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大學,葉 浩
(南昌工程學院經濟貿易學院,南昌 330099)
我國種茶、飲茶以及開展茶葉貿易的歷史非常悠久,兩千多年來,茶葉不僅對中國的經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同時也加深了中國同世界其他各國的經貿往來。而近年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作為我國主要茶葉出口市場的俄羅斯、日本、摩洛哥等國家的貿易量與貿易額在2020 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弱。摩洛哥作為中國茶葉的第一出口市場,我國對其出口比重下降了近兩成,嚴重影響了我國茶葉出口態勢,出口品種也呈現總體減少趨勢。除普洱茶停止下跌并恢復增長外,其他茶類仍處于下降狀態。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使中國茶葉的出口前景不容樂觀。中國茶產業應在危機中把握機遇,突破瓶頸,進一步樹立茶葉貿易強國的形象和地位。
廣東省作為中國能夠同時滿足生產茶葉和出口茶葉的省份,其茶葉對外貿易情況一直備受關注。近些年來,廣東省茶葉產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茶葉產量已達到12.8 萬噸,占全國茶葉總產量的4.3%,主要出口到日本、中國香港、美國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茶葉已成為廣東省農業增收重要渠道以及茶農脫貧致富新亮點。然而,近年來由于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以及國外頻繁變更進口茶葉農藥殘留標準,特別是受到全球范圍內疫情影響,廣東省茶葉出口遭受重大沖擊,茶葉出口總額由2019 年的0.951 億美元下降到2020 年的0.795 億美元。因此,研究廣東省茶葉對外出口貿易額下滑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對廣東省茶葉出口對策的制定,以及整合茶葉市場資源,提高廣東省茶葉出口國際競爭力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廣東茶葉產業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區位優勢,加快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廣東不僅是茶葉生產與消費大省,其出口份額也是不容忽視的。據統計數據可知,2019 年廣東茶葉出口金額為0.951 億美元,2020 年廣東茶葉出口金額為0.795 億美元,較之2019 年同比下降16.32%;2021 年廣東茶葉出口金額為0.653 億美元,較之2020 年同比下降17.86%。因此,受2019 年末新冠疫情的持續性影響,廣東省茶葉出口金額下行趨勢明顯,且下降幅度較大。進一步從表1 發現,2021年與中國其他茶葉出口大省比較,廣東茶葉出口量最低,出口額也顯著低于浙江、安徽、湖南等地,僅高于河南、四川等地。

表1 2021 年主要省份茶葉出口規模
廣東出口的茶葉主要有五類,包括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和普洱茶。其中,紅茶及其他半發酵茶葉出口數量最多。數據顯示,2020 年紅茶及其他半發酵茶葉在廣東茶葉出口數量上占優勢,其出口量占茶葉總出口量的31.07%。然而出口額卻僅為茶葉總出口額的16.24%,這反映出廣東紅茶出口價格相對較低。“英德紅茶”雖然在廣東省地區名聲較大,在國際市場也享有一定知名度,但還未能建立享譽全球的品牌聲譽。
廣東茶葉出口的第二大主力是烏龍茶,2020 年其出口量占廣東茶葉出口總量的20%以上,僅次于紅茶,出口金額接近0.2 億美元,廣東烏龍茶每年出口到全世界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20 年以前,第一大出口地區是中國臺灣,其次為中國香港、日本和泰國。
綠茶在廣東省近兩年的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均有增加,2020 年增加比例分別為4.24%和3.08%。廣東省比較出名的綠茶主要是高鶴古勞茶、信宜合籮茶,綠茶的出口量略低于烏龍茶,但其出口額卻比烏龍茶的出口額還要高,綠茶在各類茶葉出口收益中排名第一,因此,在五大茶類的出口單價中屬綠茶價格最高,企業出口綠茶能帶來較大利潤。此外,普洱茶和花茶雖然相較于其他茶類出口量相對較低,但也是廣東茶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這五類茶葉出口均價而言,紅茶雖然出口數量占據優勢,但其出口價格相對低廉,2019 年廣東紅茶出口均價為7.23 美元/千克,而綠茶則高達23.04 美元/千克,是紅茶出口均價的三倍多。普洱茶出口價格排在綠茶和烏龍茶之后,花茶出口價格波動幅度則較大。
