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吳麗群
摘要: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固化、金融服務產品單一、金融生態環境欠佳以及風險治理能力不足等問題,文章提出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推進金融產品多元化、金融運營范圍標準化,增強服務保障能力,普及數字金融,創新金融主體,打造有溫度、有力度的金融服務,支持鄉村發展工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業保險 普惠金融 金融服務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加大鄉村振興投入,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金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血脈,農村金融是農村發展的助推器,成為鄉村振興工作重點,對促進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意義。我國正處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的起點,加快縮小城鄉差距,達到農民真正富裕,讓金融走進農村、融入農業、服務農民,推動廣大農村居民群體共享發展果實,有利于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一)金融服務發展滯后,缺乏創新服務方式
農村金融發展緩慢,經營管理尚待加強。由于城鄉二元化結構,導致農村地區網絡發展情況并不太理想。根據2022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占61.9%,金融電子化和票據化使用不廣泛,移動支付在農村使用率不高,支付結算系統較為落后,電子銀行在農村地區普及率較低,網絡金融信息缺乏信息化。
金融機構覆蓋率低,服務方式浮于表面。商業銀行大多在縣市以上地區,鄉鎮地區的金融機構以農村信用社為主,由于歷史原因和農村信用社被要求的條款較多,農村信用社發展受到限制。有些在農村設置的銀行機構以農村地區為吸虹渠道,呈現出在農村地區辦理存款業務多、放貸業務少的現象,在農村把農民的儲蓄資金轉移到城市進行資金運轉或是從事非農業務。
(二)金融產品結構單一,金融普及范圍狹窄
金融產品性質單一,同質現象較為嚴重。從表1中可以看到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金額在總體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小型企業貸款占比呈現逐年降低的情況,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情況較不理想。農村金融產品主要集中在傳統信貸產品和商業保險服務,局限在個人儲蓄、信用貸款和支付收款等常規業務。金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政策性、商業性等銀行類金融機構發展戰略和目標客戶定位相同,主要面向農村精英農戶和農業龍頭企業,各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沒有表現出相互之間的競爭優勢或產品特色,銀行類與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之間服務種類和模式呈現雷同。
缺乏金融知識意識,宣傳工作有待推進。根據《2021年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農村居民金融知識得分情況與城鎮之間差距較為懸殊,突顯出農村居民金融知識水平較為薄弱,農村金融知識宣傳力度有待加強。農村居民獲得金融知識渠道以金融機構網點宣傳為主,對金融知識掌握不全面,存在信息不對稱,部分受眾群體對農村金融產品存在傳統誤解。
(三)缺乏完整金融體系,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農業保險發展落后,服務未能滿足需求。195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第一次把農業保險提上議事日程,而前期的農業保險模式主要參考前蘇聯模式。由于農業具有復雜性,部分保險機構為了規避風險和減少管理難度,沒有在農業保險領域進行專項研究或是沒有針對農村農業相關內容開展保險業務。農業保險機構在鄉鎮設置較少,已建保險機構涉及的農業保險業務存在保險險種少、保障力度低和保費金額高等問題,農業保險險種類型沒有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設置和管理,與農民需求產生沖突。
缺乏系統擔保機制,保障力度存在乏力。隨著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632元,同比增長4.5%,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業主體對資金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擔保機構供給小于需求,國有控股和民營投資的擔保公司并沒有下沉到農村基層地區,而政策性的擔保機構又較為缺乏,導致擔保機構存在嚴重失衡現象。部分商業性擔保模式擔保門檻較高,對抵押品要求高,農業擔保過程中存在反擔保要求高、擔保收益主體多的問題。
(四)金融生態環境欠佳,治理體系尚待健全
缺乏健全信用體系,信用保護意識欠缺。農村金融機構的征信和個人信用機制并不完善,在進行相關農業金融事項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和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導致金融機構不敢借貸或是借貸以后農民對于如期償還沒有意識。如表2所示,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現象表現突出,2022年達到7497億元。金融違約事件時有發生,農業主體缺乏信用意識,對個人的征信保護能力較弱。
金融監管力度不力,缺乏健全監督機制。從監管法律層面來看,農村金融監管法律存在監管空白,對于農村金融監管法律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相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從金融監管人員著手,監管人員管理知識、技術水平達不到,甚至存在監管人員不作為的情況。從監管投入情況比較,對于農村金融監管投入不足,在專業技術人員的配置、監管資金的投入、物質資源支持等方面不能滿足農村金融現行發展情況。從監管對象群體分析,受限于農村社會發展形勢,較多群體以依托熟人社會進行資金借貸和融資,導致監管職能部門無法對民間借貸行為進行監管。

