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學生在習作中經常出現寫人物語言的情形,但寫來寫去總是老樣子“XX說”。當一篇習作中從頭到尾“XX說”出現多次時,習作就顯得機械、呆板、生硬,讀者就不想往下讀了。教師要幫助學生解決描寫人物語言時的單調、重復的問題,就要從“說”這一行為入手,重視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學習與積累多樣化的表達方法,在具體語境中加以運用,培養表達能力。
教材中的課文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自然也包括人物語言描寫中的“說”得很美。學生學習課文后,寫人物語言的時候竟然運用不上這樣的“說”,根本原因是教師在教學生學習人物語言表達的范本中,忽視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是怎么“說”的。而范本中怎么“說”的,對小學生來說屬于隱性結構,缺少教師的引導,學生讀得再多,都不得要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選擇課文中在“說”上有特點的表達,引導學生抓住特點進行分析、體會并遷移運用。
如教學《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師應注意到這是三年級第一篇集中出現三種類型“XX說”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從中找出三種表達“說”的句式——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去的時候了!” “等等,老屋!”一個小小的聲音在它門前響起,“再過一個晚上,行嗎?……” “小蜘蛛,你吃飽了嗎?”老屋問。對于這三個句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兩個層面學習課文是如何表達怎么“說”的。一是提示語“說”在句子中有三種位置,與位置有關的是一些標點符號的運用方法:提示語在前的,正是大家平時習慣上寫出來的,在“說”后出現冒號,再用引號引述所說的內容;提示語在后的,往往能看出兩個句子,前面引號內的語言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后面跟著的提示語的結尾也用句號;提示語在中間的比較復雜一些,句子中一般會出現兩個引號,前一個引號內部的結尾可以用逗號,也可以用句號、嘆號、問號等,提示語與后一個引號之間一定用逗號,表示提示語隔開的語言是一個整體。至于什么情況下用哪種提示語,教師可以在后續學習中重點解釋后兩種情形。二是表達“說”的詞語有多樣,三個句子中只有第一句直接用了“說”,后兩個句子中就以“聲音響起”和“問”代替了,而且比“說”更貼切,能夠與引號中的內容相匹配。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從課文學習具體的表述方式,還可以引導學生分類梳理有關“說”的字、詞、短語。
如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師讓學生找出文中表達“說”的字,學生能夠找出“問、叫、喊”,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搜集其他可以表達“說”的字——“答、罵、夸、吼、聊、訓”等。又如,教學《一塊奶酪》,教師讓學生找出文中表達“說”的雙音節詞語,學生找到了“宣布、嘀咕、下令、大叫”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搜集其他能夠表達“說”的雙音節詞語,學生搜集到的就更多了,如“討論、發言、解釋、勸說等。教師借助文本中出現的不同形式的“說”,引導學生分類梳理、積累“說”的不同表達方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為學生在表達實踐中提供多樣化的選擇范例。
學生從語言上積累多樣化的“說”不是目的,如果不能夠在表達實踐中合理運用,上述努力的作用顯然都會大打折扣。教師需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提高“說”的能力。
如某個學生這次考了全班第一,他會怎么說出來呢?教師創設不同的語境:考了第一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成績、經歷了挫折后取得的成績,讓學生嘗試表達。針對上述語境,學生寫出來的“說”很有個性,分別是——“哈哈,我是第一呢!”他得意地向周圍的人炫耀道。他高高地舉起試卷大笑:“我終于考了第一啦!”他含著眼淚自言自語:“重新回到第一名的位置太難了!”
總之,教師需要針對學生在習作中暴露的“說”的問題,尋找根源,對癥下藥,讓學生在習作中能夠練就多樣化的精彩“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