2020 年廣東茶葉出口額前五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香港5594.67 萬美元、菲律賓526.19 萬美元、日本306.36 萬美元、美國284.83 萬美元和印度尼西亞149.82 萬美元,這些國家和地區占廣東茶葉出口的86.31%,是廣東茶葉主要出口地。中國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廣東茶葉最大的茶葉輸出地,絕大部分茶葉經由中國香港轉口輸往世界各地。東南亞地區是廣東省最大的茶葉出口市場,原因在于:首先,東南亞地區的茶葉進口檢測指標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沒有那么嚴苛,入境時能夠相對較快且容易完成進口通關手續;其次,廣東茶葉一般在地形崎嶇、茶園分散的山區種植,這些地區交通不便,設備落后,還無法機械化采摘,大多操作都是依靠人工,茶農之間沒有規定統一的施肥標準和采摘工序,以上原因都容易造成茶葉質量不高,難以滿足歐美等地的高品質要求。受供求關系影響,廣東茶葉出口企業便選擇距離近,需求量高且出口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作為茶葉的主要出口市場。
由表2 可知,2020 年廣東茶葉出口城市中深圳茶葉出口額最大,為3100.30 萬美元,東莞次之,為1510.41 萬美元,其他依次是廣州、佛山、中山、惠州、珠海、江門、汕頭、肇慶、河源、清遠、湛江、揭陽、茂名、潮州、陽江、汕尾、梅州、韶關、云浮。可見,廣東主要產茶地區如揭陽、梅州等地茶葉出口額卻不如珠三角等地區,廣東茶葉主要出口城市為深圳、東莞、廣州、佛山等地。

表2 2020 年廣東省各地級市茶葉出口額(萬美元)
廣東省茶葉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和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并且廣東省絕大部分茶葉都是經由中國香港轉口銷往海外。近年來廣東省茶葉對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泰國、美國等國的市場出口依存度較高。廣東省茶葉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過于依賴這些固定的出口市場,這使得廣東茶葉產業抵御外貿風險的能力很難有所提升。[1]因此,廣東茶葉產業的當務之急是踐行“走出去”戰略,不斷改善茶葉產業市場布局,加大對海外市場的多樣性拓展,以防范未來可能會面臨的更大的市場風險。
廣東省作為茶葉出口實力較強的省份之一,其茶葉出口狀況卻日趨嚴峻。這是由于廣東茶葉企業品牌意識缺失嚴重,打出祖傳老店旗號依然是主要銷售手段,缺少掌握品牌營銷手段的專業人才,并且因為缺少規模化生產條件,茶葉的生產與歐美知名品牌企業的標準也存在較大差距,這些都是廣東省茶葉出口競爭力提升的嚴重阻礙,最終導致廣東省茶葉出口量難以提升,出口形勢嚴峻。
廣東出口的茶葉大多數都是初級產品,為國外品牌茶充當制作原料,因此,廣東雖然名茶眾多,有諸如英德紅茶、鳳凰單叢茶等名茶中的極品,但卻不為國外消費者所熟知。廣東茶葉企業缺乏品牌營銷意識,使得廣東名茶雖多卻幾乎沒有國際知名品牌,而缺乏品牌會使廣東優質茶長期處于品質優秀,但價格卻不理想的局面。近年來廣東茶葉出口價格雖然逐年上升,但依然遠低于世界各品牌茶的出口價格,這不僅給國際化的跨國大型茶葉企業帶來巨大的產業升級壓力,還將長期影響廣東茶葉的長遠發展。
一方面,出口茶葉的采摘在暫時無法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的廣東山區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細致的工作,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廣東雖然在人口數量上屬于全國前列,但其人均勞動力成本卻在逐年上升,因此,廣東省出口茶葉的勞動力成本始終居高不下。由于廣東主要產茶地區勞動力資源短缺,造成茶農工資占總投入成本的比重逐漸增大。從2020 年廣東省規模化基地茶葉生產成本分布來看,人工投入為3963.92 元/畝,占總生產成本的45.34%;機械投入1635.75 元/畝,占總生產成本的18.71%;肥料投入1499.36 元/畝,占總生產成本的17.15%。2020 年,廣東省規模化基地茶葉生產成本為0.87 萬元/畝,較2019 年同比增長8.02%。
另一方面,由于廣東省茶葉生產技術落后,農藥殘留量超出進口國農藥殘留標準,為了能達到進口國要求,廣東省茶葉出口企業必須購買相關的生產、檢測、加工儀器并且進行出口檢測和認證,這些儀器和舉措都極大地增加了茶葉的出口成本。[2]
廣東茶葉出口企業呈現多而小的局面,各大茶企出口的茶葉在海外沒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出口附加值較低,在本土銷售非常好的名優茶在海外也不能得到普遍接受。茶葉出口市場也一直是以未加工的毛茶為主,導致了出口附加值較低。此外,廣東省茶葉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意識比較薄弱,開發精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周期較長,企業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收益,因此更多茶企將目光投向低端市場的低購買力群體,實施以價格競爭為主要手段的低層次發展戰略。[3]
