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近日,知名女籃球員楊舒予發(fā)文拒絕粉絲接機等行為,“不要接機,不喜歡,球場見,謝謝”。無獨有偶。此前,國乒隊員王楚欽、樊振東也曾就非理性追星發(fā)表聲明,他們明確表態(tài):拒絕接機、跟拍、蹲守未公開訓練行程、索要簽名、非法入侵酒店等行為,呼吁抵制“體育飯圈化”。
運動員算不算明星?當然算,想想姚明、郎平、蘇炳添等,他們在各自的比賽領(lǐng)域都創(chuàng)造了驕人成績,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且在他們的引領(lǐng)或示范下,讓更多人熱愛上體育,有利于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全民健康的提升,是貨真價實的明星。把這樣的明星視為偶像本無可厚非,但遺憾的是,一些粉絲把飯圈陋習帶入體育圈:有人不看比賽專刷營銷號,在社交平臺上捕風捉影、造謠生事;有人不懂賽場禮儀,開閃光燈,亂喊亂叫;有人把賽事討論變成非黑即白的“控評”和“站隊”,贏了拉踩對手和隊友,輸了甩鍋裁判和教練;更有人無視公民隱私,跟拍、偷拍、買代拍,讓運動員不勝其擾。
追星為何會從娛樂圈蔓延到體育圈?這種現(xiàn)象看似“匪夷所思”,但追根溯源,也能找到些許線索。首先,網(wǎng)絡(luò)與社交媒體的發(fā)達,造就“羊群效應(yīng)”,粉絲們通過追逐一個明星,來實現(xiàn)集結(jié),彰顯群體的“權(quán)力”,嘗試通過干預明星的成長、生活、演出等,找到一種存在感;其次,受傳播方式的娛樂化影響,一些運動員不知不覺間被包裝成了娛樂明星,這造成了不少體育迷的認知錯覺,認為像追娛樂明星那樣追體育明星并無不妥;第三,娛樂圈的畸形追星被重拳打擊,部分粉絲沒有意識到這種“粉絲文化”的病態(tài)狀況必須根治,反而產(chǎn)生了外溢效應(yīng),追星追到體育圈。當然,不排除有一些粉絲認為,體育明星形象健康,具有勵志效應(yīng),可以理直氣壯地追。但凡事都有度,追也要追得理性,追得合法,萬萬不可沒有邊界。
娛樂明星常年處于聚光燈下,同時受傳播、市場、消費等影響,很多時候要依賴曝光率才能保持影響力。偶爾地,娛樂明星讓渡一些個人隱私來換取關(guān)注度,也被認為有合理之處。但體育明星不同。衡量體育明星的最大標尺,是賽場上的成績,是以一分一秒為計算單位的拼搏爭搶。某種程度上說,體育明星基本上不依賴個人曝光率與關(guān)注度,有粉絲多少,對他們奪冠、打破紀錄等并不造成影響。此外,面對某些花樣百出的、狂熱的、非理性追星行為,娛樂明星尚且不適應(yīng)和明確反對,習慣了凝聚精神、專注于艱苦訓練的運動員自然更加不適應(yīng)。他們對“體育飯圈化”的反感與抗議,是出于對自身價值與成績的保護而做出的真實反應(yīng),他們的呼吁應(yīng)得到尊重。
網(wǎng)絡(lu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并不意味著越界行為變得合理化、正當化。恰恰是可以更近接觸到各個領(lǐng)域明星的當下,反而要保持自己的理性與獨立判斷,別被某種氛圍帶偏。追體育明星其實很簡單,多關(guān)注他們的比賽,多欣賞他們的拼搏精神,多用他們的優(yōu)異成績來激勵自己——這樣的雙向奔赴,才是粉絲追體育明星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