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清林
摘要:伴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的工作指向發生了相應變化。在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要著重把握其發展規律,正視城鄉收支差距、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鄉村振興所需的人力和人才、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科技支撐動力等現實難題,有效拓寬農民就業增收富裕渠道與完善多樣化經營分配體系和幫扶機制,加快補齊鄉村硬軟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推進人才引入與人力回流并舉,強化農業農村數字信息科技創新供給,從而加速與驅動新發展階段鄉村高質量振興發展實踐。
關鍵詞:新發展階段 鄉村振興 困境與對策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推進鄉村善治的中國邏輯及其實踐進路研究”(18BKS127);贛南師范大學招標課題(人文社科):習近平“人民江山”論的理論邏輯、實踐進路及其原創性貢獻(2021xJ2x01);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馬克思小農改造理論及其對我國小農改造實踐啟示研究(2022MKS0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023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三部門又印發了《鄉村振興標準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是繼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再次把鄉村振興納入黨的新時代奮斗目標之中,并且更加強調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鄉村振興伴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為此,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新發展階段,以黨的二十大以來關于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要求為政策理論背景,把握鄉村振興新的指向性,在此基礎上分析鄉村振興進程中有待進一步解決的當下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路徑,對接下來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建設農業強國新藍圖具有重要理論參照意義。
從現實來看,盡管鄉村振興在某些地方、某些領域已取得較大成效,但鄉村振興往哪走、怎么走、跟誰走等重要命題在探索過程中仍然面臨一些難題,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任重道遠。
(一)城鄉收支差距依然較大
新發展階段要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城鄉收支差距問題不容忽視。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較為突出,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城鄉收支差距依然較大。城鄉收支差距問題與我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緊密相關,關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色。我國2022年基尼系數為0.47,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5%,其中城鎮為29.5%,農村為33.0%。按照國際慣例,基尼系數低于0.2表示貧富差距小,0.2~0.29表示差距較小,0.3~0.39表示相對合理,超過0.4~0.5就被視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則表示收入差距懸殊。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的基尼系數自2012年開始就超過了0.4這一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同時,我國202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283元,人均消費支出值為30391元,我國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33元,人均消費支出值為16632元。由以上我國2022年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以及城鄉居民收支數值差距可知,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支差距依然較大,該難題成為制約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的重大瓶頸之一。
(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優化不足
新發展階段要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既惠民又產生經濟效益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往村覆蓋、往戶延伸相對滯后難題不可松懈。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關乎新時代我國新農村的新面貌,關乎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鄉村社會的良好秩序。那么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滿足農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是構建良好的鄉村秩序的必要舉措。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人均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僅為城鎮居民的1/5,并且我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低于80%,我國約80%的優質公共醫療機構和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再以鄉村教育為例,“十三五”時期,城市小學和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率為8.8%和10.5%,已超過農村(小學6%、初中6.3%)。我國2020年農村小學生均一般公用預算教育經費為11541.34元,低于全國普通小學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12330.58元)。鄉村醫療衛生健康和鄉村義務教育只是作為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一方面,何況還有農村地區的水、電、路、網等硬件和精神文化、數字信息、就職培訓等軟件。從以上數據分析可知,農村就近獲得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與服務及農村就近獲得優質義務教育仍然成為民生的重大問題。
(三)鄉村振興所需的人力和人才缺口仍然較大
新發展階段要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高識、高能、高效的農村基層組織和懂農業、愛農村、鄉愁濃、敢擔當的農村強人、能人、貴人的缺口仍需補齊。“人”是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關鍵要素和生力軍,農業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鄉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組織體系在廣大農村地區的根基,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基層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核心和火車頭。在“人”的缺口問題上,首先是人力資本存量逐漸遞減。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萬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占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過去十年以及未來十幾年都是農民進城的高峰時期。這使得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持續性流失,農業生產、農村建設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仍需進一步解決。其次是集聚產業管理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科技人才等各類人才“留不住、進不來、換不了”問題導致農村強人、能人和貴人短缺問題,農村一線生產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的斷代成為很多農村地區的真實寫照。人才制約依然是鄉村振興最突出的瓶頸。接下來我們要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建設美麗鄉村,更好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必然要依靠更年輕、更專業的、高識、高能、高效的農村人才隊伍。