(一)增強服務保障能力,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實行金融支持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財政支持,增強政府對農業科技產業和農業創新技術的投入,設立鄉村振興專項金融服務基金,發揮政府兜底作用和保障作用。完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貼息政策,針對服務三農領域的金融機構采取減稅、降息、補息等相關財政政策。規定縣域金融機構要將相關存款應用于當地農村發展,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農村金融網點,避免資源過度浪費或者過度集中。
創新產品融合模式,構建多元服務方式。完善與農業經濟主體相適應的金融服務方式,面向一二三產業融合、智慧農業、綠色農業等領域要注重加大服務力度,鼓勵金融機構結合農村特色生態和產業開展綠色貸款業務,整合農業資源打造“綠色興農”“科技強農”等為主體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創新開展“銀行+保險”“保險+期貨”合作金融服務模式,實現科學農業發展。
(二)優化金融運營環境,培育金融服務主體

營造良好金融環境,強化金融宣傳力度。一是加強農村金融法治建設,加快農村金融立法進度,以金融監管、金融服務、金融供給及相關權益主體作為立法的對象,制定有針對性的農村金融法律,修訂和完善《中國人民共和國農村金融保障法》。二是加強金融宣傳教育,樹立正確認知意識。要求金融專家深入農村地區開展金融知識講座,加強農民對農村金融產品的認識和提高對金融機構的認同度。邀請金融相關法律人士進入農村進行金融普法宣傳,通過典型案例和宣傳手冊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加強農民對金融產品相關法律維權意識,幫助農民樹立正確、健康的消費信貸價值觀念。

建立新型發展路徑,落實精準服務主體。由于城鄉之間發展存在差異,農村金融不能采取城市的發展方式,應當形成獨具特色、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提供優質金融服務供給。如圖1所示,政策性銀行要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業務,加大對中長期信貸的服務力度;中國農業銀行要完善鄉村振興金融部建設,努力實現縣域貸款的增速高于全行的其他業務水平;其他大型國有銀行機構要下沉服務,增加縣域網點配置,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產業發展;郵政儲蓄銀行要對小型銀行進行市場定位,做好領域地區的金融服務;農村信用社等農村中小地方銀行機構要對準市場,加大對農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支持力度,支持農業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大力推行實施普惠金融,提高基礎服務覆蓋面;推廣投資型和“多縣一行”的村鎮銀行,在鄉鎮或者村一級建立分支,開展小額貸款服務,深入了解農村金融需求,有利于為新型農村金融產品提供改革依據。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服務內設機構,動員社會資本力量加入農業農村建設,推動保險公司、擔保機構、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在鄉村試點開展業務或是建立分支機構。
(三)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加強保障運行管理
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加強服務保障作用。建議設立農業保險基金,對于農業發生巨大災害時要有應對保障的保險方式,農業保險基金要承擔一定的兜底保障作用,降低農民群體的經濟損失系數。形成以政府為主、保險機構為輔的保險體系,提高農業主體的參保水平和參保數量。在符合基本入市要求的情況下降低農業保險機構準入條件,提高保險機構覆蓋率,提高農業經營主體參保范圍,擴大農作物的保障賠付額度,切實開展符合農民需求的保險業務險種。
創新設立信貸產品,擴大產品服務范圍。2021年5月18日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積極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支持農機具和大棚設施等依法合規抵押質押融資,積極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貸”、無還本續貸業務,助力農村擔保機制運行,有利于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工作,例如中國農業銀行已開展生豬活體抵押貸款模式,形成多元化、廣渠道的抵押融資渠道。涉農銀行機構要穩步推進大額農業信貸業務,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貸款利率,實行差異化、特色化的信貸服務。
建設新型擔保體系,發揮擔保有效功能。建立商業擔保、信用擔保和互助擔保相結合的農業信貸擔保模式,鼓勵擔保公司要與商業銀行合作,增設國有控股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在農村的建設,豐富擔保能力。鼓勵商業擔保公司開展農村農業擔保創新服務,實行政府、銀行和保險三者之間合作互助,共同分擔擔保風險,承擔擔保責任,落實擔保任務。
(四)構建農村信用機制,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信用氛圍。農村金融應當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實施農村電子信用檔案管理,建立綜合信用信息數據平臺,實現農業主體信用評估結果可以跨縣域、跨省市查詢。一方面有利于征信體系便捷化管理,實現城鄉之間信息互通;另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農民對個人信用的重視力度,規范農村借貸行為。采取信用激勵機制,對信用較好的農業主體實施再貸額度可增加、免擔保等系列鼓勵性措施,有利于信用良性發展。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對于失信農業主體或是逃廢債主體要實行黑榜制、在信用貸款數據庫中納入黑名單和降低貸款額度等懲罰措施。鼓勵實施“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等信用評價活動,對于信用度好的地區,給予獎金獎勵和稅收優惠等獎勵,鼓勵全民營造良好信用氛圍。
