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是當今世界音樂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琵琶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代表之一,在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以琵琶在跨文化音樂交流中的交流史、琵琶演奏家以及琵琶融合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對琵琶在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中的作用和影響進行研究,了解琵琶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發展狀況,探索琵琶在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中的創新性和獨特性,從而促進琵琶在跨文化音樂交流中的發展和推廣。
跨文化交流是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自身文化優勢,努力挖掘他國文化精髓,是當今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動因,是核心文化圈向非核心文化圈擴大影響力的自我訴求。站在琵琶的角度來看,琵琶因其多樣演奏技巧及濃厚文化底蘊的特殊性對跨文化音樂交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改革開放后琵琶演奏者們積極參與國際賽事、參加世界學術論壇,還是參與各種國際演出與藝術交流活動,都展現了中國琵琶演奏者積極繁榮的文化交流趨勢。得益于此,琵琶的發展折射出時代多彩的面貌和交流的豐碩成果。因此,本文將從琵琶的音色、演奏技巧等特性出發,探究其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琵琶音樂作品中多樣的旋律投射出的人的音樂審美對于跨文化交流的推進策略。
一、琵琶
琵琶作為我國最著名且優秀的民族樂器之一,距今已經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其豐富且多變的演奏技巧與無與倫比的音樂感染力、表現力深得世界各國樂迷的喜愛。新中國成立至今,琵琶備受國家與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關注,大批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和作曲家致力于我國琵琶的創新和發展,傾注了大量的熱情和努力,從而創造了一系列經典的琵琶音樂杰作。這些琵琶作品不僅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音樂橋梁。
琵琶之所以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代表之一,首先是因為琵琶的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極強,右手有彈、挑、夾彈、雙彈、雙挑、分、摭、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打、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指法,可演奏多種和弦,在演奏樂曲時“剛柔并濟”,可以呈現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的音樂特點。其次,琵琶具有與眾不同的音色,不僅能夠形成“以點成線,以線帶面”的聲音特色,還能完美呈現出針對“音腔”進行美化與修飾后的各種音樂特色。不僅如此,琵琶的旋律性極強,演奏者可以通過運用琵琶的多種演奏技法,利用節奏和旋律的變化,呈現出音樂的不同魅力。最后,琵琶有著豐富的音樂風格,不同的音樂風格有著不同的流派,各個琵琶流派不僅在演奏技法上有各自的獨創,在樂曲的處理中也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創新。除此之外,琵琶還可以以獨奏、重奏或伴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呈現。其既承載了古代文化的傳統,又在現代音樂中保持著活力和創新,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元素與文化內涵。
二、琵琶的跨文化交流與融合
全球化通過開放和多元化交流的方式,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提高了人們文化的認知水平,鼓勵人們成為自治和更加開明的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從鄭和七下西洋,為中國對外交流開辟了航線,宣揚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傳播了中華民族無所不包的文化胸懷,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就是因為有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道路,有著互聯互通的經濟,才讓中華文化傳播在世界的各個角落。
