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顯進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勞動力供給數量不斷加強,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經濟增長效果非常顯著,并通過輻射效應積極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因此在分析地區經濟增長的過程中,需要從全局出發,分析出城鎮化與勞動力供給存在的聯系。文章主要對城鎮化與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分別對城鎮化以及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作用機理展開闡述,并分別建立相關的模型,以此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從整體影響結果來看,城鎮化的空間集聚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極大推進作用,并帶動周邊省份的經濟增長,而勞動力供給數量及供給質量的提升也帶動了其他地區經濟增長,兩者產生的交互作用卻影響了地區之間的平衡發展,因此需要通過合理方式,平衡好城鎮化與勞動力供給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城鎮化;勞動力供給;經濟增長
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城鎮化建設與勞動力供給是其主要的影響組成部分。城鎮化建設速度的加快,可充分保證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地區資源使用效率,通過對一切資源的整合,積極推動地區經濟增長。而勞動力供給一般表現出勞動力數量與質量,現如今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勞動力數量急劇減少,地區就業人口數量發生較大轉變,但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勞動力質量得到全面優化。目前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出現不穩定現象,因此需要分別對城鎮化建設與勞動力供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實際影響,保證具有明顯的理論性以及現實意義特征。
一、城鎮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一)人口城鎮化影響
人口城鎮化一般指人口的非農化過程,其經濟活動生產方式與農村地區相比有著很大不同。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主要是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完成整體的城鎮化建設。目前人口城鎮化已經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核心內容,并且作為城鎮化建設的主要衡量標準。而對于地區經濟增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市場需求以及勞動力生產效率。
首先是市場需求方面,人口城鎮化的不斷體現,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而人口數量一旦增多的話,人口流入地的消費需求會迅速提升,當地市場需求量會迅速擴大,進一步帶動地區投資發展,實現區域經濟的提升。當農村勞動力進入到城鎮后,其收入水平以及消費觀念會發生極大改變,與城市居民消費水平達成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人口城鎮化的出現,為城市發展帶來巨大消費需求,同時在該影響因素下,城市投資量會逐漸提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其次在勞動力生產效率方面,人口城鎮化的出現使得人口流動性加強,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更加頻繁,進一步帶動了勞動資源的合理分配。目前人口城鎮化下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主要包括兩種,第一是通過私人投資手段,建立相關產業,之后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完成其勞動力轉移。第二是在新興產業的影響下,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參與第二第三產業比重越來越高,隨著第二第三產業的優化升級,使得行業勞動生產率會迅速提升,為當地市場供給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產業城鎮化影響
產業城鎮化指的是城鎮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在不影響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所產生的經濟活動具有明顯的空間集中特征,產生出非常明顯的集聚經濟現象,實現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目前在產業城鎮化當中,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主要以技術方向為主,將技術能力較低的產業直接改變成技術能力較高的產業。通過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城市產業生產要素會得到合理分配,各種生產資源會合理流入到不同產業中,改變以往產業收益率較低的問題。產業城鎮化影響除了在生產要素上得到體現外,對于區域內產生的聚集經濟也會有所體現。當一些企業聚集在一起后,就會形成其工業園,形成良好的分工合作關系,同時在產業集聚的作用下,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程度會提升,不同產業員工之間的交流頻率會逐漸擴大,對員工思想發展起到良好推進作用,由此產生更多的創新效應。
為提高產業城鎮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對于城鎮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的過程中,不能盲目追求產業的高級化特征,盲目發展高新技術的產業,而是要結合當地實際狀況,結合當地資源條件,選擇合適的產業,平衡好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系, 防止不同產業之間出現嚴重的失衡現象。一旦地區產業結構出現嚴重的失衡狀態,會造成大量人員失業,不僅影響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同時還容易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對社會穩定和諧起到不利效果。在具體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要求建立以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為標準,通過對地區資源的充分整合,繼續加強區域的增長潛力,挖掘更多有用的社會資源,同時還要激發地區經濟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特征,充分發揮出產業城鎮化帶來的積極影響。
(三)土地城鎮化影響
土地城鎮化一般指對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對于土地性質進行改變,同時與土地非農化過程存在著很大不同。土地城鎮化與土地非農化相比,比較重視將農用地直接轉化成城鎮建設用地,注重對城市地區的擴建。而土地非農化比較重視農用地轉變為建設用地的過程。可以看出土地城鎮化比較強調城鎮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便利條件。土地城鎮化與土地非農化之間雖然存在著一定不同,但是彼此之間也存在著不小的關聯。土地城鎮化現象的不斷出現,使得城鎮用地總量不斷提升,土地城鎮化的加強不僅是城鎮邊界的擴張需要,同時也是地區發展的需要。當城鎮化水平不斷加強后,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會加強,能夠從多種角度出發,實現對經濟效益的加強。
(四)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計量分析
1. 模型構建
該模型主要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對城鎮化與區域經濟增長的相關指標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具體表達過程如下所示:
In(gdpi)=A0+A1*Ln(rkczhi)+A2*In(cyczhi)+A3*Lntdczhi+u
其中gdpi表示經濟增長率;rkczhi表示城鎮化水平,具體用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進行反映,屬于標準化程度較高的衡量指標。Cyczhi表示產業城鎮化水平,通過對各個產業標準值的比重進行確定。Tdczhi表示土地城鎮化水平,根據城市區域面積來進行確定。A0、A1、A2、A3表示常數項,具體表示城鎮化的產出彈性;u表示誤差干擾項,指的是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2. 空間差異分析
在對空間差異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不同省份的時間序列數據展開實證分析,根據上述線性回歸公式構建完整的回歸方程,以此總結出不同地區城鎮化水平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總結完彈性對比后,再結合具體情況對城鎮化與經濟增長關系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