完善農村金融監管,有效提高監管效率。一是完善監管體系建設,通過法律權威性和法律強制性手段明確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對農村金融組織的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細化監督管理職責,明確監管懲處辦法。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方式,制定匹配農村金融發展特色和產品特色的監管方法。二是采取數字金融監管方式,構建金融服務網絡監管平臺,信息時時公開,提高監管效率,杜絕監管不作為行為。三是建立鄉村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平臺,打通維權投訴通道,打擊非法集資,加大金融違法懲戒力度。
(五)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打造數據平臺建設
發展科技金融,提高服務效率。一是培養金融科技人才,引進既掌握金融信貸知識又通曉互聯網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工資待遇,增強社會保障,解決人才服務農村金融的后顧之憂。針對金融組織人員采取內部+外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提升業務辦理能力,加強對農村金融產品的認識。二是探索開展“互聯網+農村金融”數字金融模式,推動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首先是注重發展普惠金融,保障個體、農村合作社等弱小群體的利益,實現金融服務的均等化。其次是引用數字普惠金融,將轉賬、理財等業務通過互聯網進行,完善移動支付系統,推廣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線上金融服務,實現隨用隨提。把流程復雜的網點柜臺服務形式轉變為移動互聯網和線上云端便捷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最后是發展供應鏈金融,把數字金融和科技金融嵌入在農村金融服務當中,建立健全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增加對農業供應鏈主體的金融供給,降低準入門檻,組建供應鏈業務金融小組,專項負責供應鏈資金管理,擴大供應鏈業務范圍,提高農產品產業化生產,適合鄉村發展的農業供應鏈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加工生產方式。
我國已進入鄉村振興工作關鍵階段,實現農民富裕富足,助力農村宜居宜業,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經濟發展是衡量農村建設成效的重要部分。農村金融供給短缺一直以來都是待解決的問題,中國農村金融長期處于抑制狀態和資源總量受限的窘境,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顯得十分必要。立足鄉村振興背景,以金融服務為指引,實現農村金融資源的高質和有效地配置,構建金融服務體系為核心,可以進一步促進農村金融健康發展,有效增進農村居民群體福祉,推進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兆春.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政策措施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9,17(01):58-62.
[2]王妍,孫正林.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金融資源高效配置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43(03): 138-148.
[3]張友祥.區域農業保險形成機理及發展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08.
[4]彭輝.功能視角下吉林省農村信用社發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3.
[5]李瑞軒.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額信貸業務發展研究[D].內蒙古大學, 2012.
[6]吳健.農村金融高質量發展精準服務鄉村振興[J].人民論壇,2022, No.733(06):93-95.
[7]鄭國勇.神思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支付業務競爭戰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7.
[8]于麗紅,溫雅茹,田彥鵬等.金融科技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對策建議——以沈陽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11):90-9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Finance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Lin Wu Liqun
Abstract:Rural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rural real econom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lidified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mode, single financial service product, poor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nsufficient risk governance ability,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products, standardize the scope of financial operations, enhance service guarantee ability, popularize digital finance, innovate financial subjects, create warm and powerful financial services, and support rura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words:Rural financ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clusive finance; financial service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財經學院)
責任編輯: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