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代表性論斷,揭示了發展和保護的辯證關系。“兩山”轉化是“兩山”理論的實踐指向和重要一環,是踐行“兩山論”的有效路徑。秦嶺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堅持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一體推進、統籌發展,有利于守護山水文脈,經略生態空間;有利于資源價值轉化,助力鄉村振興,譜寫城市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發揮電視文化節目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傳承路徑,創新“非遺”傳承空間和交互方式,有利于“非遺”創新傳承,是實現生態資源向文化資產轉化,促進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媒介資源的有機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民族和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秦嶺地區作為自然資源豐富的聚集區,孕育了燦爛的人類文明。秦嶺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瑰麗的人文歷史長期交融交織,造就了繁榮與個性兼具的秦嶺北麓西安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秦嶺非遺”)。目前,秦嶺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5項,遍及5個區縣,包含九大“非遺”門類,多項被列入省、市級,甚至國家級、世界級“非遺”。
“秦嶺非遺”文化的基本內涵。秦嶺橫貫南北,是中國南北的分界線,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孕育了秦嶺豐厚的歷史底蘊和多元的文化類型。就其文化意蘊而言,秦嶺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又是堅定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秦嶺的生態屏障和自然資源,沉淀了極具文化影響力的秦文化、漢文化、道文化、佛文化等。秦嶺的生態文化和人文氣質,孕育了山區特有的民俗文化。秀麗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積累,造就了秦嶺深處古老的民俗娛樂項目,交織出豐富、包容、和諧的“秦嶺非遺”文化。
“秦嶺非遺”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豐富性。從西安鼓樂到厚畛子山歌的傳統音樂,從樓觀臺祭祀老子禮儀到華夏財神故里祭祀活動的民俗,從昆侖道武術道全真教武術的傳統體育,從南五臺觀音菩薩傳說到華胥傳說的民間文學……“秦嶺非遺”涵蓋傳統音樂、曲藝、戲劇、技藝、民俗、體育等門類,地域的廣度、歷史的厚度決定了“秦嶺非遺”文化的豐富多彩。
二是包容性。春秋百家爭鳴,秦國汲取精華遂統一天下。漢唐盛世開放交融,絲路繁榮的時代特征造就了“秦嶺非遺”文化的開放包容。在地理上,秦嶺歷史文化區域,囊括了“關中文化”“長安文化”“三秦文化”“漢中文化”“商洛文化”的多核多元地域文化,同時古老絲綢之路外來文化的撞擊融合,使“秦嶺非遺”文化兼容并蓄。
三是和諧性。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終南山水隱逸群賢,多元文化和各民族匯聚,生態的廣袤、文化的多元決定了“秦嶺非遺”文化的和諧中正。綠水青山既是自然生態財富,又是文化經濟財富。生態文明與生態文化的和諧發展,保護文化與發展經濟的和諧統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和諧融入,都彰顯了“秦嶺非遺”文化的和諧性。
生態價值意蘊。“秦嶺非遺”文化包括多元化的遺存、多元化的類別和生態化特點,以及涉及山林、河流、溪水等自然山水特征的文化生態。自然環境是“秦嶺非遺”文化發展的基礎,秦嶺自然風格旖旎、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品種多元,是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寶庫。在“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寶貴自然資源的生態背景下,秦嶺自然山水、珍稀生物、綠色植被等自然資源已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稀缺生態資源,是“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必要前提。以“兩山”轉化理念為指導,發揮秦嶺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以秦嶺生態資源為基點,促進“秦嶺非遺”文化經濟性轉化。
