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鴻鳴 李立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當前,石城縣村級集體經濟增長趨于穩定,但由于受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約,各村收入水平差距大、發展模式單一以及基層干部群眾認識不到位、收入使用不規范等,村集體經濟發展仍較為緩慢,導致鄉村振興動力不足。本文是基于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調研,深入剖析石城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困境,通過“凝聚合力、強化活力、增強壓力、激活動力、提升能力”五個方面促進全縣村集體經濟持續提質增效。
關鍵詞:鄉村振興 村級集體經濟 發展路徑 提質增效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發展集體經濟”,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壯大集體經濟”。實踐表明,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任一方面都離不開村集體經濟的強力支撐。近年來石城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先后出臺了《石城縣關于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關于印發石城縣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試行)的通知》《石城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與村干部收入掛鉤獎勵實施細則》《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村民委員會與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功能分離、賬務分設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鼓勵、引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整體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蛻變。但總體上,石城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后,政策依賴性強,誰來牽頭發展、怎么豐富發展模式、如何激活內生動力等問題亟待破解。如果照搬其他地區發展集體經濟的常規模式或路徑,不僅無法規避同質化嚴重的競爭局面,難以實現“彎道超車”,還可能滑入“貧者越弱”的陷阱。正因如此,石城縣必須立足本地資源稟賦,開闊思路,另辟蹊徑,方可闖出既適應市場需求又符合群眾利益的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提質增效。
(一)各村收入水平差距大,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
雖然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迅速,但2022全縣有8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在10萬—20萬元區間,101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在20萬—50萬元區間,22個村經營性收入超過50萬元,只有1個百萬元村,與周邊地區發達縣村的集體經濟收入相比,整體水平仍然很低。同時,鄉鎮與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差距較大。村均收入最高鄉鎮為大由鄉,9個村村均收入43.22萬元;村均收入最低鄉鎮為高田鎮,17個村均收入30.35萬元。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村為琴江鎮濯坑村,為121.96萬元;最低的村為屏山鎮勝利村,僅15.07萬元。
(二)各村發展模式單一,發展的可持續性弱
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的來源主要是下撥集中式光伏收入、煙稅返還、土地增減掛資金、土地流轉等政策紅利型收入,部分村有少量的店面、水面、山塘水庫等租金,發展模式單一、收入來源窄、結構簡單,政策依賴性強,發展的可持續性低。2022年全縣集體經濟總收入4807.86萬元,其中光伏資金就占了2266.09萬元,煙葉返稅資金512.58萬元,該兩項政策性收入占比57.8%,對政策性收入的依賴較大。真正靠發展實體經濟創收的村很少,發展質量不高、效益不好。
(三)考核力度不足,壓力傳導不夠
各鄉鎮黨委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積極性不夠強,未將壓力傳導至“末梢神經”,從上到下沒有形成強烈的干事創業共識。一些鄉鎮黨委很少在大會上部署調度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甚至有個別鄉鎮存在“項目資金早已到位,項目遲遲不見推動”的問題,如應當在2021年完成建設的12村級集體經濟示范項目仍有4個項目未驗收,2022年有3個項目未驗收。有不少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先行先試的勇氣不足、敢為人先的魄力不夠。缺少更加科學更加適用于現階段的考核與激勵機制,對鄉鎮、村和干部的壓力傳導不夠。2021年下半年開始實行村集體經濟每周一調度、每周一排名,通過分析“三資”平臺數據發現,實行每周排名通報機制前后收入增長差距明顯,證明壓力的傳導對縣、鄉、村各級積極主動、想方設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村集體經濟收入閑置,再生產利用率低
礙于缺乏容錯糾錯機制、管理制度不統一、經營人才緊缺等原因,不少村反映賺了錢卻不敢花、不好花、不會花,存在“閑錢”躺在賬戶上“睡大覺”的現象。如石城縣贛江源鎮桃花村前幾年由于發展黃桃產業,村集體經濟實現不少盈收,去年繼續投資擴大規模,卻遇市場價格波動導致虧損,村民意見較大,支部書記朱聯平表示發展村集體經濟信心受挫,不敢再花;石城縣131個行政村黨組織書記均擔任了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大部分村書記反映,“現在村集體經濟組織只有‘骨架沒有‘血肉,缺少一個明確組織運作制度和相應的人員配備,光靠村干部兼任,分身乏術。”村里雖然掙了錢,但礙于管理機構運行不暢有錢不好花;全縣131個行政村支部書記中有過經商辦企經歷的僅有23人,普遍缺乏“商業頭腦”。大由鄉羅田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常住人口不足50人,村支部書記潘小明表示:“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去外面闖蕩了,在家的基本是‘夕陽紅‘童子軍群體。”,村級歷年積累下來的資金不會花。
