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明慧
(成都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81)
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于2020 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護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就特別提出“要不斷優化護理服務流程,積極探索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醫護一體化、多學科合作模式”。在臨床工作中,醫生和護士是相輔相成的合作伙伴,雙方在為患者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醫護合作越來越頻繁,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的實施對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護理服務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顯著提升患者滿意度[1]。為推進優質護理服務,我院眼科對2022 年1—12月收治的1 600 名住院患者分別采取兩種不同的模式進行醫療護理,具體方法和應用結果如下。
以我院眼科2022 年1—6 月接收的患者800 例為對照組,男464 例,女336 例,年齡18~99 歲,平均年齡(63.5±2.7)歲;以2022 年7—12 月接收的患者800 例為觀察組,男411 例,女389 例,年齡21~97 歲,平均年齡(58.9±2.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眼科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醫護模式,即在患者入院后,由辦公護士為患者安排床位并通知醫生接診,分管床位的責任護士遵醫囑實施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實施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具體如下。
1.2.1 組建醫護合作小組 我科共有22 張床單元,將護士分成3 個醫護合作組,每組由1 名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1 名主治醫師、1 名N2 級或以上層級專科護士組成,每個醫護合作小組共同負責6~7 個床位。
1.2.2 醫護合作小組共同接待患者 患者辦理入院后,辦公護士為患者安排床位,分管該床位的醫護合作小組主動向患者做自我介紹,共同對患者進行入院首次評估,根據患者病情、自理能力、既往史、心理狀態、高風險因素等情況制訂護理級別、飲食類型等診療護理方案,帶領患者熟悉病房環境。
1.2.3 醫護聯合診療 醫護合作小組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專科檢查與治療。由于眼科檢查種類繁多,且老年住院患者居多,為避免遺漏檢查而推延手術,我科制訂了一份眼科專科檢查明細表,表上涵蓋了所有的眼科檢查項目,并注明了每項檢查所在診室號。由醫生開具醫囑,經責任護士與辦公護士雙人核對無誤后,在明細表上勾選相應檢查項目,并注明檢查注意事項,為患者安排最佳檢查順序。責任護士按照明細表為患者進行驗光、視力檢查、測眼壓、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A/B 超、VEP(視覺電生理檢查)、UBM(超聲生物顯微鏡檢查)、干眼分析、視野檢查、角膜內皮鏡、沖洗淚道等專科檢查和治療,每做完一項檢查后在明細表上打勾表示已完成,再協助醫生做好眼底血管造影、人工晶體度數測定等護理配合,通過醫護一體化合作,責任護士能詳細了解患者的整體情況和陽性體征,并及時報告主管醫生,以便及時做出診斷并制訂治療方案,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2]。
1.2.4 醫護一體化交班和查房 醫護合作小組的所有日間醫護人員共同參與晨交班,夜班醫生、護士將患者病情動態變化記錄在交班本上,并進行口頭報告,然后進行床旁交班,醫護共同給予患者關心問候,認真傾聽和解答患者的問題。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手術情況、生命體征、眼壓、疼痛情況等病情變化進行匯報,醫生能掌握患者的最新情況,并制訂治療方案,責任護士在第一時間執行并持續追蹤評價反饋,保證醫療護理質量。
1.2.5 醫護一體化標識術眼 手術當日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至患者床旁,三方進行術眼核對,確認無誤后將白色醫用膠布貼在患者術眼眉弓上方,并用紅色記號筆在上面畫圈標識,患者在被接入手術室前,必須有術眼雙標識,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
1.2.6 術后病情觀察 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發生高血壓、低血糖等特殊情況,或經主刀醫生判斷有發生術后高眼壓、中度以上疼痛的可能性,或是術后有特殊體位要求等,待手術結束后,主刀醫生從手術室提前致電告知病房護士,交代觀察重點和注意事項。責任護士對患者和其家屬進行術后宣教及心理疏導,做好病情觀察,如發生病情變化,及時通知主管醫生,如實書寫護理記錄,并詳細記錄在交班本上,交給下一班護士。
1.2.7 醫護一體化換藥 患者術后的第二天清晨,由夜班護士為其更換術側眼部敷料,清潔眼周皮膚及分泌物,對術眼進行視力檢查、測眼壓、手術切口檢查等,輔助醫生行裂隙燈檢查,有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并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和健康教育。
1.2.8 醫護一體化出院宣教 為使患者和其家屬充分知曉出院后的注意事項,由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共同宣教,包括體位要求、護眼方法、用藥說明、復診時間和需及時就醫的異常情況以及辦理出院的流程等。這種集中宣教的模式保證了內容的專業性和一致性,患者有任何疑問都可當場提出,及時得到解答。
1.2.9 延伸護理服務 患者出院一周后,責任護士做好電話回訪,詳細詢問患者眼部感受以及用藥、體位依從性等情況,及時解答其疾病相關問題,進行康復指導,提醒復診時間。若遇到患者病情變化等異常情況,及時向主管醫生反映并跟進處理。同時,調查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對醫護人員工作態度、服務質量等多方面的滿意程度和意見并登記在冊,將患者的反饋意見集中并在科室開會時進行討論,便于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
1.2.10 建設線上服務平臺 科室注冊了1 個微信公眾號(“成都大學附屬醫院眼科”),由我院眼科醫生和護士共同撰稿和管理,定期為患者提供眼部科普知識,為使視力不佳的患者了解文章內容,還特意錄制了語音方便其收聽。患者也可在公眾號后臺留言,每天有醫護人員適時在線解答。