(四)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科技支撐動力不足
新發展階段要全面推進鄉村高質量振興,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科技支撐動力不足難題不可怠慢。數字鄉村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發展方向,也是落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具體行動。我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明確提出,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智慧農業科技創新、鼓勵農業信息化建設、提升鄉村公共數字化智能水平。受傳統農耕文明的影響,我國農村經濟主要以家庭為單位自主經營的小規模農業生產為主,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呈現粗放式,農業農村數字化信息化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技術及生產技術相比非農產業水平更低,這使得農業農村生產效益不高且增長較緩。在數字與信息技術向我國“三農”領域滲透過程中,農業農村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提升較慢,農民數字信息素養和技能提升滯后,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和銷售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剛抬頭。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標準基礎薄弱,不少已建設的數字化平臺存在數據整合難度較高、開放共享程度較低等問題,難以對數據進行綜合利用。且對比世界上其他農業發達的國家,在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信息技術驅動農業農村精準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還存在短板,現代信息技術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效率、提高農產品質量、規避農業生產風險上能力還較弱。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農村地區的數字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更新慢,數字信息技術人才儲備、資金相對匱乏,數字信息技術環境監管薄弱,農業農村數字信息技術研發與落地較慢,數字信息技術資源要素價值未有效挖掘與釋放,社會資本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還需進一步激化,數字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應用場景“耦合面”拓展不足,從而阻礙了數字信息技術創新活力、效能和支撐力的激發,加大了城鄉數字信息鴻溝和全國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水平區域差異。
鄉村振興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雙項事業”的成敗。在新發展階段高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然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現實困境,要從農業農村發展的具體實際出發,以現實問題為導向,抓牢重點、補好短板,系統發力,精準施策。具體做好:
(一)拓寬農民就業增收富裕渠道與完善多樣化經營分配體系和幫扶機制
對于城鄉居民收支差距較大的痛點,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經濟,構建新農村農、工、商、文、旅融合發展是根本出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城鄉共同富裕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新發展階段鄉村高質量振興的重中之重。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著重以農村資源、農業基礎、人文歷史等特色優勢為基礎,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行“特色農業立村、綠色生態富村、旅游活村、人文強村”,因地推出“優、綠、特、強、新、實”的農業農產品農村的發展規劃,因時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產業,加快農業與“互聯網+”“旅游+”“生態+”等模式的深度融合,從而構建新農村農、工、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增強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力和產業競爭力。如此,各類產業經濟項目才能更多分布在鄉村,就業機會更多留在農村,農民家庭工資性收入才能穩定性增長。
對于農民增收致富的重大要求,多樣化經營分配體系和幫扶機制是制度保障。“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是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適度規模化經營能夠兼顧農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為此,在構建鄉村農、工、商、文、旅融合發展產業體系過程中,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合作社、農民協會、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主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特別是培育集生產、加工、銷售、推介、分紅、發展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型農業農村合作社的經營主體,附上多經營主體的多樣化分配制度體系。除外,還要堅持與完善“東西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等機制,加大對低收入農村地區的扶持力度,對重點幫扶地區進行全方位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要素扶持,加大農村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的兜底保障力度。如此,對實現人力資源和制度資源的充分利用,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專業化、多樣化經營,發展高質量的村域范圍經濟,提供就業崗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保障低收入群體生產生活有莫大的幫助。
(二)加快補齊鄉村硬軟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
新發展階段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效提升,要重點圍繞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優化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著力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發展差距,為廣大農村地區社會與經濟發展構建良好秩序。要著力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存在總量供給不足、結構不均衡的現象,提升教育、醫療、衛生、科技、職業培訓以及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惠民水平。要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水平,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覆蓋和延伸,提升農村醫療、養老、義務教育質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從自然區位、地理地貌、空間布局等自然差別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社會差別考慮,從生活便利、農業耕作、產業發展、美麗鄉村、教育提升、文化傳承等角度出發,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把握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公共服務項目。