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露
歷史故事是指與一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關的故事。統編教材中安排了多篇歷史故事,有與其他文體編在一起的,如《將相和》,還有整個單元安排的,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與其他課文比,歷史故事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又蘊含著一些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重視歷史故事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情感,豐富學生的人生經驗。
讀史使人明智。學生讀歷史故事需要穿越文本的語言,去探尋故事中人物之間、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感知故事背后的人生智慧,獲得歷史的真相。
首先歷史故事中的事情是不會那么簡單的。進入小學課文的歷史故事,通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閱讀水平選擇,屬于斷章式的,舍棄了歷史中的許多復雜真相,也割裂了與其他事件的復雜聯系。在教學歷史故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文化的視角加以審視,搜集資料探尋故事的來龍去脈,豐富學生的歷史認識,深化對文本、歷史人物的理解。如教學《將相和》,課文中原本不可一世的秦王在藺相如的逼迫下“只好敲了一下缶”。這樣的歷史故事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秦王召開澠池之會的原因:當時的楚國進攻秦國,秦王為了不至于遭到夾擊,想穩住趙國以便專門對付楚國,所以不得不放下不可一世的架子,很委屈地為趙王擊缶。大國之間博弈的背景被藺相如看清楚了,藺相如才抓住機會讓趙王挽回了面子,足見藺相如的足智多謀。其次是歷史故事蘊含的文化因素。歷史故事中記載的歷史事件言簡意賅,有時會濃縮為一個成語。這樣的成語可以看作濃縮的歷史文化,召喚讀者在生活情境中去豐富歷史故事的深刻內涵,體現歷史故事的教學價值。如《紀昌學射》是根據《列子·湯問》的相關內容改寫的,說的是紀昌跟射箭能手飛衛學習射箭的故事,濃縮為成語就是“百發百中”。在生活里,某人的精準手法值得夸贊時,人們就可以用“百發百中”來形容;當然,這種精準手法不是天生的,需要持之以恒、刻苦訓練才能練就。這正是“百發百中”之中蘊含的文化因素。
歷史故事在不同單元中承載著不同的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追逐故事情節中走出來,重視從敘事與表達的角度閱讀文本,發現文本蘊含的深遠意味。
如課文《西門豹治鄴》是根據《史記·滑稽列傳》改寫的,主要表現歷史人物西門豹在管理鄴縣時,破除迷信為民除害,并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故事。在破除迷信的過程中,他考慮到當地老百姓不僅受到巫婆、官紳頭目借給河神娶媳婦大肆斂財的傷害,而且還深受封建迷信的毒害,所以不能簡單地對巫婆、官紳頭目進行嚴厲懲處。西門豹看了新娘后對巫婆說:“……麻煩你去跟河神說一聲,說我要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甭犉饋韺由癯錆M虔誠和敬畏感,從具體的文字看:讓巫婆辦事不是擺出縣官的架子顯威風,反而用“麻煩”,顯得十分尊重巫婆;“過幾天就送去”,更體現了他對給河神娶媳婦這件事很上心,不敢怠慢。實際上這些說法是為即將實施的行動作對比的:西門豹的行動是把巫婆、官紳頭目這兩個在百姓眼中與河神密切相關的人物直接投進了河水中淹死。西門豹巧借“送新娘”之名,采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讓巫婆、官紳頭目既在眾目睽睽之下得到懲處,又讓群眾明白了自己一直被迷信蒙蔽,收到徹底破除迷信的效果。
歷史故事這一文體,是以故事為載體體現人物智慧、品質,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把這些特點融入閱讀實踐活動之中。
首先需要在講述故事中傳承歷史文化。如教學《司馬光》《囊螢映雪》《王戎不取道旁李》等,盡管人物所處的朝代不同,故事也各異,但這些故事已經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深深植入中國人的心中,因而適合在學習中進行講述,以講述來傳播歷史文化的精髓,讓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下去。其次是在品讀人物形象中提升品質。入選教材的歷史故事中,出現的主要人物都自帶正能量,兒童形象以聰明智慧、勤奮學習等為主,成人形象以勇敢睿智、敬業愛國等為主,學生品讀這些人物形象,有利于培養文化自信。
總之,在小學歷史故事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從語文的角度引導學生從中探尋文化根源,品讀并認識歷史人物形象,深刻領悟文本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