同時廣東茶葉文化底蘊的不足也是其難以打出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原因之一。例如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等,都有歷史名人為其增值賦能。再如鐵觀音、太平猴魁、大紅袍等名茶,有流傳極廣的傳說故事做宣傳。反觀廣東的名茶,如鳳凰單叢茶雖然歷史悠久,但除南宋末年的傳說之外再無相關記載。而且隨后的數百年間也近乎失傳,在近代才逐漸復興,文化底蘊過于單薄。除鳳凰單叢等少數幾個歷史名茶之外,廣東省的名茶大多創制于近現代,比如1955 年才試種成功的英德紅茶。廣東茶的文化底蘊不足以與西湖龍井等傳統名茶相媲美,因此其影響力也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出口附加值同樣難以提升。
茶產品受到綠色貿易壁壘所帶來的出口障礙主要來自于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美國和日本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由于這些國家的經濟發達,科學技術較為先進,民眾也更加追求健康安全的消費理念,這些國家就有能力實施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難以達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有許多指標的嚴格程度遠高于我國多年來的標準,并且我國檢測指標更新速度緩慢,多數國家每年都會更新檢測標準且趨向嚴格。這些國家設置的眾多綠色貿易壁壘,降低了廣東省茶葉出口的通關速度,提高了廣東茶葉進入國際市場的準入門檻,這對生產、加工和標準化程度還不高的廣東茶葉出口企業產生了不利影響,限制了廣東茶葉的出口,成為目前廣東茶葉出口貿易額居低不高的原因之一。[4]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各國加大了對進口食品的檢查力度,加之各國居民因疫情而形成的恐慌情緒、收入下降等因素,使得對茶葉的需求量有較大幅度下降,對廣東茶葉出口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全球各船運公司也陸續公布停航、減航計劃,包括了東南亞、歐地、拉美、澳非、中美線等多條航道的公司和國內外的多家港口船公司,停航或縮短了航次。能夠通行的,也并非總是很暢通,進出口貨物安排變更、船期延誤、各大口岸船舶的靠港規定變化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廣東的茶葉出口企業發展。此外,疫情防控產生的失業人數增加,居民收入減少,消費情緒低迷,公共場所茶飲市場尚未完全恢復,使得很多消費者對茶葉這種可以搭配休閑時光,享受生活樂趣的健康飲品需求下降,影響了廣東茶葉出口。[5]
首先,廣東省茶葉出口企業在穩固和發展已有的東南亞、美國、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場的基礎上,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打開從中亞地區到地中海地區,從南太平洋到非洲東海岸的巨大市場,這是廣東省茶葉真正走向世界的重要機遇。其次,嘗試對拉美、中東、俄羅斯等出口市場的開發。這就要求對茶葉的衛生程度、品質優劣進行嚴格的管控,保證從源頭上生產出口的茶葉質量符合進口國家的要求。同時出口的茶產品要更加多樣化,茶企業要對這些海外市場的消費特點、消費需求和偏好進行調研,然后針對新市場的不同消費特征,研發出適合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口感喜好的各類茶產品,通過調整茶葉出口產品結構、尋求適合國外市場的產品包裝和營銷模式來盡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6]再者,為進一步穩固和擴展海外市場,廣東茶葉出口企業要順應國際茶葉消費模式的變化趨勢,強化新產品的研發,積極研制出功能型、專用化、方便化的茶飲,不斷創新技術工藝,立足于多樣化的國際市場需求,擴大茶葉海外消費群體,以減少因茶葉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和產品過于單一帶來的風險。