要暢通鄉村道路,提高路燈照明率,推進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要持續加大鄉村通信與網絡基站建設和移動互聯的“提量”又“提速”,解決城鄉信息差、數字鴻溝問題。要加強農田水利的“毛細血管”設施建設與自然災害預警和防控設施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穩增長。要大力發展上門看病、康復護理、日間照料、助餐助浴等居家養老服務,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的“急難愁盼”問題。要大力推進農村供水保障工程、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金融信貸服務下鄉工程、農村危房改造與提升工程等。要充分挖掘農村“內外”資源,依托農村地區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城鎮大量的優質資源,大力推進城市與鄉鎮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資源互聯互通,統籌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充分借助城市資源優勢和技術指導,優化鄉村教育、醫療、文化等資源配置,推進城鄉教育共同體、醫療衛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建設。
(三)推進人才引入與人力回流并舉
對于勞動力和人才短缺問題,必須通過人力回流與人才引入并舉以解決農村人口結構失衡、人才斷層問題。“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和生力軍,農業人才是強農興農的根本。人才振興作為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能夠為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提供人力保障。對于鄉村勞動力和人才短缺問題,必須在“留人”和“引人”中想辦法、作努力,要以充足的政策紅利和創業就業福利吸引人“留下來”和“走進來”,同時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大力開展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要堅持以廣大農民為主體,關注絕大多數農民利益,切實提高農民在產業增值中的收益,強化以農民為主體的制度保障,從而激發農民內生動力,重塑農民主體性。要重視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培養“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和“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場、懂法律”的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結合“扶智扶志”策略對農民進行思想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從而推進農民精神面貌與專業技能全面提升。要創新鄉村人才引進體制機制,發揮高校人才“蓄水池”的作用,積極鼓勵農林類高校及相關專業師資下鄉支農、支村、支教、支醫等。要暢通勞動力和人才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機制與合理配置體系,打破城鄉融合發展存在的各項壁壘,選好農業農村各領域的“領頭羊”“頭雁”,給予多樣性人才更多施展機會和空間。要打好鄉情鄉愁感情牌,善于借助鄉情親情友情的紐帶,配上招才引智政策和多樣化支撐平臺,打造鄉土人才聚、育、留的全鏈條,匯聚懂農業、愛農村、鄉愁濃的優秀青年在鄉村各領域中建功立業,從而提升鄉村振興底氣和后勁。
(四)強化農業農村數字信息科技創新供給
對于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科技支撐動力不足問題,要強化農業農村數字信息科技創新供給,以數字化信息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數字農業、數字農村是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必要階段,也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等重大戰略政策,充分落實《2023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等重要指導意見,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信息化水平,深化鄉村數字普惠服務,穩步提升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從而有效建立數字鄉村、數字中國。要加快補齊鄉村網絡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推動農村地區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等新基建建設,大幅提升鄉村數字化信息化網絡設施水平,加快補上鄉村數字化基建短板,從而夯實農村數字化發展基礎。要加快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制定,引導各方協同推進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加強各地數字鄉村數據資源庫建設,建立統一、融合、開放的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從而為“三農”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提供完善的標準體系保障。要深化數字信息技術應用,充分把握技術特性與業務特征的融合性,打造多層次鄉村數字化應用場景,將數字信息技術深度融入鄉村產業、治理、民生、生態、文化等領域更高層次、更多樣化的需求場景,加快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將數字化信息化技術運用于傳統農業產業的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提高農村全要素生產率。要加強組織、人才等資源保障,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以切實形成數字鄉村建設工作合力,調整人才結構、盤活存量、培訓農村現有人才,培育新型農民,提升鄉村居民的數字素養。要暢通城鄉數字信息科技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加強引導城市的信息、技術、網絡和人才等異質性資源向鄉村流動,加快以數字化信息化盤活農村生產性資源和資產,統籌高效利用各類農業要素資源,構建農村產權數字化交易平臺,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對鄉村各類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從而加速推動城鄉數字信息科技要素的合理配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 2022-10-26(001).
[2]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EB/OL].(2023-03-15) [2023- 09- 13].http://www.qstheory. cn/dukan/qs/2023- 03/15/c_1129432282. htm.
[3]李長安,徐寧.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的內在動力機制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23(03):193-202.
[4]毛錦凰.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法的改進及其實證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03):47-58.
[5]萬君,李順強,張琦.中國鄉村振興的測度、格局與邏輯[J].貴州社會科學,2022(03):143-152.
[6]張挺,李閩榕,徐艷梅.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8,34(08):99-105.
[7]賀雪峰,王文杰.鄉村振興的戰略本質與實踐誤區[J].東南學術,2022(03):86-94+248.
[8]位杰.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的邏輯理路與實踐指向[J/OL].當代經濟管理:1-9[2023-09-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 13.1356.F.20230721.1759.006.html.
[9]姜長云.發展數字經濟引領帶動農業轉型和農村產業融合[J].經濟縱橫,2022(08):41-49.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