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莉 上海市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既要能“語”又要能“文”,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大量的“閱讀”奠基。隨著現代經濟條件的提高,豐富多樣的閱讀內容可供學生選擇參考,包括:書籍、報紙、雜志、漫畫、繪本等載體;實體紙質、虛擬電子版等形式;故事、漫畫、科普、日記等類型。如果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閱讀氛圍較為良好,一定能保障學生的閱讀量。但是,隨著閱讀量的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否也得以提升呢?在保證學生閱讀量的同時還能保障學生閱讀有效性,這才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突破口。為實現閱讀的“質”與“量”,“1+X”閱讀模式的概念應運而生?!?+X”閱讀模式即以教材為依據、以課堂為中心的延伸閱讀,“1”指的就是語文教材,“X”指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課外海量閱讀?!?”要精讀,“X”要泛讀,“1”決定了“X”的內容,具有統領作用?!?+X”閱讀模式既是一種閱讀策略,也是一種閱讀倡導。
低年級學生接觸語文學科的時間短,識字量少,而繪本圖畫精美、文字生動,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是最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內容。本研究旨在通過運用“1+X”閱讀模式推薦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外繪本,明確推薦課外閱讀的挑選標準,探索到更適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閱讀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教師在選擇繪本的時候,首先應當充分考慮當前所使用的語文教材。統編教材“雙線組元”式的編排,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這就為繪本模塊劃分,主題劃分提供了依據。其次,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喜好,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繪本。最后,應當對市場中的繪本進行充分的審核,選擇圖文精美且具有鑒賞性的作品,避免有害有毒的讀物進入閱讀書單。
教材主要以語文能力訓練為核心組織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個閱讀能力訓練重點。以教材的精讀課文或者教材單元主題為“1”,把有著相同主題同時主題范疇較小的多個文本組成聯讀文章。例如,內容結構相似的選文,有些文本雖然內容不同,但是他們在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也可以拿來組建聯讀文本。又如,形式結構相似的選文,有些文本內容不同,但是都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除此之外,還能以內在思維方式相同、表達手法相同、同一作者的選文等為依據選擇文本。以一年級下冊語文統編教材為例。本冊共編排了八個單元,且每個單元的主題各不一樣,每學完一個單元,可以根據相應的單元主題給學生推薦適合的閱讀繪本。
根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印發的《本市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負增效工作實施意見》通知,推薦給低年級的閱讀繪本要既具有權威性、可讀性、文理性,還要不拔高教學要求,不增加學生負擔,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要滿足以上兩點,推薦的閱讀繪本既要獲得繪本評選獎項或者有良好的口碑評價,又要和書本內容聯系,契合單元重點。
識字單元(引導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推薦《青銅國》(國內首本青銅主題文物游戲繪本);心愿單元(培養兒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推薦《月光男孩》(國際安徒生獎);伙伴單元(體味伙伴之間的情誼)推薦《南瓜湯》(格林納威大獎);家人單元(感受家庭的溫暖和家人之間的親情)推薦《爺爺一定有辦法》(加拿大克里斯堤先生圖畫書獎);識字單元(提高識字的能力)推薦《環游世界做蘋果派》;夏天單元(感受夏天的美好)推薦《夏天的一天》;習慣單元(滲透責任意識和良好習慣的養成)推薦《大熊有個小煩惱》;問號單元(引導學生借助圖畫閱讀課文)推薦《彩虹色的花》。以上推薦的繪本或已獲得了重要的評選獎項,或收到了讀者良好的反饋和評價,且和課本每單元編排的主題契合。
“1+X”式閱讀在多文本組織上,強調多文本之間的關聯和結構,同時強調提取更加具體的議題來促進多文本之間的結構化。在選擇文本、解讀文本和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把這種結構化的關聯作為第一閱讀要素進行關注和提倡,所以議題的選擇就格外重要,巧妙合適的議題可以克服閱讀碎片化、知識化的傾向,在更加開闊的視野上呈現多文本的閱讀價值,為學生的核心能力提升服務。
搭建一篇帶多篇的文本聯讀操作形式,搭建單篇閱讀過渡到多文本閱讀的合適階梯,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思辨,形成個性化的閱讀觀。
每學習完一個單元,通過“釘釘”軟件給學生布置一次多樣化閱讀任務:閱讀分享、表演展示、口語表達、神筆馬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參與,使學生在快樂學習的氛圍中逐步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以第一單元推薦的書籍《青銅國》為例,“閱讀分享”請學生分享書中印象深刻的青銅器;學生“表演展示”設計一個漂亮的青銅器;“口語表達”說說喜歡《青銅國》的理由;化身“神筆馬良”,選擇書中感興趣的圖畫活動,試著完成。
每次從中挑選出完成得較好的作品在釘釘班級圈中分享展示,使學生交流的機會大大增加。這一過程使學生的自信心進一步得到提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良好的引導意義。
教師結合課本內容推薦繪本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在書籍的海洋里感知、思索,那么基于這一目的,不妨嘗試搭建課外閱讀展示平臺,把閱讀的自由選擇權交給學生,給予學生切實的鼓勵與評價,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新冠病毒防控期間“釘釘”軟件的推行使用正好滿足這一學生需求,教師可以將“班級圈”構建成課外閱讀展示平臺,定期組織學生在“班級圈”中開展課外閱讀沙龍分享會,學生可以選擇以錄制視頻或拍攝圖片的形式展示給班級同學。這樣的分享會是教師推薦繪本閱讀的補充形式,可以讓學生一邊感知閱讀魅力,一邊探索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分享會不局限于繪本分享,多種載體的閱讀形式都值得鼓勵,而這樣做也更符合和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應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性評價,不進行等第評價。
學生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會主動尋求所得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助于養成聯想思維,不知不覺間就鍛煉了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完成《環游世界做蘋果派》的“神筆馬良”閱讀任務中,學生面對“在遇上市場關門的話,請你帶上制作蘋果派需要用到的食材清單,根據書中的‘世界地圖’繪制一張路線圖”這個問題時,需要解決繪本中提到的國家之間的地理關系以及主人公到達這些國家的時間關系,學生在厘清這些關系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了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了解、熱愛傳統文化。例如,圍繞第一單元推薦學生閱讀《青銅國》,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了解了很多關于青銅器的相關知識,而且對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還和家人在周末休息時間一起去參觀了上海博物館(見圖1),徜徉在“青銅國”中,對青銅器、金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發了了解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和學習語文的熱情(見圖2)。

