縱向梳理古今服飾嬗變,折射中華文明演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橫向體驗56 個民族的風土人情,“知其源,明其變;臨其境,效其禮;親其地,浸其風;重其儀,行其道”。行達世界,感受世界各國先進文化,培養具有國際眼光的新一代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0年11月,東華附校成功入選“上海市第一輪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實驗校”。在項目化研究的初始階段,老師們對項目化學習的認知更多聚焦在學生的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基于問題及任務的,可以對自身學習進行自我調控,并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分析,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所以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成為知識的搜尋者、整理者和創生者。隨著項目化研究的逐步深入,老師們意識到教師在項目化學習過程中并非“用處不大”,而是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整個項目化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適時推動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教”的功能體現在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架”,成為學生學習的“向導”。所以教師開始嘗試設計思維型、任務型、文化型以及資源型等不同類型的“學習支架”,為學生提供活動日歷、課程自評表、網頁鏈接、測繪軟件、活動場地等資源進行實地演習、公約制定、破冰游戲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適當的學習支架可以幫助學生整合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成就深度課堂。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在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空間的基礎上,需要在探究的關鍵處、疑難處給予適當的學習支持,使學生掌握、建構、內化那些能使其從事更高認知活動的技能。這種掌握、建構和內化是與其年齡和認知水平相一致的,他們一旦獲得了這種技能,便可以更多地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在學校項目化學習深入推進的過程中,教師發現項目化學習中學習支架的運用需要依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學情進行適當取舍,學習支架的應用形式是多樣的,學生的學習不能依賴于學習支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需要逐步撤去指導支架,促使學生掌握學習過程的主動權,并通過同伴之間相互合作,創造性運用知識進行問題解決和作品制作。項目化研究學習中,教師發現學習量表這類“學習支架”只能是教師開發提供給學生的,學生可能無法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支架”,于是教師更愿意和孩子一起圍繞學習目標探究并共同設計適合學生項目化學習的“學習支架”。教師通過研判學生學習的難點,分步推進,有序拓展,以有效的學習支架搭建適切的學習梯度,促進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逐步深入,“雙減”“雙新”等教育新舉措的落地,這幾年,東華附校致力于“兩縱一橫”經緯課程體系建設(“兩縱”即基礎課程群與融合課程群,“一橫”指德育課程群)。通過基礎課程校本化縱向實施及融合課程特色化縱向開展,交疊成“人”字形,“兩翼”齊飛,寓意知識、技能、能力與素養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以德育課程一體化橫向貫通,托起“人”的成長,寓意培根鑄魂、立德樹人。
學校尤為重視“兩縱一橫”課程體系中第二縱“融合課程群”建設,以回應社會對知識融合融通的需求。聚焦“雙新”改革,可以發現“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課程轉型的重要途徑,學校嘗試以“學科+”課程建設為抓手,開拓創新、積極探索,助力教與學方式的變革,爭做課改路上的拓荒者。一是“學科+學科”,轉變課堂模式,促進跨學科知識再建構。基于學科知識關聯開設“學科+學科”融合課程,促使學生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破除學科邊界,進行課程重構,聚焦知識架構的融合,關注學生知識的整合,逐步形成1~9年級層次遞進的跨學科融合類課程群。二是“學科+生活”,擴大學習場域,增強學生社會關懷意識。基于社會生活需求開設“學科+生活”融合課程,借鑒STEAM 課程樣態,以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導向,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加以探究、實踐、反思、迭代,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研究報告、創新作品等。三是“學科+活動”,統整教育資源,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基于主體活動經驗開設“學科+活動”融合課程,將學校各類活動與項目化學習有機整合,讓課程與生活緊密掛鉤,培養學生面對新環境、新問題、新挑戰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
總之,東華附校建校十年,艱辛與榮耀相伴隨行。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松江百姓競相追逐的優質教育資源。十年,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才剛剛起步,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汗水來澆灌,需要一代又一代東華附校人來耕耘、傳承和發展,他們正懷揣著“名校夢”大步跨入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