在對變量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為避免出現回歸現象,具體可采用ADF的檢驗方式,對不同地區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時間序列數據單位產生的情況進行總結,對數據進行匯總,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上述表中,I(0)表示ADF統計量低于水平臨界值,說明整個排列比較穩定。I(1)表示一階差分穩定,I(2)表示二階差分穩定。通過以上數據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區變量之間可能存在長期均衡性關系,說明城鎮化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二、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近幾年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和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明顯下降。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起開始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是勞動力市場的“供給”而非“需求”,他們對經濟增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充足、高質量、具有足夠數量的勞動力時,其經濟增長速度一般都較快。因此,研究勞動力供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勞動力供給橫向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勞動力供給橫向效應會對勞動力供給數量、儲蓄資本轉化以及勞動力城鄉產業流動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對國民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一,勞動力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力數量造成影響,并將該影響作用在國民生產領域之中。當幼兒以及老人的撫養比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不斷上升的階段,便在社會發展中形成一個勞動資源豐富的“黃金發展時期”。人口紅利背景下,勞動力的供給狀態趨近于無限供給,勞動力成本的下降將為資本發展帶來高額的經濟收益,以此為經濟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驅動引擎。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生育率下降,勞動力資源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勞動力的數量優勢影響力在明顯下降,阻礙經濟增長。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和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在資本和技術迅速積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國經濟增速從過去持續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逐步下降、勞動力供給數量逐漸減少是一個重要趨勢,如何挖掘和釋放我國的潛在勞動力資源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二,勞動力可以對城鄉產業的轉移產生一定的影響。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城鄉經濟發展始終以二元經濟發展結構為主。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使得農村地區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得城鎮中的就業機會以及薪資福利待遇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進而促使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進行轉移。城市承接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使得諸多城市借助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人口紅利的幫助下,其經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從而切實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平穩發展。
第三,勞動力供給也會對當前的社會儲蓄以及社會投資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將這種影響作用在社會物質資本輸出領域。儲蓄是資本轉化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當前社會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社會儲蓄量的提升,代表著資本的充足。
(二)勞動力供給縱向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勞動力供給縱向效應是指當前人力資源成本的積累,因此,當前的勞動力縱向供給效應對教育的依賴性相對較高。社會公眾在工作中進行學習以及研發都可以對勞動力縱向供給效應產生一定的影響。國家的教育水平將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
(三)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1. 模型構建及參數甄選
為直觀地對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影響進行觀察,本文將借助生產函數模型來對其進行建模分析,其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Y=A(t)LaKbU(1)
上述公式中的Y為經濟總量,K為資本存量,L為勞動力資源的投入量,A(t)代表著社會技術應用程度,a以及b代表著勞動力投入數量以及物質資本的彈性,U代表著隨機誤差。
為最大限度地保證模型計算的客觀性以及完整性,可以將人力資源、非農人口就業比重以及社會儲蓄等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要素融入生產函數模型,其生產函數方程式如下:
LnY(t)=lnA+αlnH(t)+βlnL(t)+γlnE(t)+δlnS(t)+λlnDP+μlnK(t)(2)
上述公式中的Y表示社會經濟產出數值,一般可以借助國內生產總值來對其進行表達,A(t)代表著社會技術應用程度,H代表著勞動就業人口的受教育年限,L代表著勞動力投入。E代表著非農人口的就業比重,S代表著資本轉化的儲蓄率,DP代表著研發費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K為社會物質總資本。α代表著人力資源資本,β代表著勞動力投入資本,γ代表著非農人口就業比重資本,δ代表著社會儲蓄資本,λ代表著科技產出彈性資本,μ代表著社會物質資本。
2. 實證分析
在對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要對供給數量以及供給質量的變化進行綜合的考量,下表為OSL回歸模型比較分析。
3. 結論
根據生產函數模型以及OLS模型數據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我國勞動力供給受到人口紅利等因素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我提升和自我增值。但從全國總體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水平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較小,這就要求當前政府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等政策措施。從全國來看,我國城鄉勞動力供給水平差距較大。建議通過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等方式縮小城鄉勞動力供給水平差距,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均衡增長。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結合相關模型構建,分別對城鎮化以及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從實際驗證結果來看,當城鎮化以及勞動力供給出現明顯的空間集聚現象后,對當地經濟發展會產生較大的輻射作用,同時能夠帶動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城鎮化集聚現象的出現,對于一些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而勞動力能夠協調好城鎮化發展水平,提升作用效果,為此需要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促進經濟水平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夢陽.新型城鎮化發展視角下農村勞動力構成變遷及影響因素研究[J].農業經濟,2023(03):78-80.
[2]王萱.新型城鎮化、勞動力流動與產業結構升級[J].商業經濟研究,2022(23):178-181.
[3]龍春濤,宋香榮.城鎮化、勞動力供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22,38(22):113-118.
[4]任惠杰.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與經濟發展[J].財經界,2020(25):18-19.
[5]張瑞.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與經濟發展[J].中國外資,2020(14):19-20.
[6]朱明亮.人口老齡化、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20.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職業技術學院)