長期以來,音樂一直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媒介,學術界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形式來改善各國間的關系。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位于德國的文化外交研究所(Institute of Cultural Diplomacy,簡稱ICD),其開設了許多形式的音樂交流項目,例如舉辦藝術節、座談會、舞臺表演等等。主辦方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通過與外國公眾相互參與,加深了對彼此文化成就的了解。目前,許多國家正在通過音樂的途徑,實現公共外交的目標,達到維護國家利益,提升國家形象的目的。
現代人在精神領域的音樂訴求日漸增長,再加上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融,對琵琶音樂作品的創作及琵琶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也使得琵琶這件古老的樂器從華夏大地走向國際舞臺。作為世界魯特琴族的重要成員,琵琶扮演著全球文化交流的關鍵角色,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交流、對話和合作不僅是個人交往和國際關系的核心元素,更是現今世界音樂文化交流的重要動向。音樂,這種超越語言的交流方式,以其生動的表達形式,擁有一種獨特的自解性,即無需依賴文字語言就能被人們所理解。因此,以琵琶為媒介,向海外傳播中國傳統音樂,可以充分發揮其中華民族的藝術及文化價值。
(一)琵琶走向世界
以琵琶為主角的藝術節和比賽的設立,使得國內、國外的琵琶界大師、專家和選手齊聚切磋琵琶技藝、創作琵琶新曲、研討琵琶發展。通過藝術節與比賽的開展,在呈現琵琶藝術獨特吸引力的同時,有效地提升了琵琶的演奏和創作水平,提升了公眾的審美鑒賞力,為推動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藝術節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遼源國際琵琶藝術節”,其于2012年在遼源成功舉辦,被稱為全球首次、規模最大的琵琶文化藝術節。在開幕式中2012名琵琶選手齊奏琵琶名曲《金蛇狂舞》成功入選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并吸引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余名琵琶選手前來參加,齊聚在這個被譽為“中國琵琶之鄉”的城市。此藝術節內容豐富,包括國際琵琶大賽、系列琵琵音樂會、系列琵琶講座和論壇、書畫展、藝術品展銷會等,是中國首次、規模最大的琵琶藝術展示活動,旨在傳承弘揚琵琶藝術,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提升遼源這個中國琵琶之鄉的品牌影響。如今此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四屆,無論在賽程安排還是藝術活動中都有了很大的完善和提高,對繁榮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將起到積極的影響。
在國際藝術節中,“新加坡國際琵琶藝術節”“深圳國際音樂節”“波蘭國際音樂節”等藝術節都有著琵琶的身影,在藝術節的平臺下,來自各國的琵琶演奏者們展示了中國傳統琵琶藝術的最新成果,讓世界了解更多中國民族文化藝術。
(二)琵琶的使者
把琵琶介紹到西方的中國民樂演奏家吳蠻,是跨文化交流的標志性人物,跨界音樂交流中琵琶的代言人。吳蠻曾五次獲得格萊美唱片“最佳演奏”和“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提名,還被《美國音樂》雜志評為“年度演奏家”,在致力于將中國琵琶藝術傳播到海外的音樂家中,吳蠻具有典型的意義和卓越的貢獻。吳蠻將琵琶藝術頻繁地上演于各國的文化活動之中,她在創作琵琶音樂作品時,一直堅守著琵琶這件樂器自身所持有的音樂品格,延伸了琵琶傳承的藝術生命,向世界各地的受眾群體介紹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民間音樂形式,并通過多年的努力讓中國傳統樂器琵琶成功走向國際。中國琵琶藝術在以她為代表的華人音樂家的推動下,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流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還有許多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們,例如琵琶演奏家趙聰,她一直致力于民族器樂的進步、普及以及創新,她的目標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樂器——琵琶,鼓勵更多的人來欣賞并學習;例如琵琶演奏家方錦龍發掘了琵琶更多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在當代跨文化音樂交流中拓展了其時空的維度和藝術生命;例如琵琶演奏家金燁,她被稱為中美音樂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例如琵琶演奏家陳雯雯,她曾在紐約首府EGG大劇院上傾情演繹了中國琵琶音樂作品,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還有許多琵琶演奏家、藝術家們作為音樂文化交流的使者,向世界展現琵琶自身的音樂魅力,傳達音樂無國界、音樂可傳遞的積極作用。
(三)傳統與西洋的融合
