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雨,郭曦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成都 610103)
從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體現出我國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成為了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文旅融合”一度成為熱詞,而旅游不僅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基石,也是鄉村振興的主要陣地。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依托旅游地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富含當地特色文旅產品,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如何保持并提高旅游地的核心吸引力對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文旅融合視域下,選取馬邊縣作為調查對象,深入研究該地旅游吸引力,發現存在的不足之處,制定有效的旅游吸引力提升策略,促進馬邊縣可持續發展。
發達國家對旅游吸引力的研究開始于19世紀初,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且影響較大,即促使旅游者離開居住地前往目的地所為之享受的所有事物和條件[1]。國內對旅游吸引力的研究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吳必虎等[2]對旅游吸引力的理論基礎進行了闡述。諶貽慶等[3]認為旅游吸引力的本質是旅游資源子系統與旅游客源市場之間在自然、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在旅游吸引力的評價研究領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Charles等[4]較早地從自然資源、文化風光、節慶活動、服務質量等17個方面評價了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Cho[5]和Tambt[6]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可達性、物價水平、生活方式等評價指標,進一步豐富了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單福彬等[7]認為旅游吸引力評價是旅游開發的必要條件,通過構建多層次的旅游吸引力評價體系,進一步改進了傳統評價方法。蔡梅良、鐘志平[8]以南岳旅游地為例,構建旅游地吸引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對其吸引力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綜合評價研究。李瑞[9]以寧波為例,運用網絡調查法對城市魅力與旅游吸引力的公眾認知等進行了評價分析。陳端呂、董明輝等[10]通過運用心理物理學和模糊關系方程,構建森林景觀旅游吸引力評價模型,對森林景觀旅游吸引力進行分析評價。
馬邊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的小涼山區,旅游資源具有明顯的獨特優勢,開發潛能巨大。該縣生態環境優越、自然景觀豐富,擁有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兒山森林公園等。該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除漢族以外總共有以彝族、苗族為代表的20多個少數民族。據2022年統計局統計顯示,少數民族人口占該縣總人口的47.51%,保留著較為完整、珍貴的原始生態文化、民族建筑、特色飲食等。積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不斷傳承并大力發展,是一座自然資源豐富、富涵民族特色文化的旅游觀光城。文章結合維思網站上馬邊縣旅游資源報告以及攜程旅游網、去哪兒網等國內知名旅游網站上馬邊縣相關旅游資源,總結得出馬邊縣旅游資源分類表(表1)。

表1 馬邊縣旅游資源分類
文章參考了大量優秀學者對旅游吸引力影響因素的分類標準并依托馬邊縣旅游實際情況,將馬邊縣旅游吸引力影響因素總共劃分為環境因素、便利因素、資源因素和體驗因素。其下再分類得到25個具體評價指標(表2)。根據這25個具體指標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總共由3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被調查者的個人基本情況以及旅行偏好信息,包括當前居住地、性別、職業、文化水平等10個問題;第二部分通過使用李克特五級量表,被調查者對馬邊縣旅游吸引力相關的25項具體評價指標評分,最后對馬邊縣旅游吸引力進行整體評分。第三部分是開放式問題,調查收集游客對馬邊縣旅游區的總體滿意度以及相關開放性的建議。

表2 馬邊縣旅游吸引力評價指標體系
2023年1月10 日開始在馬邊縣各旅游景點以及馬邊縣城區進行問卷的發放與調查。本次總計發放問卷125份,回收125份,回收率100%。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共120份,有效率96%。
根據客源地、游客年齡、職業以及出行方式分析(表3)。在馬邊縣旅游區的游客中占比最高的是樂山市本地游客77人,占總人數的比例為64.17%;19~35 歲年齡段的游客人數最多,有5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1.67%;同時企事業管理人員、學生、公務員這幾個職業人數較多,在總人數中的占比分別為25 %, 19.17%和19.17%;被調查者中選擇與家人朋友結伴同行的游客最多,人數達到104人,在總人數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6.67%。這說明馬邊縣鄉村旅游更吸引周邊距離較近地區的游客。目前客源年齡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之間,這個年齡階段的游客獲得旅游信息的能力較強、精力較充沛,同時由于實地調研的時間恰逢寒假,因此游客中學生數量相對較多。同時該縣冬季氣溫較低,因此60 歲及以上的老年游客數量較少。最后與個人出行相比,春節假期期間更多的是家人團聚或者朋友相聚,個人出行機會與時間較少。從游客的經濟收入水平來看,被調查者的整體收入水平分布差別不大,各個收入水平的游客都有所涉及。從游客到達馬邊縣次數來看,第一次和第二次抵達馬邊縣旅游的人數相差很少。說明游客重游率不高,黏性較弱,如表4所示。