1.2.11 建立醫護云課堂 科室固定每周日開展1 次業務學習,由主治(或以上層級)醫生主講,學習主題圍繞眼科相關疾病當下最新研究成果展開,并結合科室收治的典型病例進行討論分析,引導科內醫護人員積極探索新領域、發展新技術。醫生在這種新模式下提高了業務能力,護士也拓展了專業知識,對提升醫療、護理水平有著積極意義。
1.3.1 患者滿意度 由患者填寫滿意度調查問卷,該問卷由我院護理部編制,內容包括:對責任護士的知曉、健康宣教內容、護士服務態度、護士的知識技能水平、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等20 項,設有“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3 個選項,總分100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人數+基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1.3.2 醫護合作情況 采用中文版醫護合作量表,由日本學者Rei Ushiro 基于信息管理理論研制開發,從多個角度評估醫生和護士之間合作行為的頻率和效率。量表內容包括:醫護共同參與患者治療和護理、醫護信息共享、醫護相互關心和協作3個維度,共27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從“從不如此”到“總是如此”,分別計1~5 分。總分范圍為27~135 分,分值越高表明醫生和護士合作效率越高,合作情況越好[3]。
1.3.3 護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績 每月對觀察組護士進行一次考核,考核分為筆試和操作兩部分。筆試題由護士長和醫生共同編制,試卷內容涵蓋眼科解剖、病理、生理等專科知識,總分100 分。操作題包含OCT、VEP、UBM、干眼分析、沖洗淚道等專科檢查項目,護士在考試現場隨機抽取一項進行考試,總分100 分。
數據均采用SPSS 26.0 系統軟件進行處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為計數資料,以(%)表示,采取χ2檢驗;醫護合作狀況與護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績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 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醫護合作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醫護合作情況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表2 兩組醫護合作情況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
組別醫護信息共享20 20 n 共同參與患者治療和護理醫護相互關心和協作總分對照組觀察組t P 31.70±4.0 54.30±2.9 20.400<0.05 29.8±2.2 44.0±2.2 20.340<0.05 15.9±1.9 21.1±1.4 10.061<0.05 77.4±5.4 119.4±3.9 28.197<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績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es(±s,score)
表3 兩組護士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績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es(±s,score)
組別 專業知識n 實踐技能對照組觀察組8 8 t P 78.1±6.0 91.3±3.6 5.324<0.05 75.6±5.0 96.4±2.3 10.624<0.05
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中,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均由同一專業組醫護人員全程管理、全程服務、全程把關,得到了更規范、更專業、更高效的醫學照顧、醫療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指導等服務。通過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增強了患者的安全感,有效拉近了醫護人員與患者的距離。當患者出院后,能繼續得到延續性護理服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使醫護患關系更為和諧,與現階段提出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政策相吻合。
醫生和護士的共同目標是解決患者的病痛,提高治療和護理質量,促進患者疾病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病死率等。醫生和護士之間的合作狀態與醫療護理質量和患者安全緊密相關。良好的醫護合作能為患者得到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增加了醫護患三方的滿意度,從而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對方,提高工作效率[4-5]。在臨床工作中,護士與患者接觸的時間較醫生更多,往往也能更及時地發現患者的異常情況,醫生可通過護士掌握患者的病情動態變化,從而制訂科學的治療方案和護理措施。良好的溝通與反饋也促使護士正確理解和及時執行醫囑,確保治療達到最佳效果,在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下,醫護溝通時間和協作機會大幅度增加,不僅保障了患者安全,也提高了醫患雙方對護士工作的滿意度。
在醫護合作過程中,護士必須具備足夠的專科理論知識才能與醫生進行深度有效的溝通,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為保證患者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和治療效果,護士需掌握各項專科檢查的作用機理和操作技能,協助醫生明確診斷和展開治療。護士在與醫生查房、小組討論、業務學習的過程中,知識儲備量也得到了擴充,進一步激發了其求知欲和探索欲,培養了學習和思考的能力,主動查閱文獻、書籍,結合臨床病例研究各眼科疾病相關醫學知識,在不斷的探索中全面了解眼科疾病的診療方案和研究進展,促使專業能力及業務技能得到極大鍛煉。
綜上所述,開展醫護一體化合作模式,不僅實現了責任制整體護理,更貫徹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優質服務理念。患者全程由專業的醫護團隊對接和診療,高效的流程和溫暖的人文關懷為患者帶來了舒適的體驗。醫護聯合協作,極大地提高了醫療護理服務質量,保障了患者在醫療、護理過程中的安全性,同時還加速了護士專業能力的提升,促進醫療機構優質護理工作全面開展,營造和諧友愛的醫療環境,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