廣東作為產茶大省卻沒有代表性的國際茶飲品牌,在全球有著龐大茶飲消費群體的情況下,將粵茶做成全球性品牌趕上了難得的時代機遇。因此,廣東茶葉出口企業須注重品牌打造和文化輸出。在保持粵茶本身特色的前提下將粵茶和新式茶飲進行融合,在跨界聯名、潮文化、品牌運營模式等方面持續強化品牌輸出,潛移默化改變世界年輕人對廣東茶葉的印象,使粵茶成為其他國家個人消遣、情侶約會以及閨蜜聚會甚至商務出差的標配。新式茶飲這個十多年前便已興起的行業,以更時尚、新穎的形式受到廣大年輕人的青睞和熱捧,是傳統茶飲方式的延伸和創新,也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擴展空間。“喝新式茶”已經成為都市年輕一代時尚生活模式的一種新體驗,同時也是粵茶邁出國門的新契機,因此粵茶也需要適應當今全球社會生活節奏的轉變,并與時俱進,讓全球各地茶民們飲用粵茶不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尋求獲得一個心理上的安慰,成為忙碌人生中的調劑品。把粵茶新式茶飲產業規范,并打造成全球的知名品牌,既能夠促進茶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為廣東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弘揚和傳承,開辟嶄新局面。
首先,要降低茶葉生產成本,解決勞動力成本過高的問題。企業要逐步制定以機器代替人工為發展方向的戰略目標,加大技術投入,以規模化種植、機械化操作為發展目標,吸收培養高技術人才,注重數字技術運用,推動茶葉生產向聚集化、智能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7]其次,政府要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鼓勵生產企業走科技創新之路,加大研發和引進相關檢測設備和技術,用現代技術控制農藥使用量,同時不斷完善檢測手段,降低茶葉出口檢測成本。另外,要鼓勵企業積極在外國建立跨國企業,以對外投資的方式去直接學習海外比較成熟的茶葉精深加工技術和人才培養經驗,增強廣東省茶葉出口企業的經營水平,減少茶葉出口所花費的檢驗費用,一定程度上來提高茶葉出口價格競爭優勢。最后,廣東茶葉企業也要重視產業工人的技能培訓,通過技術培訓,助推茶葉產業高質量發展。從長遠來看,工人勞動技術的嫻熟能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降低長期生產成本,提高茶葉出口價格,在增加茶農經濟收入、提高茶農生產積極性的同時,有利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形成規模效應,降低茶葉生產和出口成本。
運用先進技術對茶葉進行精深加工,提高廣東茶葉出口附加值,提高制茶行業的綜合效益,提升茶農人均收入。逐步形成以茶產業制造、加工、收儲、配送、營銷為一體的縱向產業鏈條。[8]同時延伸園區內茶產業鏈,推動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與周邊地區的農副產品制造、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經營,做好茶葉的衍生產品,如茶葉枕、茶葉被、茶化妝品等,也可以挖掘、設計、延伸茶文化產品,提高茶葉出口附加值。再者,廣東茶葉企業還可以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積極拓展新的應用領域,研制各種風味和營養并存的茶葉食品,如茶月餅、茶糕點、茶口香糖、茶冰淇淋、綠茶米花糖和龍牙米花酥等,提高茶葉出口附加值。
發達國家的標準過于苛刻,造成了茶葉出口的各項檢測指標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廣東省相關部門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制定生產質量環保標準,建立統一的環保質量檢測體系,跟上國外檢測標準更新換代的步伐,還要加大政府監管和檢測力度,確保標準的實施。同時廣東省茶葉出口企業要加大科學技術在茶葉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投入力度,在茶葉生長階段做好源頭把控,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提高出口茶葉的品質,達到發達國家過于嚴格的環保綠色技術標準。總之,政府和企業需勠力同心,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綠色貿易壁壘,沖破綠色貿易壁壘。[9]
首先,廣東省相關部門要出臺幫扶政策,加大力度扶持因疫情原因受損較大的茶葉出口企業,特別是對因產品積壓而導致資金周轉困難的茶葉出口企業要給予資金信貸支持,幫助企業化解危機,通過政策引導讓企業在危機中煥新機;對在疫情期內,茶企門店業務下降較嚴重的企業予以特別扶持,給予稅收減免和補貼等,防止發生關店潮影響后期的茶葉出口銷量。[10]其次,廣東相關部門需給予中小茶葉出口企業租金、水電費、穩崗等方面的資金補助,以切實減少中小茶葉出口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出口成本。與此同時,加強指導中小茶葉出口企業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以增強突發情況處理能力,化危機為契機,推動廣東茶葉出口更好更快地轉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