琵琶演奏家吳蠻認為,真正有說服力的音樂作品還是來源于傳統。20世紀20年代我國民族樂派一代宗師劉天華提出了“國樂改進”的思想,他認為作為中國音樂家,除了要堅守自身傳統,更要將中國音樂的優點在世界舞臺上盡顯光華,他主張“必須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精粹,另一方面容納外來潮流,從中西的調和與合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如今,隨著琵琶音樂作品數量的增長,作曲家們在作品中所創新的音樂元素、演奏技巧、獨特的配器以及調性的靈活運用,無一不顯露出他們堅定的“國樂改進”精神。
1992年吳蠻與弦樂四重奏合作的現代作品《魂》,是中國傳統音樂與琵琶演奏特點融合的作品,作品中她巧妙地采用了京劇中特有的“緊打慢唱”板式結構,通過琵琶展現了戲曲中唱腔與弦樂鑼鼓點結合的音樂特征,實現了琵琶演奏特點與西方管弦樂器的和諧共融。在2010年吳蠻促成了與北方道教音樂、山西老腔皮影戲的合作,將此作品上演于紐約卡耐基音樂廳。在打開琵琶與世界對話的窗口中,吳蠻讓琵琶與電子樂、爵士樂、現代音樂等各種音樂形式合作,從獨奏到交響樂的協奏,累計創作了一百多首現代琵琶作品。她的創作,雖然融入了西方音樂元素,但仍能保留中國音樂的神韻特征以及琵琶這一中國樂器獨有的音色特點。因此,跨文化音樂作品的融合不能犧牲、失去琵琶自身的風格和特點,要保留作為中國樂器其自身的音色特質和語意表達。
體現傳統與西方融合特性的琵琶作品還有很多,例如琵琶現代作品《千章掃》,這首充滿中國藝術精神的琵琶作品不僅具有明確的現當代音樂風格,還采用了西方無調性的創作技法,作品巧妙地融合了東方音樂美學理念和西方現代作曲理論,它運用了20世紀無調性音樂中常用的音色旋律和點描作曲手法,結合中國傳統音樂中獨有的單音、腔音、橫向旋律、音色變化等審美元素,以一種非傳統的方式來表現出傳統音樂中的音韻特色。通過這些當代創作可以看出,中國作曲家對于琵琶新音色與演奏技巧的發掘,以及表現出現代中國精神和難以割舍的中國情結。
三、結語
琵琶,不僅是一件獨具中國特色的樂器,更是一件“世界樂器”,它在全球魯特琴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豐富的演奏技巧、與眾不同的音色以及極強的旋律性,都注定了琵琶將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標志。通過國際藝術節的創辦、以及眾多琵琶演奏家和藝術家們的跨國音樂之旅,我們看到了全球化時代藝術家的多樣性與包容性,不僅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獨特的音樂美學和情感表達方式,還為不同文化之間的音樂交流提供了橋梁,增進了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以及由此產生的中國音樂世界化的積極影響。琵琶在與其他音樂風格和樂器的融合中,吸納了不同文化的音樂元素和表現形式,這種跨文化融合創造出的新的音樂風格,豐富了琵琶的表現力和音樂魅力,也為其他音樂家提供了探索和實踐的空間,打開了通往其他音樂文化的大門,為世界音樂提供了新的聲音和視角,推動了世界音樂多元化以及全球音樂的創新和發展。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琵琶在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下,加深了對世界各國彼此文化成就的理解,藝術家們通過國際音樂交流項目的途徑,讓琵琶藝術直接接觸各國政府和民眾,在實現公共外交、維護國家利益,提升國家形象目標的同時,還為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提供了學習和合作的機會。對于中國傳統音樂而言,21世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全球化對各國的傳統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領域之間的跨文化音樂交流與融合。除了通過國際音樂交流項目的途徑,我們要積極與其他音樂家、琵琶音樂學者和愛好者交流琵琶音樂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演奏、教學、社交媒體等方式,傳播琵琶的魅力,吸引更多人參與到跨文化音樂交流和融合之中。在嘗試將琵琶與其他音樂元素和風格相結合的過程中,保持琵琶的核心特點,尊重琵琶藝術的傳統和歷史,同時加入跨文化音樂元素,才能創造出獨特而具有個人風格的琵琶音樂作品。
我們應該努力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挖掘具有世界性的音樂語言,以世界化的眼光去探索、推進當代琵琶藝術的發展,保留作為中國樂器其自身的音色特質,同時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音樂文化,建立對其他文化的尊重和欣賞。在全球化的時代,用琵琶這件中國民族樂器打破世界音樂文化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音樂觀念的差異,集合各種族的音樂文化力量,助力我國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怡:《國之吳琵琶、世界琵琶蠻——論吳蠻與中國當代琵琶藝術的初步世界化》,《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
[2]徐頏,賈怡彤:《中國舞蹈跨文化交流的理論研究》,《民族藝術研究》2022年第4期。
常笑笑 博士,山西傳媒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