表3 受訪者的基本特征
問卷的第二部分讓游客按照自身實際感受對問卷所設置的影響馬邊縣旅游區的旅游吸引力影響因素進行評分。從環境因素來看,如圖1所示,94.17%的游客認為馬邊縣的自然資源豐富,擁有獨特的田園美景。能夠吸引游客前來觀賞、體驗以及消費,其中以少數民族為主題的旅游活動具有一定吸引力,其獨特性、珍奇性都是吸引游客的關鍵。但該縣旅游區在游客中的知名度并不高,69.17%的游客認為馬邊縣旅游區宣傳力度不足。48.33%的游客認為馬邊縣鄉村旅游配套基礎設施數量不足,旅游產業規模不夠成熟化,供不應求,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從而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參與感。從可達性來看,如圖2所示,64.17%的游客認為景區的交通與線路設計不合理。春節假期期間人流量、車流量較往日劇增,且馬邊縣城較小,加劇了交通問題的出現。從資源因素來看,如圖3所示,游客普遍認同旅游產品特色鮮明、主題明確、文學繪畫等留存且遺址遺跡能原貌展現。但是51.67%游客不贊同景區形象良好,認為還應不斷提高該縣美譽度,樹立良好旅游形象。從游客感知來說,如圖4所示,76.67%的游客認同馬邊縣鄉村旅游體現出了當地特色文化。這說明該縣少數民族文化豐富、特色鮮明,能夠不斷吸引游客。同時民族特色文化能夠作為馬邊縣旅游的標簽。但是66.67%的游客不贊同旅游產品種類多樣、通過旅游能夠滿足社會交往。

圖2 可達性評價

圖3 資源因素評價

圖4 游客感知評價
文章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衡量滿意度,計算量表平均值。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游客對馬邊縣的總體吸引力評分為3.56,評分大于3分說明游客滿意度較好。馬邊縣的自然風光秀麗這一項評價指標,游客給分均值達到4.0以上,同時馬邊縣少數民族節慶活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以及能很好地體現當地特色文化這三項,游客評分均達到3.88及以上。景區具有一定名氣這一項指標均值最低,只有3.09。
綜上所述,游客對于馬邊縣的自然風光秀麗、民族活動主題明確,特色鮮明、文學繪畫作品留存、遺址遺跡能夠原貌展現、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等方面呈贊成意見。但是游客認為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線路、宣傳力度、旅游產品種類等方面存在不足。下文針對如何提高馬邊縣鄉村旅游吸引力,提出了相應的提升策略。
馬邊彝族自治縣聚集了漢族、彝族以及苗族三大民族,該地少數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少數民族文化繁盛復雜、各具特色。因此可以深入挖掘可取之處,將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歷史建筑、特色文化行為等元素投入到該縣文化設施建設中;其次以節慶、演藝活動等模式將該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展示。例如參考《印象·劉三姐》的印象系列,面向游客進行集現代技術和民族表演于一體的文化展示,既可以加強文化的可參觀性,也可以增加游客的體驗感,提高該縣鄉村旅游吸引力。
首先要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合理設置馬邊縣內部公交線路,以此提高各景點間的通達性,為游客游覽出行提供更加便利、滿意的途徑。其次合理規劃馬邊縣內停車泊位,充分考慮馬邊縣內部停車和公交系統的一體化換乘,使動靜態交通協調有序。最后完善景區游客集散體系,積極破解旅游交通瓶頸。實時掌握人流、車流情況,制定交通疏導應急方案,在重要集散、交通節點設置電子引導屏,科學引導車輛及時變更行駛路線,提升游客體驗感。
旅游目的地的服務質量和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的關鍵因素。例如:增加游客休息區和設立專業的旅游信息咨詢中心,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和質量;增加景區垃圾桶和衛生間的數量。提高服務人員的知識文化素養,使其緊隨時代腳步,助力行業發展。
創新旅游宣傳新模式,提升馬邊縣旅游區的知名度。在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熱門網絡平臺開設馬邊縣鄉村旅游賬號,構建文旅融合營銷體系,實施融媒體傳播戰略。馬邊縣旅游紀念品大多制作較粗糙且品種單一,且自主開發的較少,并沒有充分體現出該縣少數民族特色。因此馬邊縣應該深入挖掘當地承載的特色民族文化,融入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創新旅游產品,豐富旅游產品種類,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載體。
建立以少數民族生活、文化展示為核心的歷史古鎮與主題街區。主要開展少數民族博物展覽、鄉村休閑度假、購物觀光、游學旅行等綜合性鄉村文旅活動,將當地的文化遺產與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融合為一,通過文化轉化為旅游吸引物,以活態的方式展現給游客,提高該縣鄉村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