圖1

圖2
當今時代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要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充分解放學生的想象力。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使學生腳踏實地地學好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時刻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例如,在完成《青銅國》的“表演展示”閱讀任務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設計了很多樣式各異、絢麗美觀的青銅器,讓人驚喜(見圖3、圖4)。

圖3

圖4
本次研究共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一樣,分別在運用“1+X”閱讀模式之前和“1+X”低年級閱讀模式的實踐研究,選取本校一年級(3)班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同年級相鄰班級為實驗對照組。實踐研究結束后,我們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問卷的調研。
實驗組及對照組分別發放問卷39份,共78份,回收有效問卷78份,回收率均為100%。
1.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統計結果發現,運用“1+X”閱讀模式之后,實驗組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明顯提高,高達85%的學生喜歡閱讀,能堅持每日閱讀的學生達到了69%,且每次閱讀能堅持15 分鐘以上的學生達到了77%,而對照組對閱讀感興趣的學生有55%,其中只有26%的學生能堅持每日閱讀,52%的學生無法堅持15 分鐘以上的閱讀。明顯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學生比對照組的學生更能堅持每日閱讀,且時間更長,分別高出43%和29%。
由此可見,運用“1+X”閱讀模式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有了顯著的成效,學生基本養成了喜愛閱讀、堅持閱讀的良好習慣,這保障了學生閱讀量的實現。
2.閱讀內容的選擇
數據顯示,對照組有52%的學生喜歡故事類書籍,56%的學生喜歡漫畫書籍,實驗組的數據大致接近對照組,分別是56%和51%;關于選擇的書籍樣式,對照組的學生0%選擇全是文字的書籍,61%選擇圖畫為主、文字較少的書籍,34%選擇文字為主,配一些圖畫的書籍;而實驗組的學生愿意選擇全是文字的書籍有12%,33%選擇圖畫為主,文字較少的書籍,54%選擇文字為主,配一些圖畫的書籍。
可以發現,運用“1+X”閱讀模式,對低年級學生在閱讀內容的類型選擇影響不大,漫畫和故事書籍仍然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愛的兩大類閱讀內容,而在書籍樣式的選擇上有了顯著的變化,實驗組從之前較為喜歡以圖畫內容為主的閱讀內容轉變為更喜歡以文字為主的閱讀內容,甚至少數學生已經可以進行純文字內容的閱讀了。這種變化表明學生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隨著識字量的積累與增長,對閱讀內容中的圖畫依賴性逐漸較少,求知欲與日俱增,對閱讀的興趣日益濃烈??梢?,“1+X”閱讀模式可以更好地幫助低年級學生從認識、感知閱讀逐步過渡到理解、喜愛閱讀。
3.獨立進行閱讀的能力
通過“你是否借助字典或者網絡等工具幫助閱讀”這一問題的回答統計,對照組的學生只有3%會借助字典,25%查閱網絡,高達69%偏愛問家人,而實驗組中借助字典的學生達到了23%,36%借助網絡,46%選擇問家人;對照組高達71%的學生需要用手指或筆指著讀,而實驗組只有23%需要指著讀;對照組中有53%的學生不能獨立完成每日閱讀,79%的實驗組學生可以獨立完成每日閱讀。
數據表明低年級學生隨著成長逐漸能夠學習運用字典和網絡等閱讀工具,并對手指、鉛筆、網絡以及家人的陪伴依賴逐步減少,運用“1+X”閱讀模式之后,可以完成獨立閱讀的學生和對照組比較,提升了32%。顯然,“1+X”閱讀模式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方面有著很好的成效,而這又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質”,即保障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運用能力等得到提高。
在研究中,也涌現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我們思考。根據學生參與的這八次閱讀任務完成情況來看,總體來講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生參與第一到第六單元閱讀任務的比重分別是85%、92%、87%、100%、97%、95%,呈現出了學生參與人數逐步增多并基本保持穩定不變的特征,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第二階段,參與第七和第八單元閱讀任務的比重分別是82%和74%,呈現出來學生參與人數迅速減少的特征,學生參與熱情明顯下降。
之所以有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就看過推薦的兩本繪本,另一方面是因為學生長時間進行線上語文學習進入疲倦期,而閱讀方法沒有適時地更新,多種原因造成學生參與閱讀任務的興味蕭然。今后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時,既要考慮到書目的閱讀難度,還要嘗試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比如,可以根據一個主題多推薦幾本不同的繪本,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這樣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