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敏
(長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三可三為”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9年3月18日在京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寄予的期許。新時代背景下,“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1],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成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必然趨向。以更高站位、更高標準培育高校教師,實現“三可三為”具體要求,對高校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可信”指向政治品格,是高校教師履行育人職責的根本前提。培養“可信”的高校教師,是堅持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因此,培養高校教師優秀的政治品格,是高等教育回答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關鍵。高校教師只有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才能擁有極高的政治敏感性,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二,“可敬”指向職業素養,是高校教師發揮育人功能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3]高校教師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素養,拓展廣博的學識視野,樹立嚴謹的治學態度,培育優良的職業道德,才能令學生折服,進而培養出一批批學識精湛、求真務實的專業人才。
第三,“可靠”指向人格操守,是高校教師實現育人成效的本質保障。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4]高校教師要不斷加強慎獨自律,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成為學生所信賴和喜愛的可靠之人,確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取得成效。
第一,“樂為”聚焦樂教敬業,能催生高校教師的育人積極性。“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為”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德尚。高校教師擔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必須自覺樹立高遠的理想信念和深沉的家國情懷,自覺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高校教師只有認識到自身所從事職業的價值,才能從內心產生職業認同,進而增強從事教育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做到了樂意而為、快樂而為、樂觀而為,才能為學生樹立起有理想、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榜樣。
第二,“敢為”聚焦責任擔當,能推動高校教師的育人主動性。“敢為”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擔當。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政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全面、深入地落細、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師者,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要求,在涉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侵蝕扭曲的問題上敢于進行偉大斗爭,敢于亮劍發聲,敢于科學闡釋,敢于捍衛主旋律,敢于堅守主陣地,敢于守住主戰場,無畏于回應非主流意識形態和反主流意識形態的各種錯誤思潮,以強大的膽識和魄力,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及時幫助學生撥開迷霧、指明方向,引導他們以正確的價值理念支配自己的言行。
第三,“有為”聚焦務實創新,能激發高校教師的育人創造性。“有為”是一種堅守,更是一種超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高校教師必須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用新手段和新思維應對思想政治工作領域出現的各種新問題。要有執著于教育的韌勁,有渴望知識的沖勁,有關愛學生的耐勁,用“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教學中,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嶄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著力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針對性和實效性,用實際行動詮釋“有為”,用育人成效彰顯“有為”。
以“三可三為”標準加強高校教師培養,既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教師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更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智慧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5],引導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6]的好老師。“三可三為”從政治素養、道德品質、業務能力、人格操守以及擔當作為等方面為高校教師框定了培養標準,全面概括了黨對高校教師培養的具體要求。只有打造一支樂為、敢為、有為的教師隊伍,才能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高校教師的全面發展是指“高校教師占有其全面的本質,發展和弘揚其主體性,追求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不斷地提升其自身素質”[7]。高校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若想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勢必要努力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高校教師擔負著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神圣使命,必須自覺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者,自覺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真教。“三可三為”標準描摹出高校教師應然狀態下的集體畫像。只有實現這一標準,才能促進高校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全面和諧發展,使高校教師的主體性力量得到充分釋放。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教育教學要貫穿到全員、全方位和全過程中,要體現在各領域、各環節和各方面。“三可三為”能夠幫助高校教師立足自身崗位,挖掘育人元素,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之中,全方位發揮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綜上,以“三可三為”標準加強對高校教師的培養,是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要求和時代選擇。高校應以“三可三為”為目標指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拓展理論教育渠道,提升高校教師政治素養。要充分運用高校的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通過講座、報告會等形式,把黨的創新理論講深講透,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高校教師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錘煉過硬政治本領。可以編輯印發學習手冊,將黨和國家的重要會議精神和重要文件、國家領導人發布的重要講話等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印發,提升高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并為其開展育人工作提供遵循。要深入基層,做好高校教師思想動態調研,廣泛關注教師的發展愿望和價值訴求,及時糾正教師中可能存在的錯誤思想和負面情緒,以問題為導向切實解決教師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難,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發揮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學科優勢,組成工作互助組,幫助并積極引導廣大教師立足自身崗位,挖掘育人元素,將教學、科研、管理、服務與育人緊密結合,樹立“三全育人”理念,在全校范圍內形成“三全育人”良好氛圍。
要創新文化育人載體,涵養高校教師人文情懷。要打造文化品牌活動,如在人文學科的院系開展經典賞析類活動,營造傳承經典文化的濃厚氛圍,使師生共同領悟文化精華,感受文化魅力;在自然學科的院系則開展學術分享類活動,形成崇尚科學、敬畏科學的學術氛圍,引導師生樹立嚴謹求實、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不斷提升廣大教師文化育人的能力,以廣博的學識和深厚的情懷,贏得學生的敬仰。要面向教授、青年教師、女性教師等不同群體構建差異性的教育載體,設計有針對性的管理服務育人模式,增強教師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熱愛教育職業,厚積仁愛情懷。可以開展教師職業技能大賽,在教師中廣泛開展公文寫作、課件設計、說課、書法等業務比拼,增強廣大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幫助教師樹立崇高的學術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提升教書本領,明確育人職責;注重對新媒體手段的運用,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搭建網絡文化育人載體,以新穎的形式,為教師提供高端、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同時,引導高等教育工作者善于運用青年學生喜愛的語言激發共情、產生共鳴,拉近與青年學生之間的心靈距離,搶占網絡思想陣地。
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育高校教師師德修養。要將師德師風培育納入學校理論學習計劃及各類教師培訓,分層次地面向全校教師進行師德培訓,使廣大教師更新師德觀念,規范師德行為,提升師德水平。可以加強優秀師德典型的引領示范,開展師德榜樣評選表彰工作,建立師德典型人才庫,通過視頻訪談欄目、報告會、優秀典型事跡巡講等多種形式,宣傳報道師德先進人物及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跡,發揮各高校獨具魅力的師德群像效應;加強教師師德失范案例的教育宣傳,引導廣大教師恪守職業道德,形成警示教育威懾。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師師德考評體系,將師德評價納入黨建考評、績效考核等工作體系,全面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精神,對教師師德失范行為實行“一票否決”。
在“大思政”格局視域下,高校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職責。高校要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以“三可三為”標準,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促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質量發展、培養能夠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