(一)凝聚合力,構建集體經濟新發展格局
一是抱團發展,互聯共贏。鼓勵和支持各鄉鎮、村結合自身特點,挖掘各自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抱團發展模式,破解單個村單打獨斗投入資金量小、農業產業風險大等難題,發揮出“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效應。二是以強帶弱,攜手共進。切實按照“以強帶弱”的思路,發揮強村的優勢,扶持和帶動弱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面推行和完善“1+N+1”強村帶弱村的聯村發展模式,挑選出一批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分別結對幫帶2個以上集體經濟弱村、1個集體經濟中等村,通過整合土地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共同發展蔬菜種植基地、異地置業等方式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三是群策群力、部門聯動。一方面,充分發揮鄉賢智力、人脈、資金等優勢,引導廣大鄉賢把優勢項目建在家鄉,把優質資本投向家鄉,把優秀人才引回家鄉,聘請鄉賢人才擔任名譽村主任或鄉村振興顧問,引導鄉賢在任期內積極參與任職村規劃建設,幫助找準致富路子。同時,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在財政、土地、金融、稅費等方面全面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涉及村級集體經濟的項目開通“綠色通道”,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有力保障。
(二)增強活力,輸血造血相結合強化機能
在繼續利用原有的煙稅獎補、光伏發電、土地流轉、土地復墾等政策紅利型經濟的基礎上,引導鄉(村)創新發展模式,一是發展“公司運營型”經濟,通過實行“投資項目”“項目自建”等模式實現增收。二是發展“生產經營型”經濟,通過“盤活資產”“有償服務”“物業租賃”“旅游開發”“混合種養”等模式實現增收。三是發展“合作聯社型”經濟,通過規模化代耕代種、專業服務農機農技、集中管護農田設施、運營產業項目等實現增收。真正引導各村積極探索產業帶動發展、服務創收發展、招商合作發展、資源開發等新路子,通過盤活資源、資產、資金來“造血”。
(三)強化壓力,高位推動健全考核機制
研究制定《石城縣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方案》,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效納入縣對鄉鎮年度目標管理責任制及基層黨建工作考核,突出鄉鎮黨委的主體責任,建立集體經濟收入監測、調度、督導工作機制,按季對各鄉(鎮)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情況進行通報,確保工作取得實效。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臺賬,定期匯集統計監測情況,重點對30萬元以下行政村實行動態監測,及時提醒、督辦、通報。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作為鄉(鎮)、村黨建工作考評、村干部待遇報酬、評先評優、推薦考錄鄉鎮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的重要依據,及時足額兌現村集體經濟發展達標獎勵及收益增量獎勵資金;對連續兩年未完成目標任務的村,扣發該村全體村干部當年30%—50%績效報酬。讓壓力傳導到邊到角,切實做到“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
(四)激活動力,充分調動干部發展積極性
堅持物質獎勵、精神鼓勵、政治激勵相結合。對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的有功人員進行激勵,建立健全村干部崗位補貼和社區干部生活補貼“以獎促增”長效機制。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效顯著的村黨組織進行通報表揚,優先推薦為“鄉村振興模范黨組織”;對表現突出的村黨組織書記,優先推薦為各類評先評優對象,在參加“三方面人員”選拔、公務員招錄、事業編干部選聘考試中予以加分。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效顯著的鄉(鎮)進行通報表揚,并在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中予以加分,對表現突出的鄉(鎮)有功人員優先推薦為各類評先評優對象,符合條件的,優先提拔或進一步使用。
(五)提升能力,多措并舉盤活閑置資金
一是推行容錯糾錯機制,給基層干部一張“試錯紙”。廣泛開展基層調研等活動,為村“兩委”干部制定一套可操作、可比照、可量化的容錯減責免責機制,標明底線、厘清邊界、劃出“跑道”,使容錯糾錯“一條線到底”。二是規范內部經營管理,給鄉村干部一份“說明書”。縣級層面盡快完善和統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財務管理和收益分配等制度,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采取發放專項補貼、配置股權收益等多種形式,將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各類人才吸納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能力水平。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鄉村培育一批“明白人”“CEO”。縣級有關部門在人才工作中加大對鄉村農經人才的傾斜力度,對村級農經人員配置作出硬性規定,為村級配備專業人手,發揮農村集體資產日常指導和監督作用。同時,組織、農經部門扎實做好“雙培雙促”工作,將農經課程納入村“兩委”干部培訓內容,使村黨組織帶頭人既是村集體經濟“領頭人”,又是集體經濟收入使用的“明白人”。并且,通過聘請和培育懂技術、懂市場、懂管理、懂經營的本地人才為“三資”管理CEO,盤活閑置資產,確保經營性資產正常運行并增值保值,持續為村集體經濟提供穩定收益。
(作者單位:江西省石城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