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紅
多媒體以其直觀、形象、生動的顯著特點,為課程教學注入了“源頭活水”。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實現(xiàn)形象化展示和互動,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節(jié)奏、韻律,凸顯古詩意境,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與把握。筆者以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為例,探索古詩課堂多媒體教學的魅力。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與古詩內(nèi)容聯(lián)系密切的圖片、視頻,形成真實、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
如教學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的開始兩句“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具有廣闊的視覺感,但學生在生活中對俯視黃河、仰視華山?jīng)]有真切的感受,因而難以感知詩句中的場景。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現(xiàn)黃河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壯闊氣象,展示西岳華山的雄姿,把詩句中的夸張、虛幻的表達化為真實感強烈的系列圖片,引導學生在入情入境中感悟祖國河山的無比壯美。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誦讀“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體會詩人描繪山川壯美的用意:如此美麗的河山和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都在淪陷區(qū),一年又一年,淪陷的河山得不到收復,淪陷區(qū)的百姓苦不堪言,多么令人痛心啊!可見,教師在課堂上呈現(xiàn)的系列圖片,成了學生感悟古詩意境的重要資源,能夠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古詩詩句由文字組成,具有靜態(tài)、平面的特性;多媒體能夠通過動畫、影視劇等相關資源,使詩句由靜態(tài)化為動態(tài),讓詩句的內(nèi)蘊更好地呈現(xiàn)出來。
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中有表達詩人急切回到洛陽的想象“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教師可以引入動漫《長安三萬里》中同樣表達“快”的片段,即李白吟出《早發(fā)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情形,感受詩人“一日千里”的快樂心情。以此為基礎,學生深入解讀詩句的內(nèi)蘊,讀懂詩人為什么在聽到這一消息后有不同尋常的舉動和想象:安史之亂給人帶來的傷害實在太過深重,人們對這一天盼望已久!
在古詩學習中,誦讀是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古詩的節(jié)奏、韻律,在獨特的旋律中進入詩歌的審美意境,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感悟。
如教學王昌齡的《從軍行》,從詩題看這一類詩歌屬于樂府曲名,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可以根據(jù)詩歌描寫的具體內(nèi)容,選擇適當?shù)囊魳罚寣W生配樂誦讀。再從詩句內(nèi)容看,“青海”“雪山”“孤城”“玉門關”“樓蘭”等體現(xiàn)的都是邊塞詩中特有的景象,教師可先播放視頻“唐詩交響吟誦”,讓學生欣賞邊塞詩的配樂誦讀,從中感受邊塞詩的悲壯與雄渾;然后選擇古箏曲作為配樂,讓學生繪聲繪色地誦讀《從軍行》,讀出邊關戰(zhàn)事的激烈和將士破敵立功的壯志豪情。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互動學習。如讓學生通過點擊鼠標標注詩句中的停頓、押韻,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互相配合作畫等。這樣的互動學習,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如教學《古詩三首》,在標注朗讀節(jié)奏時,“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由于“三萬里河”“五千仞岳”與日常的說法不一樣,節(jié)奏劃分上就出現(xiàn)了不一樣的意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屏幕上以不同的色筆進行標注,看出不同的理解,然后組織學生讀一讀,議一議,看看哪一種節(jié)奏劃分更適合朗讀,最后形成比較一致的劃分是:“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這樣的劃分體現(xiàn)的是句內(nèi)二次停頓,如果教師想用語言來講述這種停頓,不僅費時費力,學生還聽不明白,以多媒體呈現(xiàn),既能夠讓學生看清楚詩句中的特色停頓,又能夠讓學生自主練習讀好停頓,破解詩句朗讀上的難點。
總之,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適當引入多媒體手段,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豐富的資源,進入詩歌的意境,分享學習所得,提升審美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