文化價值意蘊。文化作為生活方式,與居民日常生活場景密不可分。從文化特質看,目前秦嶺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共25項,均具備文化挖掘的可能性。從自然山水環境看,秦嶺自然山水資源為“秦嶺非遺”活態傳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態圈。基于秦嶺生態資源,挖掘盤活秦嶺傳統“非遺”文化資源、打造生態“非遺”文化圈,讓文化要素成為推動“秦嶺非遺”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生態要素成為“秦嶺非遺”文化發展的外部條件,將獨特的“秦嶺非遺”文化元素與生態資源融合,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綠色引擎”。同時將“秦嶺非遺”文化融入生態資源中,活化傳承保護“秦嶺非遺”文化資源。
產業價值意蘊。生態文化產業是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人文化產業,依托自然生態資源以文化創造力為紐帶,將生態文化與科技、人文、旅游、經濟等結合,向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符合生態文化概念的產品和服務產業。[1]生態文化產業以生態和文化為雙翼,整合發揮生態和文化資源的雙優勢,推動生態產業化、文化產業化轉型升級。根據“秦嶺非遺”文化優勢和自然生態優勢,充分吸收“三河一山”秦嶺綠道生態文化廊道沿線的輻射效應。依托秦嶺生態資源優勢,和文化資源潛力,推動秦嶺地區形成生態文化產業鏈。產業鏈橫向鏈接旅游、休閑、娛樂,縱向延伸文化、會展、演出等各個行業,以發揮“秦嶺非遺”的生態文化產業價值。
傳統文化流失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非遺”傳承和保護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受到傳承環境、傳承主體、傳承載體等因素制約,目前“秦嶺非遺”仍然面臨價值轉化困境。
“秦嶺非遺”文化的發展制約。一是傳承環境欠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發展與當時當地的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緊密相連,是地方特色的活態流變。但隨著新生活、新場景和新消費的到來,“非遺”文化賴以發展的“活”態環境發生了變遷,文化空間的消失,使建構于區域特有文化生活的“秦嶺非遺”失去活力。如“秦嶺非遺”項目長安區楮皮紙制作技藝,以當地楮樹為自然資源成為傳統手工紙的重要生產技藝。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當前北張村僅有十余戶造紙戶,傳統楮皮紙制作技藝在現代技藝前逐漸式微。
二是傳承主體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有兩類:一類是“傳承人”,另一類是觀眾群體,兩類群體的互動推動著“非遺”的傳承和發展。[3]目前,“秦嶺非遺”文化的這兩大傳承主體都有發展困境。一方面“秦嶺非遺”傳承人數量遞減,另一方面“秦嶺非遺”觀眾年齡斷層。以魚化寨泥叫叫為例,在魚化寨流傳了近200多年的泥叫叫,目前僅余一家堅持傳習。同時對于Z世代青年而言,傳統“非遺”因為遠離生活情境,遠離消費場景,故此作為“非遺”核心觀眾群體,其大多呈現出“只看不學”“只粉不做”的尷尬情景。
三是傳承載體減少。文化傳承廣泛性的關鍵在于傳播途徑的豐富選擇,在媒介多元化背景下,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新媒體更易于“非遺”文化的傳播。但“秦嶺非遺”文化的傳播仍多局限于“非遺”傳習所、大型節日活動、表演節目等傳統方式,鮮于線上推廣。在媒介數字化背景下,“離身”的數字媒介傳播相較于“具身”的在場傳播,有時空不受限、傳播方式靈活等優勢。2023年春節期間,“秦嶺非遺”年俗節慶活動,進行線上線下融合傳播,但線上仍僅限于同步直播,形式單一。
“秦嶺非遺”文化的發展困境。一、深度挖掘、保護力度不夠。秦嶺文化底蘊深厚,“非遺”文化資源豐富。依托秦嶺豐沃的生態資源,秦嶺歷史文化資源有獨特的文化特質,包括“秦嶺非遺”文化遺產、秦嶺古村落等,其數量大、種類多、底蘊厚、價值高。這些文化遺產作為秦嶺生態環境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深度挖掘和保護力度不夠。
二、傳承與創新斷層現象突出。“秦嶺非遺”文化傳承和創新斷層現象突出。一方面,由于使用情境和消費場景疏離,“秦嶺非遺”在新生代青少年群體中逐漸“失傳”,因此傳承過程中面臨傳承人數量少、老齡化困境;另一方面,部分“秦嶺非遺”仍然沿襲傳統場景,未能注入新時代文化元素,無法融入現代生活,導致文化底蘊無法生動展示。
三、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雖然近年來秦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加速,并取得了一定實踐成效,如西安樓觀趙公明生態文化旅游,將樓觀臺老子文化、趙公明財神文化與生態旅游結合,但總體上,秦嶺生態文化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方式較為單一,綠色生態旅游、“非遺”特色文化、文化產業圈融合度不夠,導致“秦嶺非遺”的生態文化產業價值還未完全釋放。
從《青春手藝人》到《非遺里的中國》,電視文化節目一改“硬說教”“直傳送”的傳統信息傳播方式,采用場景化、符號化與交互性的新型文化傳播模式。
場景化文化環境建構。《非遺里的中國》按地域文化場景分為河北篇、山西篇、陜西篇、內蒙古篇等,每期節目走進不同地點,傳播不同文化場景的“非遺”文化特色。如內蒙古篇從衣、食、住、樂入手,介紹“非遺”民族服飾、“非遺”美食、“非遺”樂器等,形成能歌善舞的馬背民族的文化“非遺”場景。在新生活、新場景、新消費背景下,“兩山”轉化激發出新的文化消費理念,創新文化發展方式。其以著力傳承傳統文化、保護綠水青山、以文化創造為核心價值指導,拓寬、轉化“秦嶺非遺”文化資源的價值實現路徑。以生態為屏,用文化為脈,從“高顏值”到“高價值”,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建構“秦嶺非遺”生態文化場景。
文化資源是是秦嶺生態文化產業建設的關鍵因子。“秦嶺非遺+”的核心資源是“秦嶺非遺”文化資源,以及“秦嶺非遺”文化資源與其他元素形成的新文化資源。找到“秦嶺非遺”文化與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和網絡文化的“最大公約數”,重建傳統“非遺”文化的現代生存語境,還原社會場域,實現傳統“非遺”文化的“破圈”傳播,積極與新生代對話,與現代文明融合,以“秦嶺非遺”文化為核心建設“文化圈”。
讓文化要素成為“秦嶺非遺”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電視文化節目應整合挖掘并盤活秦嶺傳統文化資源,加強“秦嶺非遺”歷史人文資源挖掘利用,傳承“秦嶺非遺”文脈。如對老子道家文化、趙公明財神文化、始祖母華胥文化、南五臺觀音文化等已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文化演繹,講好秦嶺文脈故事,并結合現代文化元素,通過文化拼貼、組合,讓傳統“非遺”文化重煥新生。
符號化文化品牌建構。《非遺里的中國》走進各地探訪“非遺”典型,傳承文化品牌的文化力量。一個個國家級“非遺”文化品牌,已然成為一張張文化名片。如瀘州老窖成為川酒的文化品牌,代表川酒的文化符號;山西老陳醋成為我國釀醋領域的典型,是中國國家地理標準產品。
“綠水青山”是秦嶺的文化名片和文化品牌,電視文化節目應將其作為“秦嶺非遺”的文化符號。“秦嶺非遺”文化作為生活方式,以“綠水青山”作為生態底色,“綠水青山”的生態圈,是“秦嶺非遺”文化產業化的環境前提。“秦嶺非遺”文化的傳承利用,離不開原生態的空間生態建設和保護,通過根植美麗秦嶺,還原“秦嶺非遺”生存環境,“活”態“非遺”傳承利用。“兩山轉化”理念以綠水青山為“點”、環境保護為“線”、生態文化為“面”,[4]點上集聚的資源與文化要素通過匹配人群聚集形成文化生態圈。
“秦嶺非遺+”的發展與其周邊自然山水風景、人居環境高度相關。秦嶺生態條件優越,群山相連,生態多樣性豐富。充分發揮地域生態資源與“秦嶺非遺”資源優勢,帶動“生態+文化”模式。電視文化節目通過歷史古村落保護、游客“非遺”生態體驗還原,創新“非遺”傳承通道,畫好文化生態與環境生態的同心圓,做好“秦嶺非遺”文化利用推進秦嶺生態轉化。
交互性文化參與建構。《非遺里的中國》采用紀實走訪形式,由主持人和嘉賓引領,在行進中觀摩、參與和互動。節目通過互動參與,讓“非遺”文化生動鮮活起來。在“傳承”與“創新”、“古法”與“現代”的對話互動中,尋求“非遺”文化的時代意蘊。文化技術、文化觀念、文化價值的交互再構,為“非遺”文化的參與建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文化無形,只有推動文化與產業交互才能促進文化長足發展。秦嶺生態文化產業中的三個關鍵詞“生態”“文化”和“產業”,共同構成了“秦嶺非遺+”的核心概念。在“秦嶺非遺”傳承利用中,可形成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展演、研學、農業等于一體的綜合創意產業鏈,將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生態農業、兒童研學、“非遺”展演產業化融合,形成綜合型生態文化產業鏈;并利用“非遺”文化IP,拉動人才、資金等優勢資源聚集,打造生產鏈、效益鏈和資源鏈。
數字經濟正日益成為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開發生態文化產品,讓生態文化形成產業鏈,培育新興數字產業。激勵鄉村將“綠水青山”這一獨特的文化生態資源潛入鄉村發展圖景,[5]電視文化節目可以利用數字媒介平臺,大力傳播秦嶺綠水青山、生態田園的生態文化,推進秦嶺天然農產品、“非遺”文化的綠色發展,走生態經濟、農業經濟、文化經濟融合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